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 茅山九霄万福宫

来源:易榕旅网
【茅山九霄万福宫】

茅山在浙江省句容、金坛两县交界处,古名“句曲山”。西汉时陕西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因而后人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东晋时葛洪在此炼丹著书。齐梁时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礼聘,隐居山中,创立了道教茅山派。茅山故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说。它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陶弘景聪颖好学,承受深厚的家学渊源,堪称少年才俊。17岁时就人仕,拜左卫殿中将军,后被皇帝调任“奉朝请”的职务。在朝廷任职20年。

陶弘景于37岁时,拜表辞禄,入茅山潜心修道。陶弘景随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齐末,他以“水丑木”为“梁”字之图谶,暗示萧衍:“创梁之举必然成功!”促萧衍下定决心废齐建梁。梁朝建立后,武帝笼络人才。陶弘景又遣高徒入官,向武帝献上宝刀二口:一名喜胜,一名成胜。寓意朝廷治国平天下,一要施以善政,二要增强实力。陶弘景一片赤诚之心,颇使武帝感动。

梁武帝爱惜陶弘景的雄才大略,更看重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亲下诏书,恳请陶弘景出山辅政,文日:“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然而,陶弘景以至道为乐,神仙为宗,早已窥破红尘,不贪名利,他给梁武帝回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梁武帝几次三番以手书邀陶弘景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在陶弘景看来名利非但不足贵,反而是人生的枷锁。寄情山水,与道为一,才是人生真乐。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B茅山九霄万福宫 在浙江省句容、金坛两县的交界处有座茅山,古时称为“句曲山”。在西汉时,陕

西茅氏有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茅山采药用来炼丹,来救民济世的,因此后人把它改为了“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东晋时期,葛洪在这里炼丹写书。而在齐梁时期,陶弘景因不接受梁武帝礼聘,而像隐居山中,从而在这里创立了道教茅山派。茅山因而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这个说法。它被列为了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陶弘景出生在世家望族,他的祖父是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他的父亲是司徒建安王国侍郎。陶弘景从小就聪颖好学,也承受了深厚的家学渊源,可以称为少年才俊啊。在他17岁的时侯就人仕,担任左卫殿中将军,后来被皇帝调任在了“奉朝请”的职务上。在朝廷任职20年。

陶弘景在他37岁的时候,拜别家人辞了官,来到了茅山潜心修道。陶弘景虽然在江湖之远,但是心里依然关心着天下之事啊,也关心百姓疾苦,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在齐末时期,他用“水丑木”为“梁”字之图谶来暗示萧衍:“创梁之举必然成功!”也促使了萧衍下定决心废齐建梁。梁朝建立以后,武帝需笼络人才。陶弘景派他的高徒入宫,向武帝献上宝刀二口:一名喜胜,一名成胜。意思是说朝廷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一要施以善政,二要增强实力。,武帝非常感动陶弘景的一片赤诚之心啊。

梁武帝细化陶弘景的雄才大略,也更看重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于是亲自下诏书,恳请陶弘景出山帮忙辅政,文日:“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然而,陶弘景以学道为乐趣,当神仙为宗旨,早已经窥破红尘了,他不贪图名和利,他给梁武帝回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梁武帝几次三番亲自手书邀请陶弘景进京。但陶弘景的决心已定。他请来人带给了一幅画给了梁武帝,画面上画着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因为在陶弘景看来名利不但不足以珍宝,反而就像是人生的枷锁一样。他觉得寄情于山水,与道合一,那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啊。武帝赞叹之后,就没有在打扰他了,但每

遇到大事的时候,仍然会派遣使臣前往到茅山,来向陶弘景咨询问策。就这样,世人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