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技诗朗诵(三篇)最新

来源:易榕旅网


科技诗朗诵(三篇) 最新

科技,是改变世界的神奇之笔, 没有科技,生活是一副单调的黑白画。

科技诗朗诵·1

1. 风筝的梦

一幕幕险象环生的落坠,

一次次抗拒生命重量的挣扎

——飞翔,飞翔!

谁的信念如骨坚贞?

一声声经久不息的呐喊荡涤灵魂。

攀着风的台阶,

流畅的弧线将风的轨迹轻轻割裂。

彩翼,斑斓,放飞的梦幻豁然绽开。

第 1 页 共 17 页

一只风筝找到了自己鲜亮的位置,

拭目了望又一年草长莺飞的春天。

春的思绪,红红绿绿;

春的诱惑,柔情又妩媚。

是浏览春意,还是去追寻天边的彩云?

天空是翅膀的家园。

投一影斑驳于大地,

牵着越攀越高的眼睛,

深入天空,深入梦。

湖边的老榕树,

失落了以往令你景仰的高度;

一幢幢房屋也凝固成点点泼洒的墨痕,

第 2 页 共 17 页

消瘦再消瘦。

拥枕着低吟的清风,

你像一位崇尚自由的信徒,

虔诚聆听着云朵的呢喃,

聆听雄鹰的格言。

它们是不是来自天国的使者?

沿着它们的音脉是否便能通往自由的殿堂?

天空因为风筝的飞翔而辽远,

风筝的飞翔却不因为辽远而自由。

你以为自由是一种高度?

为寻找自由,

新的高度一次次被翅翼征服,

第 3 页 共 17 页

无奈更多的自由漫过背脊。

挣脱束缚是否意味着便能找到自由的真理?

你毅然挣脱长长的牵绊,

如一只引颈的野鹤疾冲云霄。

然而,绚烂只在瞬间,

飞翔的翅膀因失重而夭折了自由。

哦!我恍然彻悟:

束缚即是你的自由。

自由只不过一根线的距离。

风筝啊,落便落也,

为何非让我在你身上看到我的影子?

——我就是一只风筝,

第 4 页 共 17 页

一只从农村放飞到城市的风筝,

家乡的母亲是我的牵挂,

因为,

每一个游子都是母亲放飞的风筝。

科技诗朗诵·2

携手创新 共筑辉煌

——献给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

文/方中明 诵/磊明

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追求梦想

六十年励精图志,六十年薪火相传

一九四九,你与共和国同岁诞生

风雨沧桑一路走来

第 5 页 共 17 页

那时候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科技一穷二白

艰苦创业的年代里

你始终坚强、勇敢,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

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

多少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异国它乡的舒适与安逸

投入到科学院的怀抱

竺可桢、童第周、陈焕镛

多少名字把自己一生中最甜美的回忆

与科学院连在了一起

六十年斩荆披棘,六十年激荡情怀

六十年湍流深渊,六十年勇往直前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

第 6 页 共 17 页

党中央毅然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部署

并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于敏、邓稼先、郭永怀、周光召

他们隐姓埋名在大西北

多少风沙和雨雪多少鲜血和汗水

再大的困难改变不了你探索未知的决心

再大的曲折阻挡不住你向科学攀登的勇气

当大西北浩瀚沙漠的那一声巨响震动云霄

多少炎黄子孙为之激动自豪

当卫星上优美的《东方红》旋律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多少中华儿女为之热泪盈眶

六十年坎坷荆棘,六十年风霜雨雪

第 7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苦涩艰辛,六十年成熟坚强

在那艰难跋涉的文革岁月

多少老科学家被批斗、被打倒,甚至被关进牛棚

你受尽折磨,你受尽屈辱

但你始终坚持、努力,始终寻找和创造机会

锂同位素的分离、抗疟新药青蒿素全合成

以及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的生产

开创了中国自主创造的光明前景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合成

以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的复刊

让阴霾晦气的科学界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十年力排众议,六十年改革变迁

第 8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翘首期盼,六十年蓬勃发展

历史走进1978年,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历史性的宣言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的建立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出版

大中型实验装置的研制工程的启动、质子直线加速器建成

办院方针的调整、与国际全面展开学术交流

创造的热情犹如飞流直下的一江春水

穿越十年的苦风凄雨

你又一次改写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

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日新月异

第 9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壮阔波澜,六十年壮志豪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

