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试卷B(有答案)
一、判断题
1、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 2、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 4、只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 5、爱情体现着人的自然需要( )
6、国家机关和每一个公民都可能违宪,直接受到宪法条款的制裁( ) 7、人类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 ) 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俗易懂,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 9、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 )
10、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 1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 ) 12、集体主义重视和保证个人的一切利益( ) 13、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
14、只有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我国有正当职业和居住一年以上,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15、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 )
二、单项选择题
16、 身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
A.法治 B.规章 C.法律 D.制度
17、大学阶段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 )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A.权力与法律 B.权力与制度 C.权力与享受 D.权力与义务
18、大学阶段要处理好( )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静谧,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A.理想与现实 B.理想与实践 C.理想与空想 .D理想与奋斗 19、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
A.过马路闯红灯 B.插队 C.夫妻在家打架 D.不爱护公物
20、( )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民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A助人为乐 B.文明礼让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21、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 )。
A.价值内核 B.基本特征 C.历史底蕴 D.道义力量
2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23、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 )的关系。
A.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B.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c.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D.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4、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这说明我们青年人立志( )。
A.当高远 B.做大事 C.须躬行 D.当大官
25、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其中,( )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A.宪法保障 B.立法保障 C.行政保护 D.司法保障 26、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 )。
A.思想指引 B.价值基础 C.制度保障 D.经济基础
27、下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 ) A.故意杀人 B.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
C.对最亲密的朋友撒谎 D.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
28、按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称为( ).
A.法律原则 B.法律精神 C.法律思维 D.法律意识 29、( )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A.道德理想 B.道德评价 C.道德责任 D.社会舆论
30、(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31、以下关于中国革命道德当代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B.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C.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32、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微有( )需要的反映 A.根本性 B.全局性 C.统筹性 D.局部性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有( ) 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改革.开放.民主.科学
34、成就出彩人生,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 )。 A.与历史同向 B.与祖国同行 C.与人民同在 D.注重自我价值 35、我国司法原则主要有( )。 A.司法公正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四、名词解释题
36、行政强制
37、商标权
38、法律思维方式
39、民法
40、社会关系
41、道德品质
五、简答题
42、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4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4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论述题
46、请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对 2、对 3、 对 4、错 5、错 6、错 7、 对 8、对 9、错 10、对 11、错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二、单项选择题
16、D 17、D
18、A 19、C 20、B 21、A 22、D 23、C 24、C 25、D 26、C 27、C 28、C 29、B 30、C
三、多项选择题
31、ABCD 32、AB 33、ABC 34、ABC 35、ABCD
四、名词解释题
36、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予以强行处置的行为
37、商标权:又称商标专有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利权
38、法律思维方式: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39、民法:是指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0、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存所依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41、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也称品德或德性。它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五、简答题
42、答: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必须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着重要意义:(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43、答: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道纪守法。
44、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5、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人危害,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
有利于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六、论述题
46、答:个人理想是人们关于自己个人生活的理想。社会理想则是人们关于社会应当怎样的理想。它们既是两类性质、内容完全不同的理想,相互间又存在着密切关系。其原因就在于,正当的个人理想,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除了个人主观努力之外,最主要的,就决定于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因为,人类社会既是具有一定结构、要素的物质体系,即以一定经济结构为基础,以一定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意识形态为其上层建筑的客观物质体系,但又具有自然世界所没有的价值属性一—好社会是人们的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即人们实现自己人
生追求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现实生产活动同时也就是实现他们自己生活目的的自主活动;坏社会则是束缚人们自主活动的桎梏,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的生产活动只能是维持他们肉体的手段,即马克思所说,人们是以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生命。所以,人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就不能不形成相应的社会理想,不能不了解其个人理想的实现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也正因此,世世代代的人们才不惜流血、牺牲,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前赴后继。另一方面,对于人们来说,他们所以要为实现某种社会理想而奋斗、牺牲,并不是单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更根本的,是为了使自己和像自己这样的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