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班数学教案9篇

来源:易榕旅网
After all, we are so good at comforting others, and we lose our sense when it is our turn.(页眉可删)

小班数学教案9篇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5以内的点数,能独立完成。 2.保持良好的操作(做作业)的习惯。

【活动准备】点数卡片若干、红黄蓝圆形卡片若干、黑板、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刚才啊,张老师请你们画了许多漂亮的五彩泡泡,你们的泡泡都是怎样的?(有的大有的小)

诺,余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泡泡图画,请你们看一看,余老师这张图画里的泡泡也是怎样的?但它只有哪些颜色啊? 二、教师示范操作。

请你们帮余老师数一数,我的大泡泡、中泡泡、小泡泡各有几个?

随即出示数字卡片,把数字卡片与泡泡相对应贴上。 提问:为什么是贴这张? 三、幼儿操作。

1.请幼儿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数一数自己的泡泡个数。 2.然后在桌子中间找一张相应的点数卡片贴在泡泡纸上。 3.贴完后请幼儿拿着纸头回到座位上,说一说自己的泡泡个数。

四、完成数学练习“数泡泡”。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复习1、2的点数。

2、能在三个物体中找出1、2的物体。 二、活动准备:

音乐dvd一台、一只灰太狼头饰、两只灰太狼图片、两只喜洋洋图片、数字1、2、1-3的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实物:苹果3个、橘子3个、实物:玩具(若干)、小筐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放歌曲“喜洋洋歌曲”,出示灰太狼头饰:“谁来了?”“干什么的?”

(二)、出示图片一只灰太狼和一只喜洋洋,领幼儿数数,有几只灰太狼,捉到了几只喜洋洋?(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1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三)、出示图片二只灰太狼和两只喜洋洋,带领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灰太狼,几只灰太狼,(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2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四)、按物点数

灰太狼捉喜洋洋真辛苦,它的肚子饿了,请幼儿拿水果给它吃,每只灰太狼只吃一个水果,来了几只灰太狼,就拿几个水果给它吃。

教师分别出示、一只灰太狼、二只灰太狼,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一个水果、两个水果、三个水果,并检查对错。

实物:三个苹果、三个橘子(让幼儿点数,教师说出数字几,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五)、游戏“灰太狼捉喜洋洋”

(1)学本领:老师当灰太狼,幼儿当灰太狼宝宝,灰太狼拍一下手,幼儿拍一下,灰太狼拍两下、三下,灰太狼宝宝也拍相应的下数。

(2)实物:玩具

教师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小筐的玩具,幼儿听教师说的数字,从小筐中拿出相应的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在我的数学《水果数一数》作业中在三个物体中圈出1、2的物体来。 教学反思

数和形是幼儿身边常存的事物,也是小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根据幼儿

学习数学的特点,(在玩玩乐乐,拼拼摆摆中习得)以形象生动,深受幼儿喜欢的“灰太狼捉喜洋洋”为游戏情节,设计了此活动。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运用比较多的物体及手口一致点数1、2以内的事物。孩子们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1、2以内的点数,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但在实际教学中没考虑细节问题,是本次教学显得很失败,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要掌握时间是细节中的关键,在不同混淆的物体中找出相应的物体,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地点数1个~4个物品,并说出总数。

2.在感知、操作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钻圈4个(可做山洞)。

2.各种数量是4的小动物画片若干。

3.可正反面两用的教学板4块,正面是大森林背景,反面是4棵大果树。

4.废旧泡沫圈做成的果子若干(果子可粘在果树上,也可套在小朋友的手指上)。

5.立体教具动物楼房一座(楼房是4层,每层有4扇小窗户,有4个面可供幼儿同时操作)。 活动过程:

一、游戏“钻山洞”学习点数(本环节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点数)

1.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放音乐,“开汽车”出发。)

2.师:小朋友快停车,前面几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你们注意安全,我去探探路。(“探路”回来神秘地告诉幼儿)山上有山洞,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个山洞。(老师提示幼儿伸出右手食指,从左数向右,点一个数一个,不遗漏、不重复。)同时鼓励幼儿勇敢地钻过去。

3.幼儿钻山洞,边钻边数,一共钻过4个大山洞。 4.钻过山洞后再次点数,让幼儿记住山洞的总数是4。 5.请几个小朋友自己去数一数,教师个别指导。

二、自由发现,点数物品(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数量是4的物品,尝试自己点数。)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让幼儿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2.出示4块大森林背景的教学板,上面有各种可以取放的小动物卡片,每种动物排在一起,共有4只。

