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
【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8.负荆请罪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卧薪尝胆(勾践)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10.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1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1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1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
【释义】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23.病入膏肓
【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24.鸡犬升天
【释义】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25.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6.口蜜腹剑
【释义】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语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27.风声鹤唳
【释义】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比喻战斗到底。 30.东窗事发
【释义】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 31.程门立雪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
【释义】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
【释义】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35.成竹在胸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36.赤膊上阵
【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38.黄袍加身
【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39.洛阳纸贵
【释义】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晋书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41.闻鸡起舞(祖逖)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42.初出茅庐
【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43.完璧归赵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44.退避三舍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46.指鹿为马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47.画龙点睛
【释义】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
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48,入木三分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49,病入膏亡
【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50.多多益善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
[释义]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52、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5、请君入瓮(周兴)
[语出]《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 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
[语出]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
58、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释义]比喻文才很大。
[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语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xièyī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63、江郎才尽(江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65、毛遂自荐(毛遂)
[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67、莫须有(秦桧)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69、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语出] 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72、刮目相看(吕蒙)
[释义]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73、围魏救赵(孙膑)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74、一诺千金(季布)
[释义]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语出] 《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75、杀妻救将(吴起)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76、前倨后恭(苏秦)
[释义] 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77、不学无术(霍光)
[释义]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语出] 《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之术;暗于大理。” 78、三令五申(孙武)
[释义]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语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李贺)
[释义]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语出] 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释义]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语出]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81、东施效颦(东施)
[释义]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82、老骥伏枥(曹操)l
[释义] 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83、有勇无谋(吕布)
[释义] 勇:勇气;胆量;谋:计谋;策略。只有胆量;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凭勇气猛冲猛打;而没有周密考虑。 84、阮囊羞涩(阮孚)
﹝晋 ﹞ 阮孚 持一皂囊,游 会稽 ,客问:'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钱看囊,空恐羞涩。’”后因以“阮囊羞涩”为手头拮据,身无钱财之典。
85、枕戈待旦(刘琨)
[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语出]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86、奇货可居(吕不韦)
[释义]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语出] 《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87、拔山盖世(项羽)
[释义]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语出] 明.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千古英豪;后裔沦没;非越郡孤魂一祭;则拔山盖世之雄;几乎其为苦敖之鬼矣。” 88、侧目而视(苏秦)
[释义]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语出]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89、庖丁解牛(庖丁)
[释义]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语出]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
[释义]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
[语出]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陈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2、神机妙算(诸葛亮)[释义] 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语出] 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93、笔下生花(李白)
[释义]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94、胯下之辱(韩信)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众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释】: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
[释义]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语出] 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96、焚书坑儒(秦始皇)
[释义]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语出]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成语】囊萤映雪,也作“积雪囊萤”、“集萤映雪”、“聚萤映雪”、“映雪囊萤”
【注音】náng yíng yìng xuě
【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9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释义] 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99、路人皆知(司马昭) [释义]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语出]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100、百步穿杨(养由基)
[释义]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