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来源:易榕旅网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有学者指出,九品官人的实权机构,从评定品第到依品行授官,以至监督机构,均设在中央。品评权在司徒府,选任权在吏部,监督和仲裁由中书省负责。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有利于( ) A.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C.形成分权制衡的国家体制

B.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 (本题4.0分)南朝梁武帝设立五经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其有能通一经……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据此可知,此举( )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B.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 D.使考试成为选官唯一方式 3. (本题4.0分)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时期 高祖、太宗时期 高宗、武后时期 玄宗时期 概况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反映了唐代( ) A.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翰林学士控制决策

4. (本题4.0分)宋朝“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集体对抗皇帝,有时还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这说明宋代 A.权力运作借助于制度保障 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强化

B.重文轻武造成了言路宽松 D.科举制度提升了官员素质

5. (本题4.0分)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巡视,明清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包括专差、巡按御史的监察御史系统;二是负责所属府州县的按察司系统;三是督抚系统。同时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A.继承了前代巡视传统 C.加强了巡视立法规范

B.巡视制度的多元化 D.巡视制度的不完善

第 1 页 共 11 页

6. (本题4.0分)下图所示是发生在近代美国的一起政治事件。该事件主要反映出当时美国( )

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 A.官员选用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B.政党政治加剧了南北冲突 D.政府腐败降低了行政效率

7. (本题4.0分)20世纪以来,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左右总统的政策”。这反映美国( )

A.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 D.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8. (本题4.0分)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

行政人员(包含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主管、助理主管等)

A.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C.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B.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D.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9. (本题4.0分)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由此进行的文官制度改革

第 2 页 共 11 页

A.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B.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D.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10. (本题4.0分)如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11. (本题4.0分)1871-1889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职业 国务总理 外交官员 海军军官 政界 铁路官员 电报局官员 海关官员 上表反映了( ) A.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C.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

B.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D.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人数 1 16 16 3 14 16 2 职业 税务司 冶矿技师 经营商业 医生 律师 报界 教师 人数 1 9 8 7 1 2 3 12. (本题4.0分)张之洞于1904年创立《学堂歌》,词曰:“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对儿歌中塑造的新儿童形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具有爱国自强、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 B.具有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第 3 页 共 11 页

C.体现了晚清时期新旧思想交融并存的现实 D.统一了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3. (本题4.0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下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居住年限 不动产 教育程度 选民年龄 小学毕业 21岁 南京临时参议院 居住选区两年以上 500元 清朝咨议局 居住选区十年 5000元 中学毕业 25岁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选民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A.政府积极践行民主政治 C.法制建设逐渐走向完善

14. (本题4.0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政府管理尤其是政府人事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急切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相适应的新型人事制度。这表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 A.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是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 D.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15. (本题4.0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6. (本题2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第 4 页 共 11

材料二 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

17. (本题20.0分)科举制和文官制度在中西方官员选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后期所选拔的士族高门,凭借血统世代占据高位而腐败不可任事。他们不学无术,褒衣博带,涂脂抹粉,崇尚清谈,不仅无益于国,也严重阻碍了包括中小地主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上升通道。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

——摘自历史教参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9.在考试、任用、重新任用、恢复原职等问题上,任何人绝不因为有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

——摘自《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考试法》于1929年8月公布。《考试法》共18条,主要内容有:(1)凡属候选及任命的人员,都必须经过考试来确定其资格。(2)规定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三种形式。(3)各种考试的应试条件、要求、程序及组织领导等。《考试法》后经多次修改。

——摘编自《选必一教参》,108页。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列举唐朝以后,中国古代科举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

第 5 页 共 11 页

(2)根据材料二,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对于文官制度对西方政府管理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您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予以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考试法》公布时的政府名称及确立的选官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呈现出什么特点?