师:前面有一片树林,风景真美,咱们下车到那儿去玩吧。小朋友们去找找草地和树林中都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幼儿自由观察、点数,教师适时指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4.出示立体教具楼房。

师:小朋友快来看,前面有一座楼房。我们来看看楼房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自由数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扇窗,再次练习点数。)

师:这座楼房是小动物的家,我们把刚才在树林里发现的小动物送回家吧。(要求(1)同样的小动物住在同一层楼;(2)每扇窗口送一只数一个,在进行点数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5.幼儿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送进动物楼房并点数,引导幼儿发现自己送回的每种小动物总数都是4只。

三、游戏“摘果子”(本环节再次巩固点数,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2.出示四棵大果树(果树上粘满了可以取下来的果子)。

师:前面有几棵好大的果树呀,小朋友快来数数有几棵。咱们一起摘果子吧,注意每位小朋友只能摘4个果子。

3.教师利用个别小朋友把果子套在手指上的现象,引导其他幼儿把小手变成小刺猬,把取下的果子套在4个手指上,数一数小刺猬扎了几个果子。

4.结束部分:请幼儿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口袋,自由交谈,分享郊游的乐趣。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数学活动: 大熊的储藏室 活动目标:

1、感知食物的特征,按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做上相应的标记。

2、感受分类和标记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PPT;各种食物图片、竹筐图片、标记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人。

1、师:天气渐渐冷了,大熊肯尼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要放到储藏室里过冬。

2、请幼儿猜猜大熊会在储藏室里放些什么食物。 二、观察大熊的食物,感知食物的外部特征。

1、师提问:大熊都准备了哪些食物?(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大熊准备的食物可真多啊!于是他准备把所有的食物都放进储藏室里,可是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

2、提问:要怎么整理呢!谁来帮帮大熊把这么多的食物分分类?(有什么不同)

三、幼儿操作,按食物特征进行分类,共同概括食物特征。 1、让我来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放吧!(幼儿操作:你要分成几份就拿几个竹筐)

2、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按什么分类的?

3、你们真聪明,用了不同的方法把大熊的食物进行了分类,有按食物的大小分、有按食物的颜色分、有按食物的形状分、还有按食物的种类分。

四、幼儿操作 把分类好的食物做出标记。

1、师:如果给分类好的食物加上标记,那大熊找起食物来就更方便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标上大熊看得懂的标记呢? 2、说说标记:按食物大小分的,可以用大小标记来表示;按食物颜色分的,可以用颜色标记来表示,如:香蕉、小鱼干黄黄的就用黄色标记来表示…

3、出示表格,师幼共同归纳总结。 五、延伸:

观看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了解分类和标记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运用了分类和标记的方法,用几种好办法都能把大熊的那么多食物整理好并标上相应的标记。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一起来看看!分类有这么大的用处,以后我们也把图书、玩具理理好,让班级看起来更整洁吧!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觉得在很多细节上还不够严谨,如食物的大小,而不是相对的只有大小,可能食物中还存在宽和窄,并且

有些食物在实际生活中是比较小的,但是在课件中我却把它设置大了,所以,孩子们在操作中会存在疑虑,另外在第三环节引导幼儿尝试同时按照两种特征分类时,分完了绿色大小的食物后,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在操作纸上进行分类了,就会给人一种分了一半还没有结束却又不了了之的感觉。通过这次观摩学习,老师们互相学习别人的优点,从别人的不足中得到启发,丰富了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学习、实践,吸取好经验,完善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成以后的教学工作。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长到短、从短到长)

2、尝试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规律。

3、养成良好的正确取放操作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高矮、大小不等的动物个4个、长短不同的火车

学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a、小朋友排队

师请三名高矮不等的小朋友上来,让他们自己排队,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排队的?

师:还有什么更好的排队方法?怎么排队最整齐? b、 学习按从矮到高和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给动物排队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根据动物的'大小、高矮分别上来给他们排队。(分别用两种排队) c、 师幼一起检验 2、操作活动 a给轮船排队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轮船,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再请你们给他们排排队?想一想有几种方法?

b、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活动评价

师:请你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排队的?为什么?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参加数学活动。 2.锻炼观察比较能力。

3.学习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难点:能准确地按要求排序。 活动准备:

1.布置商店的情境:在柜台上有各种物品。(每种有三个,大小不一,逐渐递增)如:皮球、娃娃、食品盒、杯子、雪花插塑玩具、瓶子等。

2.小熊手偶一个:各种动物图片每人一套。(每套三个,大小不一,逐渐递增)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参观商店,引起兴趣。

(出示手偶小熊)指导语:“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的商店开业,请你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请幼儿有序地参观小熊商店)

二、展开:

1.观察商品,发现不同。 提问:

(1)“小熊商店里都有什么物品?”“每一种有几个?” (2)“仔细看看这三件物品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2.整理商品,学习比较三个物品的大小。

小熊:“小朋友,我的商品有大有小,摆得非常不整齐,你们能帮我给它们排好队吗?”

