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白《菩萨蛮》全诗译文及赏析

来源:易榕旅网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注释

①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南朝宋谢朓《游东田》:“远 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②暝色:暮色。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亭:古代设在路 旁供行人歇息的亭舍,亲友离别之时,送客者往往止步于此。

按旧制,五里设置一 短亭,十里设置一长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赏析

这首词被认为是后代词曲之祖。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一 直是讨论的焦点。讨论最早开始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 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世,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 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 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南部新书》所载与此亦同,则太白之世, 尚未有斯题,何得预制其曲耶?”因此后人也就依据此认为此词非李白 所作。

但据史料记载,《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教坊 记》作者崔令钦是盛唐时人,此书成于安史之乱后,他所写即开元时调 名,可见盛唐时已有《菩萨蛮》曲。此外,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 “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 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文中所说的曾 子宣,就是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是李白诗集的整理者,曾布家藏《古 风集》载《菩萨蛮》一词为李白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还是把此词 归为李白所作。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不同的手法,是词中经典的结构方式。上片 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下片写情,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 词的整体上来看,情景相交,融成一片。词的时间选择是一个秋冬之 交暮色茫茫的黄昏。起句“平林脉脉烟如织”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 情绪,并笼罩全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抵 挡不住这种情绪。

这是静态的写生,在单纯的景物上杂夹着丝丝点点 的主观感受,似撩人心弦却没有深入人心。接着,这种情绪开始动感 化,“暝色入高楼”,一个“入”字使得画面动起来,镜头也从远处拉到近 处,实际上也是人内心感受的不断变化。到“有人楼上愁”,这个从物到 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把上下片的惆怅情绪全都连接在一起了,自 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甚是精妙。

下片写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色中,主人公站立在石阶上,感到一片空茫。“空”也是对上 片景物所感后的必然结果。但下片的情绪不是孤立无助的,它融入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很巧妙,一方面用急待回家的倦鸟来衬托孤立无助的主人公,另一方面,宿鸟急归也无 疑使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为强烈。“何处是归程”就使之前朦朦胧胧的“愁”“空”明朗化了,它 是宿鸟急归引发的。这时主人公也急于寻找自己的归程,可是归程在哪里呢? 连绵的落拓、 孤独和寂寞就在五里、十里的长亭短亭之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