“863”计划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使得科学院成为领跑科技界的航船

面对世界科技的深刻变化与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

科学院再一次吹响创新的乐曲

开始了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学科布局及组织结构调整

进一步凝练和提升科技创新目标

全面建设与国际接轨并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英雄的队伍吹响了科教兴国的号角

科学院从此焕发出奋进之光

六十年波涛之上,六十年征帆万里

第 10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春潮不息

历史进入了21世纪

中国科技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不断与时俱进

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

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发展规划

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苑人

继续秉承“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

站在科学新的起跑线上

向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目标迈进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波涌浪卷

六十年的花开花落六十年的地覆天翻

第 11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那样一朵短暂的浪花

六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让中国科学院万紫千红、灿烂芬芳

我们的第一本中国植物志,我们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我们的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我们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新彗星、人工牛胰岛素里告诉你多少绚丽与惊喜

月球探测、载人航天又引起多少美丽的遐想

芯片技术、正负电子对撞机究竟还有多少神秘

纳米科技、水稻基因图谱里究竟还有多少梦幻

数理、化学、生物学、地学、技术等领域一项项的成果

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繁星

缀满了辽阔而明净的蓝天

赞美你啊辉煌六十年

第 12 页 共 17 页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到处都有你挺拔的身影

讴歌你啊奋进六十年

从天涯海角到大兴安岭,一路浇灌出花枝烂漫

你用穿越南极的足迹

诠释着科学的光荣与梦想

你用探月的脚步

记述着多少科学家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再也没有什么比人间的雨雪风霜冷暖阴晴

更能牵动你的神经

再也没有什比祖国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

更叫你热血沸腾

六十年品尝过多少酸甜苦辣,六十年度过了多少苦乐年华

第 13 页 共 17 页

六十年经历过多少欢乐悲伤,六十年孕育出多少优秀学子

中国科学院

每当听到这个名字我们总会心驰神往

中国科学院

每当想起这个名字我们总会心潮澎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历史性著名论断

如今正在科教兴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长出希望,绽放甘甜

一棵棵参天大树,一座座中流砥柱

已经撑起了中国科学的春天

满载着光荣与梦想满载着祝福与期盼

第 14 页 共 17 页

一幅未来绚丽多彩的画卷已经描绘

看吧,中科院正以她勃发的雄姿

在重塑辉煌的征程上奋力登攀科学的高峰

看吧,中科院正在世界的舞台上

编织下一个六十年的辉煌畅想

您的历史是一帘群星璀璨的夜空

您的未来是一片云蒸霞蔚的蓝天

来吧,朋友--

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与富强

歌唱我们的科学院,从今走向创新与进步

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

第 15 页 共 17 页

用热血浇筑科研的梦想,用双手绘制事业的蓝图

万众一心、自强不息

携手开创中国科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科技诗朗诵·3

5月19日至26日是20__年全国科技活动周。5月24日,由北京市东城区科协、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龙潭街道工委、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主办,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以及北京科技诗苑承办的20__科技周主题诗歌朗诵会在京举行。

本次诗歌朗诵会以“弘扬科学精神,畅想时代主旋律”为主题,共有15个节目。其中有著名诗人郭曰方写的《他用战机的轰鸣 奏响一曲震撼山岳的绝唱——献给罗阳》、《你用生命,谱写壮怀激烈的诗篇——献给邓稼先院士》、《钱三强和你,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献给何泽慧》三首诗,歌颂了建国七十年的伟大科技成就,以及科学家的赤子情怀。来自水利部老年大学的四位朗诵班学员共同朗诵了诗歌《水的深情》,讴歌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你到底是什么》、《今夜星光灿烂》、《英雄归来》等打动人心的朗诵,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最后以诗人阿紫写的气势磅礴的《读中国》结束了本次诗歌朗诵会。

深情的朗诵,感动人心,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彰显出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同时也是老一辈科学技术人员为祖国七十华诞,送上的最热诚的祝福和期盼。20__科技周主题诗歌朗诵会策划人,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表示,这次弘扬

第 16 页 共 17 页

科学精神的诗歌朗诵会,意义深刻,形式多样,烘托出全国科技周的主旋律,为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点赞,为科技惠民助力,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

出席本次科技周主题诗歌朗诵会的有东城区科协主席孙占军、秘书长王雪凤,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中国科协原人力组织部部长李森,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副会长董华,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老科协秘书长任定安,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老科协秘书长宋毅,清华大学校友剧艺社社长郭大成等各界人士。一百多位退休科技工作者和诗歌朗诵爱好者共同回顾了祖国七十年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展望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传达出红色基因的中国声音,谱写新时代科技强国的新篇章。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