第 6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详解】材料强调选拔官员时,负责品评、选任、监督和仲裁的都是中央机构,说明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要求官员德才兼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古代分权制衡的本质是服务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 【答案】A

【详解】结合材料“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说明寒门子弟可以参与政治,为他们提供仕途,A项正确;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的是隋炀帝设进士科,排除C项;使考试成为选官唯一方式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令、参与决策等方面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这体现出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之前文官地位如何,看不出文官地位的变化,所以无法退推出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三省六部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与材料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只是参与决策,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集体对抗皇帝,有时还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可知宋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有利于减少权力运作中的失误,说明权力运作借助于制度保障,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对文官的重视和对武将的轻视,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对地方权力的约束,排除C项;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而材料强调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 【答案】B

【详解】明清时期建立了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巡视,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多元化,故选B;材料反映的制度是明清建立起来的,不能体现继承前代,排除A;材料仅强调了巡视制度的多元化,没有体现立法规范和该制度本身是否完善,排除CD。

6. 【答案】A

【详解】材料中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反映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政党分肥制”,选获胜的政党通过任命公职报答该党的积极支持者。在这种制度下任人唯亲,不问其是否胜任,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

第 7 页 共 11 页

进退,因此造成用人不当,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费严重,官吏贪污舞弊,党派倾轧,政争激烈。每一次选举后便发生一次人事大变更,使行政管理混乱,政治不稳定。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反映“政党分肥制”容易引发相互争斗和政治混乱,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南北冲突,排除B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材料所述主要是美国的政党和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上的腐败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7.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20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对于总统权力的约束加大,一定程度上总统行政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文官系统和总统的行政权,没有设计三权分立机制的发展完善,排除A项;美国的政体中,总统只有行政权,立法权属于国会,排除B项;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包含行政人员、执行人员、专业人员、办事员等,各司其职,分工不同,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数的变化,不能得出地位作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福利制度对官员人数的影响,排除B项;文官层次多意味着分工不同,专业不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制度改革要求分工明确,官员统一管理,有利于官员各尽其能,促进政府的高效运转,官职的提升以上级考核为依据,加强了管理,故选D;英国的政体没有变,排除A;材料与责任内阁的强化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党政治,排除C。 10. 【答案】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制为依据,这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体现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保证了政府的清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削弱了总统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C

【详解】表格信息说明,回国留学人员从事外交、海军、铁路、电报、冶矿、商业等职业,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实用性职业,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故C正确;A项中“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回国留学人员任职情况,不能体现中国政府教育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 12. 【答案】D

第 8 页 共 11 页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可知儿歌中塑造的新儿童形象具有爱国自强、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可见所学科目涉及体育、德育、智育、技艺等多方面,可见儿歌中塑造的新儿童形象具有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可见仍然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涉及到了对技术、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故儿歌中塑造的新儿童形象体现了晚清时期新旧思想交融并存的现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可知,民国初年选举议员的资格要低于清朝晚期选举咨议员的选举资格,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民主范围比清朝晚期更大,体现了政府在努力践行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涉及人民对民主的态度,不能反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选举资格,属于民主范畴,跟法律制度无关,排除C项;选民素质下降是对材料曲解,选民资格放宽不等于选民素质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对政府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的全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可见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A正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形成的背景,C、D两项是影响,排除。 15.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 【答案】(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 9 页 共 11 页

(2)原因: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详解】(1)特点:根据“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概括得出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根据“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概括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根据“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以及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分析得出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综合材料,还可从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分析得出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还可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进行总结。

(2)原因:根据“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得出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根据“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得出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根据所学,还可从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等角度进行总结。

17. 【答案】(1)历史背景: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列举: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或糊名法、“誊录法”等);元代:一度废止科举制,后恢复;明代:南北卷制度、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2)特点:考试录用、中立、开放。

影响:积极①规范了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 ③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小地主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上升通道”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有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唐朝以后科举制的重大变化有: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出现糊名法、“誊录法”等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元代,一度废止科举制,后恢复;明代,南北卷制度、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第 10 页 共 11 页

(2)根据材料二“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可知文官制度的特点之一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二中“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和“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文官制度的特点之一为政治中立;根据材料二中“任何人绝不因为有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可知文官制度的特点之一为开放。

文官制度在影响上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文官制度规范了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文官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使得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同时文官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试法》公布时的政府名称为南京国民政府,其确立的选官制度为公务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