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管理问题的探索及思考
樊海龙1,2
(1.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2.长安大学人事处,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留学生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本文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在华留学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趋同化管理的探索思路,推动高校在华留学生管理制度完善,逐步推行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教育新形势。关键词:在华留学生;特殊化;管理体系;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128-002
经济全球化战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录取政策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知名高校都建立了规范、严格的招生制度,完善了录取流程,当然也有少数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些把关不严的现象,但也都在积极改进[4]。
(二)特殊化管理模式的弊端特殊化管理是基于“特殊照顾”理念下形成的一套独立于中国学生之外的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对留学生课程安排与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形成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协调,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整合各部门资源协调管理,但在兼顾留学生思想动态、差异化需求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弊端,不利于搭建多元文化融合的平台。
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因背景文化不同导致的习惯差异、理念冲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特殊化管理往往限制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5]。事实上,任何文化的接纳都需要一个过程,而特殊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将“自然交流”这一过程切割出来,让留学生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接触机会,使他们不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同时也加深了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之间的隔阂;这不仅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价值体系的不同导致留学生与管理者的误解与冲突
本国的教育模式更偏向于利用制度与规则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尊师重教,然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既定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往往集体意识淡薄,个人纪律散漫,管理者对他们的出行信息咨询和日常生活的关怀往往会被视作侵犯隐私,无心之失可能被放大因而带来误解,
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外国人举办短期学习班的有关规定》
参与到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并制定了(1983)和《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1985),一系列举措培养优秀人才、争夺教育资逐步建立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源[1]。2013年9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3)20世纪末,从宏观到具体,完善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制度,主要这一划时代的合作倡议的提出为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交流。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包括《关于招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1989)、《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授予来华留学生我国学位试行办法》(1991)、《髙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高等学校外国
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实施方案》(1999)、在2016年来华留学的442773人及2017《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2000);年的489127名学生的基础上持续递增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构建国际化(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课程体系、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改在加快双一流学校建设的进程中,留学革和完善留学生教育,规范和细化了留生对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来华留学生占比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在留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招收留学生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也引起广泛关注,更多关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探索也逐步开展,本文就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模式或举措为留学生管理提供思路。
一、政策制定及完善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国际化发展和留学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各高校相继制定政策制度来完善留学生的就业、教学及管理体系,提高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水平[2]。总体来讲,关于留学生政策的制定可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招收留学生初期阶段,留学生管理主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协议开展;(2)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学生管理和招生制度,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同时,也着重提高教育质量[3]。
二、教育困境及解读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有关留学生的部分政策也成为饱受争议的话题,高校来华留学生特殊化管理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学历层次和生源质量偏低,但享受超国民待遇
数据显示,70%的留学生招收高校配套了留学生公寓,绝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的食宿条件比普通学生好,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生活质量。主要原因有:一是来华留学生承载着国家层面政策互动和文化交流,对我国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际合作交流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留学生教育在国际贸易中属于服务贸易,与中国学生的公办教育不同,每年缴纳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5—8倍;二是由于国民教育体系和各国教育制度的差异,来华留学生招生
·128·
智库时代 甚至加深矛盾[6]。简单的说教和封闭式管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采用趋同化管理模式,让他们在与中国学生平等开放的相处中理解制度和规范的合理性可能会更有效,毕竟“平等、开放、合作、共享”才是多边合作、多价值体系接纳与融合的最有效理念。
三、管理模式探索
(一)全方位完善管理体系,转变跨文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行趋同管理
完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1)提高留学生导师素养和加强对留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参与留学生教育及管理者的语言水平,重视他们在跨文化管理意识方面的培养,在统一的管理标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新管理模式[7];(2)开展数字化管理模式,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利用网络系统做好现代化管理,制定明确的咨询服务流程,通过智能化管理掌握留学生的动态需求;(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留学生首先是“学生”,因此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做到管理工作的有据可依,同时也能对留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解决,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4)建立问题预警机制,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必然导致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涉及民族自尊和文化习惯的差异的矛盾冲突,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留学生生源做好冲突预警工作,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留学生教育过程中。转变跨文化管理模式,是打破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服务学校为导向这种将“功能和任务”指标的实现作为留学生管理核心问题的误区,不再强调“例行管理、绝对服从”[6],而是要求管理者和留学生授课教师提高自我修养、熟知不同地区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管理服务理念,架起留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好学校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执行者,也承担起对留学生思想动态、教学科研的监督者、反馈者的责任。建立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与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机制,将管理与服务融合在其中,既为在华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为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经验参考。这种服务留学生是基于跨文化背景下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在借鉴和吸收既定国家的教育理念上的人文关怀,也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这并不是无根据、无条件满足留学生各种无理要求,也不是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化照
顾”[8]。这种管理不是命令式地灌输,是“以人为本,以服务和发展留学生为宗旨”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尊重其生活习惯和发展需求,承认其既定文化背景的合理性,理解其信仰、价值取向,秉承开放包容、接纳学习的管理理念,为留学成长和发展塑造良好的育人平台[9]。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除了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怀。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下优秀的人才来华学习,对我国对外贸易、文化传输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开阔教育管理者的视野,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
来华留学生作为一个新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对其提供服务有助于其尽快融入新的文化、新的环境,但特殊管理往往会使其走向“孤独”或“优越”两个极端,不利于全面综合培养[6]。趋同管理是在尊重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制定与普通中国学生类似的规章制度:在教学方面,可针对留学生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允许中国学生享有平等选课的权利,既可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在留学生学习一到两年后,为他们提供与中国学生一致的选课权限,让有兴趣的同学能在中文语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在课外生活学习方面,可将留学生纳入到中国学生的管理体系中,平等使用校内资源,共同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可以缓解中外学生因特殊差异带来的矛盾和隔阂,有效促进学习和交流,也减轻管理部门的负担。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留学生课程体系里,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为教育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接纳中国文化,及时了解留学生生活学习、兴趣爱好,针对留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推行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要逐步制定和规范相关规程,
智库观察 促进留学生校园工作系统化开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网络论坛和微信平台
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向留学生传播正能量,并有针对性地逐步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思想、提高在华留学生综合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提升,来华留学生群体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和评价机制及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留学生教育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相信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趋同化管理,会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吴晶,王睿.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9(17):47-49.
[2]丁勇.一带一路战略与地方高校留学生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52):5-6.
[3]纪丽丽,王然然,姜双全等.新时代下留学生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6):51-53.
[4]张端鸿同副.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何难以实现管理趋同化[N].2019-7-17.
[5]袁丽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31):209-10.
[6]谢艺.“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跨文化管理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思路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9):30-33.
[7]郑馥荔,胡萍英.来华留学生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构建[J].教育评论,2019(6):104-109.
[8]张润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93-194.
[9]王凤丽,王春刚,徐瑾.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9,43(6):69-71+77.
【作者简介】樊海龙(1994-),男,硕士,实习研究员、外事秘书,研究方向为留学生教育管理。
·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