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别人的善意产生依赖
12年前,我在某杂志社做编辑。初入行时,稿源缺乏,让我很是头疼。幸运的是,认识了一些同样写稿的编辑同行,比如汤姐。有一期快截稿的时候,我主管的栏目,连送几篇都被毙,让我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打电话向汤姐求助,第二天她便将一篇文章传真过来,主编很爽快地签发了。
转眼新一期又要交稿了,急缺稿,我习惯性地又拨通了汤姐的电话。她说:“我不是专门写作的,上次纯粹是帮你。你得发现、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不能老是指望我对你的帮助。”她的这番话,让我明白了,陷入困顿找朋友帮两次,无可厚非,但从此依赖上朋友的善意,就不合乎常理了。
后来,我离开了杂志社,跳槽到一家报社做记者。一天,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正策划做“八三男人节”的新闻,邀请我们一起参与。我无力做主,便把我们主编的办公电话告诉她。以为这事就完了,没料到,她一天好几个电话,找我问询。我只是一个小记者,这样的策划我做不了主。这样催我有什么用呢?那一刻,我理解了汤姐当时的心情。是的,人不应该对别人的善意产生依赖!
【引领点】
中国人常讲“一个好汉三个帮”,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遇上困难麻烦,
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往往需要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施以援手。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而言,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为自己提供所有的必需品,所以协助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故事中的“我”站在求助者和施助者的不同角度,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没有人喜欢求助时被拒绝的感觉,也没有人喜欢被人毫无理由地纠缠不休。这种“矛盾”为何会产生?这种“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凡事有度,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协助同样奏效。对于求助者,应怀有感恩之心,也应及时提高完善自我,切不可为图安逸一味依赖,活脱脱成为他人的负累。而对于施助者,雪中送炭当然可嘉,但有求必应未必可取,切记“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同学们,试着想一想,在学习生活中,你是否也患了这样的“依赖症”呢?
对于比较有难度的学科,当老师布置了课后思考题、练习题,遇到不会解或者较难解的,是否产生过如下的想法:反正老师都要评讲,做不来我空着,等老师讲;某同学这科厉害,我去请教他就得了;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直接抄答案或抄作业。这就是我们学习中的“依赖症”。一味地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释疑,从不曾试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借口“以学业为重”,把一些力所能及的、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都推到父母头上,小到洗衣做饭,大到填写中考志愿,自己不动手,不思考,只等着别人提供解决方案。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成绩优秀,也只会陷入“高分低能”的尴尬境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