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扁鹊经脉医学研究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
顾问刘澄中教授,将老官山扁鹊脉穴木人与扁鹊脉书的专题研究文章授权针灸中国网连载。欢迎大家转载,请注明出自本网站。
一、有关老官山扁鹊学派医简与“脉穴木人”的报道
早在两年半前(2013年12月),《中国文物报》就对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出自西汉武帝时期前后的一批医学竹简做了报道。据继后的研究,判定:其中的《敝昔医论》、《脉死侯》、《经脉书》、《归脉数》与《五色脉诊》等应属于扁鹊学派的《扁鹊脉书》,“敝昔”就是“扁鹊”,这批医书属于失传了的扁鹊学派经典。与医简同时出土的还有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它被浸泡在保护液里保存,被认为:也具有扁鹊学派的特征。(图1)
图1 浸泡在保护液里的扁鹊“经穴髹漆人像”
《考古》杂志在两年前(2014年7月)发表有题为“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报告。报告中称:“出土的完整漆人体经穴俑,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篇报告的作者是本次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涛与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荊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
关于那个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到了2015年1月,乃有“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一文在中国针灸杂志发表,我们在后文中略称它为《初探》。这篇略称为《初探》的论文,依序由两个单位的6位作者署名:前3位作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梁繁荣等,后3位作者是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成都市博物院的谢涛等。《初探》的摘要称:“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西汉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不仅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更有百余个清晰可见的腧穴和多处阴刻的铭文,具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拟从经络腧穴分布概况和特点两方面对老官山经脉漆雕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论老官山“脉穴木人”的命名与正确使用术语概念
首先,“漆人体经穴俑”的名称有误。“俑”乃是指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既称“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当然不是“俑”。谢涛说:“该经穴髹漆人与大量医学典籍一同出土,说明这些遗物并非随葬明器,而可能是墓主生前行医、教学中使用过的”。“漆”或“髹漆”,说的是木人体表上的涂物性质,不是特征属性,而木人的“木”字说的是“木胎”,则具有属性特征,“经脉木人”或“脉穴木人”可以与“腧穴铜人”两相对应。“木人”属于扁鹊学派,“铜人”属于黄帝学派。
“经络线条”与“经穴”及“腧穴”等词汇均不可用。因为,在“大古扁鹊脉书时期”,并没有这些概念,只有“脉”与“俞”。“脉”,或可以使用“经脉”一词,但是绝对不可以称为“经络”。“俞”同“输”(音与义均同),但不同于“腧”。“俞”字,在经脉医学文献里,读音为“输”(shu);在用为人名时则读音为“渝”(yu),如“俞跗”。在那时节,有“孔穴”或“穴”的概念,但是,根据“脉穴异源论”,两者各自独立发展,孔穴还没有“归脉”,所谓的“孔穴归经”(实为“孔穴乱脉”)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开始,更谈不到完成。孔穴归脉的过程是从四肢远端纵行排列的手足五输穴开始的,在这个老官山脉穴木人的四肢远端并没有这样的发现。所谓“百余个清晰可见的腧穴”,应该是“百余个清晰可见的俞位”。我们所说的“俞位”,乃是状如流水的经脉循行感觉的始发、流注、转变方向或停止的“码头”或“驿站”。说清楚了,“俞位”的概念可以用“脉穴”来通融,但是绝对不可以说“经穴”。四肢远端的“五输”俞位,习惯用“输”;虽然文献上有用“背腧”的,但是为了与“募俞”相对应,还是要写作“背俞”。
对于这个“经穴人体医学模型”,我们要订正为“脉穴人体医学模型”。它的正式命名应该是“老官山脉穴木人”,略称为“脉穴木人”。与此“老官山脉穴木人”相媲美的,则有1993年从绵阳市双包
山古汉墓出土的“双包山经脉木人”(涪水经脉木人),因为它有脉无穴,所以略称为“经脉木人”。
“双包山经脉木人” 与“老官山脉穴木人”都是扁鹊学派经脉循行的立体模型。以下,我们将要论述:双包山经脉木人属于“红脉系统”,老官山脉穴木人属于“白脉系统”。(图2)
图2 老官山脉穴木人与双包山经脉木人出土时原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