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羊文化 (一)doc

来源:易榕旅网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

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

“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发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喂养。人类倘若不会种植植物和喂养动物,将永远处于渔猎采集的原始阶段,文明也就无从产生。从攫取性的渔猎生活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革命。这次大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居住方式也开始由游牧过渡到定居,从而逐步告别从动物界遗留下来的本能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方式。

羊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民俗民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殷商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生发的重要时期。殷人对羊的特别关注也使羊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塑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整合和沉淀,最迟不晚于西汉,一些关于养的文化观念最终定型。

中华人文始祖与羊“血脉”相承

中国人一向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这一说法是后来的事情,在“龙”这种传说中的动物出现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图腾。

伏羲和神农与羊均有“血缘关系”,他们的部落早期都是以羊为图腾,而不是“龙”或“蛇”,也就是说,他们早期都是属羊的。

神农,即炎帝。既然炎帝与羊关系密切,为何《山海经》中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兽形象?其实,古人图腾崇拜的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牛的作用比羊变得更重要,地位也渐渐超过羊,成为部落图腾。再后来,在炎帝与黄帝部落合并后,“牛”又被更为强大的“龙”所取代,成为民族统一图腾。

而且,还值得关注的是,在牛图腾、龙图腾存在的同时,原来的羊图

腾并未消失。后来炎帝部落沿黄河东迁时,又把原先对羊的崇拜风俗带到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画石像上,都可以看到以羊头、羊角为图案的画像。

在“三皇”中,黄帝与“羊”的关系似乎没那么亲近,但也有关系。据《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炎帝受到的“羊”的影响,黄帝自然也多少会受些影响。

伏羲受“羊角柱”启发发明“八卦”

相比炎帝来说,伏羲与羊的血缘关系好像更近,甚至慧姐接受到羊的影响。在《帝王世纪》中称“伏羲生于成纪”。“成纪”在哪儿?据考证,其地位于今甘肃水天一带,这里是古羌戎活动的地区。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就是羊,伏羲的羲字中有羊,真是这一羊崇拜现象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后来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才改成以虎为图腾,形成虎氏部落。

伏羲是中国古籍里记载的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化”,即后来的“五经”之一的《易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怎么想起了发明八卦的?考古专家陆思贤在其《神话考古》一书中认为,伏羲是受当时普遍存在的“羊角柱”的影响:“伏羲氏与羊角图腾柱上观象画卦”。

“羊角柱”是原始古人祭天时立在地上的长杆,做成羊角状,方便挂祭品。这种羊角柱图案在现代考古中有不少发现。受到羊角柱在地上投影的启发,伏羲闪耀出了八卦的灵感。

“一角之羊”实现古代司法公平

“羊”对中华文化在早期的影响,还有更直接的例子,如古代司法制度,便有羊的影子,通过神羊实现了司法公正。

历史到了尧舜时代,中国诞生新纪元。这一时期,羊以被神化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而维护和调整。汉王充《论衡•是应》记载,在尧帝主政时,他用名叫皋陶的大臣掌握天下刑法。在今天看来,皋陶就是一位国家大法官。他有一只独角羊,即所谓“一角之羊”。这只独角羊有神性,能辨出谁有罪。皋陶在一时无法审清的情况下,就会让“一角之羊”帮助断案。此即《论衡•是应第篇》中所云:“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这种嫉恶如仇的“一角之羊”叫“任法兽”。后来古人根据他的形象发明了一种羊角帽,法官审案时必须要戴上以显示自己如一角之羊般明察秋毫,办案公正公平。这种帽子因此被称为“发冠”。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发冠呈高筒状,取“铁柱卷”式造型,秦汉时期法官都流行戴这种发冠。商朝行将灭亡时,在牧野那个地方又出现了一只神兽“夷羊”,来审判纣王的罪过。此即《周语》中所“(商朝)其戾也,夷羊在牧”一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