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猫》:源自心灵的恐惧

《黑猫》:源自心灵的恐惧

来源:易榕旅网
第30卷 第5期 Vo1.30 No.5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IANZH0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 Mav 2014 《黑猫》:源自心灵的恐惧 李娟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277000) [摘要]《黑猫》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恐怖大师爱伦・坡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品之一, 集中体现了坡的统一效果审美理论,以及基于此的文学创作实践。在这篇小说中,作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文字的视觉 化和独具匠心的恐怖意象,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充满神秘、怪诞与黑色恐怖的超现实时空'3中。本文从叙事、文字技巧 -与意象象征三方面出发,探讨了《黑猫》的文学审美特色。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统一效果论;恐怖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4)05-0016-02[收稿日期]2014—02—20 《黑猫》是恐怖大师爱伦・坡的经典之作。坡是 获取量,从而使读者对小说的走向没有确定的把握, 19世纪美国作家,在浪漫主义风潮盛行的年代,坡做 增加了阅读的探索性。坡采用有限视角而非全能视 出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的选择。他的作品中没有温 角,使叙述者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下降到凑者中央,仿 馨浪漫的时光,有的只是扭曲的心灵和死亡的阴影, 佛叙述者只是讲述自己所知的事件,而没有全能叙述 笼罩在作品上空的是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从现代 者说教性带给读者的反感。读者仿佛在与一个朋友 文学创作的角度,坡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领先的,但因 交谈,但这个朋友所讲述的就像一个迷宫,等待着读 与同时代的作家格格不入,坡的作品及其个人在他生 者的探索。限制视角同时带来一种真实感,迫使读者 前不受人重视,甚至因怪诞而被排斥。如马克・吐温 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小说一开头,就以将死之人说出 就认为坡创作手法机械,而爱默生则称其为“打油诗 一生隐瞒的秘密般的口气,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 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爱伦・坡的创作得到了从评 于我将要写下的这个最荒唐也最普通的故事,我极不 论界到读者的认同,坡也获得了他在美国文学界应有 期望也不要求读者相信。但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今天 的地位。作为恐怖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坡不仅进行 也要把压在我灵魂上的这个重负搬掉。”虽然以“我极 小说创作,还对恐怖小说创作的文艺理论做了专门的 不期望也不要求读者相信”这样的无奈口气,但这恰 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统一效果论”。即“每 恰是坡设下的陷阱。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令 一事件,每一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 读者不得不信,从而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掉进了坡设下 种效果,这就是他对“统一效果论”的实践。 效果,一个预想效果,一个印象主义的效果。” 《黑 的文字迷局。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就获得了坡要求的 猫》就是坡对“统一效果论”实践的结果。本文从叙事 一视角、文字的视觉化、恐怖意象的应用三方面,浅析其 小说的恐怖艺术。 一其次,坡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拉近了与读者 之问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叙事者在文中 以“我”的形式出现,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代人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在《黑猫》中,坡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创 感。随着读者身份的带入,叙事者的一举一动,仿佛 作。在小说创作中,通常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视角, 都是读者自己的一举一动,由此带来的恐惧感也更加 第二人称视角很少见。相较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视角 真实、震撼。坡首先将叙述者设置为平民身份,这样 提供了两种最大的便利:其一是视角的有限性,以此 可以更加贴近生活中的普通读者。“我”原本是个性 增加事件的悬疑性;其二是对人物内心的直接把握, 情温和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软弱,“我心肠软得出 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小说中,“我”从一个心底 奇,以至于我总是成为小伙伴们开玩笑的对象”。