(1)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商品,先比较大小,再按一定的规律摆放。(引导幼儿自己区分大小并排序)

(2)请幼儿分别说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指导语:“小熊,你看我们小朋友摆得整齐吗?” 小熊:“你们摆得非常整齐,谢谢,我这里有许多动物图片送给你们表示感谢。”(幼儿每人三张画面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动物图片)

3.请幼儿利用图片进行三个物品的大小比较练习。 小熊:“请小朋友把三张图片放在桌子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1)请幼儿自己摆放图片并寻找不同。(大小不一样) 小熊:“我的动物朋友要一起做游戏了,请你们按照大小不同帮它们排好队吧!”

(2)请幼儿练习将三只动物分别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分别按照两种方法排队) 4.观看幼儿用书(“小猪”第9页),请幼儿辨别三个物品的大小。

小熊:“今天我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你们喜欢的《幼儿用书》,请你们看看上面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1)请幼儿观看《幼儿用书》,说说上面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根据教师要求,给相应的物品涂上颜色。(例:最大的花,最小的自行车,不大不小的电视机等) (三)结束

小熊:“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欢迎你们到我的商店买东西。”

(1)请幼儿到小熊的商店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要说明买大的还是买小的。

(2)请幼儿自己玩自己买到的商品,活动结束。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个房子,门里面有许多小兔图片,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有多少爸爸妈妈?(幼:有许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出示玩具小兔,引起幼儿兴趣 师:“呜呜呜……我也要到小二班来” 咦!是谁哭了啊?

谁来了?(师出示玩具小兔) 有几只兔妈妈啊(幼:1只兔妈妈)

二、创设情景,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1”和“许多” 1、初步感知“1”和“许多”

师: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黑板上的房子,把门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师: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掌握“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师: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黑板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

提问:现在菜园里还有萝卜吗?(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送萝卜

幼儿唱歌请黑板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提问:现在筐子里有多少萝卜?(有许多萝卜)

师: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三、小兔请客,再次熟悉“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1、分橘子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使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橘子。这里有多少橘子啊?”(有许多橘子) 现在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只橘子,然后告诉你的好朋友“我有1只橘子。” 2、吃橘子

和同伴、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橘子结束本次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区分圆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能按标

记进行分类。

2、幼儿在情景游戏等活动,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发展幼儿动手拼图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 3、幻灯片。

4、各种形状的物品、饼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常老师要带大家到我家去做客,呀,前面有好多漂亮的石头,小朋友们到哪里每人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然后带着你的石头找一个位置坐下来,来让我们一起去捡石

头吧!”(随音乐进入活动室)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每个每个小朋友捡一颗自己最喜欢的,每人捡1颗。” 3、引导幼儿观察石头,鼓励幼儿边观察边交流。 请你和你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你手中石头的颜色和形状。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石头的颜色和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教师出示课件:请相对应的幼儿回应。 二、铺石头:

1、小朋友们,今天常老师邀请大家到我家去做客,可是我家门前的路有坑坑洼洼的,走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想请大家用你手中的漂亮石头,把我家门前的路修好。”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非常感谢大家帮我来铺路,可是大家看,我这里还有一段路没有铺好,这可怎么办呀?我这里只剩下这些形状的石头了,大家来想想办法,用这些石头来帮我铺好剩下的这段路。

下面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到我们的操作台去尝试铺路。 4、幼儿分小组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大家都铺好了自己的小路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铺好这个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坑的?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两个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8、我请大家来参观我的家,请你来看一看我家的各种物品,他们是什么形状的?

9、我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饼干,送给大家。 三、踩石头:

1、“欢迎大家下次来我家,让我们踩上小路回家吧。我邀请大家和我一块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请小朋友到家里也找一找有什么图形藏在你们家?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数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里,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育幼儿做好一些力手能及的事情。而我们往往是怕麻烦和害怕家长的不理解,极少展开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明白作为幼儿教师,不单单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传授给他们生活的本领及增强动手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