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川渝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及培养建议

来源:易榕旅网
川渝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及培养建议

作者:邱林利,付能荣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23期

摘 要:目的 通过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了解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现状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的要求,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方法 向医疗卫生机构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结果 三级医院护理岗位专科化方向发展明显,并有与职业学校联合发展的较强意愿,医院和毕业生均注重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结论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8)23-0108-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护理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护理工作的内涵和范畴亟待扩大。因此,培养满足现代护理需求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文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1]为支撑,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护理行业人才结构、岗位设置、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等进行调研,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川渝地区18家医疗机构(三级医院 6 家,二级医院5 家,一级医院 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养老机构1家,其他3家)的护理部主任、人事科主要负责人及就职于以上单位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调研工具 参考教育部相关文件设计医疗及相关机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毕业生所需专业技能调查问卷、毕业生现就业岗位及工作部门要求调查问卷、医疗机构对学校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要求调查问卷、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需求调查问卷、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调查问卷,经护理教育专家审阅并修改。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对象为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 100.0%)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 100.0%);访谈对象为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了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请受访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建议。本研究方法保密性强,访谈形式灵活,调查结果准确。调研时间为2017年4—6月。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被调查的18家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42.7%和43.2%)为主(见图1),对实习生学历要求更倾向于大专(41.9%)。截至2016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54,而被调查的18家单位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0.35,护士床位比为1∶2,远低于卫生部最低要求(1∶0.5)。《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未来5年我国还需要120万名护士。被调查的18家医疗机构每年招收的实习护生仍以大专学历为主(41.9%),其次为本科(31.4%);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专科护理培训有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口腔护理、社区护理、母婴护理、PICC护理等16种,以康复护理(55.6%)、急诊护理(44.4%)、手术室护理(44.4%)、糖尿病护理(38.9%)、疼痛护理(38.9%)为主。部分医疗机构未来5年计划开展及应用妇产科、儿科优质护理、个案管理、延续护理、移动护理PDA系统、电子护理评估系统。高凤莉等[1]的研究表明,我国护理专科门诊总体呈良好发展态势,而此次调研的医疗机构亦有意发展专科护士队伍,以满足当前需求。各医疗机构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重视信息化办公管理。如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可使护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2]。各医疗机构亦有与学校合作的意愿。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考虑临床需要,开设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2.2 医疗机构护理人才需求分析

调查表明,医疗机构护理人才需求量较大,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生为主(95.0%)。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主要为临床护理(93.3%)、健康管理(80.0%)和预防保健(66.7%),其中以临床护理为主。在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传统内科护理学(86.7%)、外科护理学(80.0%)、基础护理学(86.7%)、妇产科护理学(86.7%)外,还对护理心理学(73.3%)、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73.3%)、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66.7%)等人文社科类知识以及老年护理(66.7%)、社区护理(60.0%)等专科护理知识有所偏重。医疗机构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操作的规范性(85.0%),其次是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80.0%),最后是书写能力(70.0%)。老年护理岗位除了要求毕业护生掌握生活照护和老年病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求其具备心理护理及沟通能力。用人单位和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一致认为除临床护理能力(100.0%)外,人际关系处理与沟通能力(93.3%)为毕业生必备能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培养护生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姜黎黎等[3]指出,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对于提高整体护理能力及专业水平至关重要。作为人才输出方,高职院校和护理教育者应加强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4]。有研究表明,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肿瘤内科护理、老年护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起到关键作用[5-9]。

2.3 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要求分析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照护需求的增加,要求护士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低于国外水平,关怀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10]。关于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要求的研究表明,排在首位的是服务态度与人际沟通能力(66.7%)、团队合作意识(66.7%)、观察和应变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66.7%),而这也是护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护理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11]。

2.4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岗位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现多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工作稳定。90以上%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中,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护理专业

知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最为需要,85.1%的人选择安全护理知识,选择专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占75.0%,选择计算机理论知识、专业英语和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分别占60.0%、55.0%、40.0%。在促进职业技能发展需要提升的专项能力中,学生均认为是实际操作能力、无菌观念和表达能力(100.0%),其次为科研创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正确执行医嘱的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需要具备的特质中,学生均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100.0%),其次是评判性思维、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自我调节能力(均为90.9%)。由此可以看出,护理专业教育应注重基础医学、护理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关注培养护理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自我调节等能力。

3 对策

3.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访谈得知,要想满足当前川渝地区卫生行业发展需求,就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护理专业人才能够从事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卫生保健等工作。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号召,建设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护理人才[12]。

3.2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理实一体化”为核心,符合新医学模式要求[12]。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因此要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由于医疗机构普遍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因此可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提供更多操作机会。建议除了在课后开放护理实训大楼供学生自学外,还可结合“学徒制”,让学生走进临床,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3]。由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观察和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因此建议适当增加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评判性思维培养学时,尤其是实践课时,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人际沟通方面,可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如何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14],模拟护患沟通场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3.3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传统实践教学注重知识记忆和重复操作,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不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15]。虽然,近年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由完全封闭式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也已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但仍未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师应将教育资源利用起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到医院和社区见习,虚拟仿真模拟等,使院校合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深入[12,16]。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慎独、奉献、耐心、细心、爱心等职业素养。

3.4 护理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专业岗位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使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适应。建立护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与医院临床科室无缝对接,通过建立一体化教室,改善实训条件,提升学生护理能力。建

立和完善“双师”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来自一线的临床医生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探索本土化现代学徒制护理人才培养机制[17],提升教学效果。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提高服务能力。

3.5 护理专业教学评价

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培养符合护理岗位需要的高职人才,应建立立体、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1)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校内、校外共同评价体系:校内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督导评价教学全程,院、系、教研室三级督导,执行“日巡视、周跟踪、月讲评、期考核”管理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将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薪酬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校外评价包括临床护理专家评价课程内容,学院教师评价临床教学效果。(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40%,主要包括学生作业、出勤、课堂参与度等,终结性评价占总评成绩的60%~70%,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3)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课程考核,在学院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抽考为主,在医院以出科操作考核和临床提问、临床查房考核为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18]。(4)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结合调查结果调整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4 结语

目前,川渝地区医疗机构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对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对专业化方向要求精而细。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迎合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凤莉,丁舒.我国三级医院护理专科门诊建立与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0):1297-1301.

[2]袁兰贞.护理信息化在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医学,2017(4):49-51.

[3]姜黎黎,李忆昔.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8):263-264.

[4]黄素芬,龚国梅,陈丽霞,等.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比较性研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5):113-114.

[5]霍添琪,韩明林.和谐社会下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8,8(1):48-51.

[6]任化娟.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9):88-89.

[7]王艳艳.人际沟通技巧在肿瘤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9):166-168.

[8]朱冬红.老年护理工作的人际沟通技巧[J].现代职业教育,2017(8):16.

[9]邹宏英,荆志伟.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与减少护理纠纷探讨[J].中国社会医师,2017,33(36):164-165.

[10]陈瑜.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7(12):115.

[11]朱芬芬,蔡小红,闻彩芬,等.护理大专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对其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33-436.

[12]代丽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4483-4484.

[13]李宗花,周银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与体会[J].科技视界,2017(6):131.

[14]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5]付显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530-532.

[16]周汉锋.解析我国现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弊端[J].护理研究,2012(34):146-147.

[17]崔戴飞,姚水洪.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25-26.

[18]王明丽.护理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初探[J].管理观察,2017(35):120-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