对 柔顺如同女人的善良的人逐渐转变为杀人恶魔是故 于这样一个卑微又和蔼的人,仿佛就是读者身边的朋 事的隐藏线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追随着文字的引 友、邻居、同事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读者的心理 导,见证了“我”转变的心路历程。 防线也就自然放下了,当读者彻底相信叙述者的讲 首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限制了读者对信息的 述,坡要求的“统一效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简介]李娟(1981一),女,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第5期 李娟:《黑猫》:源自心灵的恐惧 17 二、视觉化的文字效果 目的恐怖效果。视觉化的文字效果,同时配合坡加上 坡在他的“统一效果论”中指出,文字所产生的效 的音响效果,地窖中这一幕成为小说的高潮,恐怖效 果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效果,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由文字 果也达到极致。 三、恐怖意象的应用 营造出的画面感。在小说《黑猫》中,恐怖场景被文字 渲染成类似于影像的画面感,从而使读者观其文字, 坡在小说中运用意象的创作方法,使读者阅读的 产生“触目”的镜头感,进而引发“惊心”的效果。小 过程,也变成了读者对作家创作意图的推测过程。这 说中有两处场景最具鲜明的镜头感: 种参与感是读者阅读的重要乐趣之一,而一旦读者的 张子成首先是“我”的住处失火后的隔墙。在 猜测被后续情节验证,则阅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 “我”杀掉普路托的当晚,家宅就发生了大火,除了一 进一步提升。作品因这种创作方式形成了与读者的 道隔墙外,房屋和财产统统化为乌有。在这废墟边 互动,不同层次的读者也能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作 上,围着一群人,关注的同时还在谈论着这堵墙。 品的受众范围也由此扩大。 “我”在这里充当了摄影机的镜头,将墙上的画面展示 黑猫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黑猫的名字普路 给观众。原来墙上竟然出现了猫的浮雕:“这猫刻得 托是坡深思熟虑的结果,与希腊神话中冥王同名,不 惟妙惟肖,一丝不差。猫脖子上还有一根绞索。”黑猫 由得使读者浮想联翩。同时,在西方文化中,黑猫本 已被杀害,而且没有其他人在现场,不应该出现吊死 身就是不祥的代表,撒旦喜欢化身为黑猫,而邪恶的 黑猫的现场画面。且房屋尽毁,仅剩下的断壁残垣却 女巫也常以猫作为宠物。坡用黑猫及普路托的名字, 出现浮雕,而且准确无误,事情确实有些蹊跷,令人在 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而阴郁的气质。在“我”吊死 冥冥中感到不安。读者根据经验,自然会联想到黑猫 第一只黑猫后,收养了第二只黑猫,而这只与第一只 普路托冤魂不散,而黑猫既然可以在墙上凝聚出浮 变得越来越像。不但一直缠着“我”,其胸口上白色的 雕,说不定失火事故也是它一手导演。黑猫的下一步 斑痕还演化成绞刑架的形状,这明白无误地告诉 要做什么,无疑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无法摆 “我”,第二只黑猫实际上是第一只黑猫的化身,连身 脱黑猫的纠缠,读者当然也无法摆脱这种纠缠,那堵 体受伤的部位也显示出来,而且变成了同样的独眼。 带有浮雕的墙成为一幅凝固的画面,立在读者阅读的 小说最后黑猫的尖啸引来警察,促使“我”的恶行败 道路旁成为一个路标,指引着读者走向下一个路口。 露,此时的黑猫又成为替弱者伸张正义的复仇天使。 其次是地窖这一场景,散发出骇人的恐怖气氛。 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黑猫,为小说增添了阅读的乐 地窖这种狭小、阴暗、潮湿的环境在坡的小说中不止 趣。 一次出现。D・H・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一 综上,爱伦・坡的《黑猫》以独特的叙事视角、视 书中曾指出:爱伦・坡是“渗入人类灵魂的洞窟、地窖 觉化的文字和独具匠心的恐怖意象,带领读者进入到 和阴森可怕的地道的冒险家。 比如在《厄舍屋的倒 一个充满神秘、怪诞与黑色恐怖的超现实时空当中。 塌》中,主人公厄舍也是被活埋在阴暗的地窖中。这 这篇小说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品之一,集中体 种环境带给人压抑的气氛,当触目惊心的恐怖事件发 现了坡的统一效果审美理论,以及作家基于此的文学 生时,读者身临其境,有一种无处可躲的尴尬状态,只 创作实践。坡的创作思想与对作品形式美的追求,都 能直面恐怖,这使坡强调的恐怖效果得到彰显。在 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丧心病狂用斧头劈死妻子之后,“我”把尸体封 进了地窖的墙内,然后志得意满地看着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警察搜查地窖的段落是小说的高潮,准备离开的警察 被得意洋洋的“我”的话语打断,在“我”错乱中用铁 [1]Carlson,Eric W.Critical Essays On Edgar Mien Poe[M]. 棍敲打墙壁时,里面竟然传来了哭声。地窖不仅有画 Boston:G.H.Hall&co,1987. 面的质感,还配以声响效果的辅助,成为地道的镜头 [2]敬南菲.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J].四 语言。哭声逐渐提高成惨绝人寰的尖啸时,警察破墙 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4. 后的一幕成为全小说最恐怖的画面:尸体腐烂,到处 [3]兰・乌斯比.美国小说五十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5. 血污,黑猫则蹲在尸体的头上,“张着血盆大口,独眼 中喷着火”。满是血污的腐烂尸体上,赫然就是普路 【责任编辑:白彩霞] 托!那独眼喷射出的是复仇的火焰,配合那尖利的如 同婴儿哭泣的啸叫,坡用文字营造出如影像般历历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