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来源:易榕旅网
2019年3月第37卷第1期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il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19

Vol.37No.1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闫婧媛

(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敦煌变文的研究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学者在校勘考证作品、搜集整理目

录、研究词汇语法、追源溯流、探讨文化意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敦煌变文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从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若干方面对敦煌变文进入21世纪后的研究状况做一简单总结,力求获得最新的研究动态,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尽量探讨其在研究中的得失,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敦煌变文;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9)01—0053—06

20世纪初期,敦煌遗书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学的广泛关注,在这些数万卷的遗书当中,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文学类作品就是变文了。近年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虽然在日本、欧美等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国内的研究水平明显高于国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构想的提出,敦煌变文再一次进入世人眼中,在新时代背景下,敦煌变文的研究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辉。随着对变文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相当多综述类文章,为后辈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笔者拟主要概括进入21世纪后(2000—2017)中外学者对敦煌变文的研究状况,由于检索不便等原因,综述重点集中在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上。

一、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在敦煌变文刚被发现的时候,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校勘、考证以及注释等方面,一系列敦煌变文汇集本相继出现,自学术史上第一部变文集——周绍良先生的《敦煌变文汇录》(1954)出版后,相继出现了王重民等先生编写的《敦煌变文

(1984)、黄征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1997),这些都代表着学术界变文整理的最高水平。在21世纪头十年中,出现了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增订

[1]本)》,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释非常详尽,而且兼

顾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大大地减轻了研究者阅读文本时的障碍,代表了当时变文研究的最新水平。

敦煌变文的整理校注工作,可以说一直是整个敦煌变文研究领域中做得最好的部分之一,很多学者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工作,但由于出土的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等问题,整理出来的变文文本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不少学者积极发表学术论文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整体上看,这些校注商补多集中在《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目连变文》《秋胡变文》《庐山远公话》《李陵变文》等作品中的字词方面,还有一些是针对已出版的变文汇集本的校注或者是变文残缺篇名的考证。由于无法保证是否已经发现敦煌遗书中的所有变文,在文献的整理校注上依旧有很多值得开发的部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绍良先生主编的

[2]集》(1957)、潘重规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12册),是第一次按学

收稿日期:2018-11-05

作者简介:闫婧媛(1992—),女,山西大同人,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54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科和专题对敦煌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大型学术丛刊,集中展示了我国数十年来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被赞誉为“近年来我国敦煌学研究的标志性工程”。其中在《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变文底本的原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著的,对于一些年代久远难以辨认的校记,缺乏注释,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敦煌变文论著目录分类整理工作上,郝春文

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3](共30卷,已

出版14卷)包含了一部分变文的著录,为变文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录文资料。张涌泉先生的《新

见敦煌变文写本叙录》[4]不仅对已发现的一些变文

写本进行了增补,还对像《太子成道押座文》等新发现的变文进行系统的甄别和叙录,甚至还对一些疑似变文写本的残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再次推动了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王于飞的《敦煌变文写卷著

录》[5]基本上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变文写卷的原始

面貌,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台湾学者郑阿财与夫人朱凤玉出版了《1998—2005敦煌

学研究论著目录》[6],全书共分为目录、总论、语言文

字、文学、综述等12类,下面还有很多子目录,收录内容极其广泛,方便了研究者进行检索。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平的《敦煌变文写卷的文本属性及其整理

中存在的问题》[7]认为当下学者对变文的整理过程

中忽视了变文的说唱艺术与口头特征这些独特性质,建议研究者是否应该整理出一种真正反映变文独特文本属性的整理本,这一新观点对变文论著目录的整理工作启发很大,启发研究者在变文研究过程中不能忽视其特有的文本属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尽管专门的敦煌变文文献专题目录的著作比较少见,给研究者查阅变文文献目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是依旧有很多像张涌泉先生一样的学者扎根在残缺的敦煌写本中,不断地考察和发现着新的敦煌变文。我们非常期待出现一本全新的全面概括的专题目录书籍,方便大家查阅翻看,同时也方便研究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敦煌变文的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二、文学方面的研究

敦煌变文作为一种当时民间文学创作的新文体,它在完整地演述故事的同时,还塑造了人物形

象,特别是对后世叙事文学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各种说唱文学的源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关于变文文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亦非常关注。21世纪以来,关于敦煌变文理论上的研究

专著有陆永峰的《敦煌变文研究》[8]和李小荣的《敦煌变文》[9],二者系统地探讨了变文的内涵、生成背

景、发展变化、文体形式、演出形式、叙事艺术、意义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是全面了解变文不可多得的书籍。其他的专著还有张锡厚的《敦煌文学源

流》[10]、伏俊琏的《敦煌文学总论》[11]等,他们将变文

放在敦煌文学这一大背景之下,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给了研究者很多启示。

关于变文文本上的研究包括很多方面,存在争议的方面有关于“变”“变文”的释义及其文体来源、变文与变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然而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局限和对有限资料的不同理解,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其成为变文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主要的论文有:王志鹏和朱瑜章《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

文体来源的再认识》[12]、韩洪波《文备众体:论变文之》[13]等。针对变文故事内容流变的研究主要是

将一些历时和共时性史料有机组合来考察变文故事内容的流变,揭示时代思潮、世俗民风、文人心态等对故事发展演变的影响,如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

与嬗变》[14]等。对于变文人物形象的研究既有整体

上研究某一类人物,如刘月菊《试析敦煌变文中的丑

妇形象》[15]从女性文学视角分析敦煌变文中出现的

丑恶的女性形象,为我们认识女性地位和男权意识打开一扇窗;也有研究某篇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如张海燕、赵望秦《千古一现的痴情汉单于——论〈王昭

君变文〉中的单于形象》[16]发现了《王昭君变文》中痴

情汉单于的形象,这在昭君系列故事中仅此一例,探讨了单于感人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昭君故事研究的空白点。变文的说唱体制研究是近20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富世平,他的《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

究》[17]追溯变文的口头性历史传统,从口头传统方面

对变文文本进行分析,给我们很多启示。《敦煌变文

中的“听”和“说”》[18]强调听众的重要作用,故事在

和“说”的双向互动中展开,变文的这种审美特征对变文中的故事、人物等都有具体的影响,这一崭新的观点可能会使我们对变文文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应该考虑变文具有一种“交流”的美。

“杂”“敦煌变文论著目录”“听”第1期闫婧媛: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55

关于变文叙事学的研究,一些学者做得比较有特色,韩国学者白润《唐代变文叙事学例论——兼论变文

的小说史意义》[19]分析了四篇变文的叙事学特征,认

为变文比唐传奇更具有小说历史性,是中国小说史更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重要一环。台湾学者杨明璋的《讲唱之剑——以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为中心的讨

论》[20]另辟蹊径,以“剑”这一物件为中心,讨论其在

文本中的叙事功能和意蕴。变文思想文化研究侧重表现佛教的色彩和世俗社会的特色,如《舍经入寺与

敦煌变文的文学性》[21]等。值得一提的是王静雅、孙

逊《早期敦煌变文序跋与现代俗文学研究范式的建

立》[22]将变文放置于俗文学这一大背景之下,其价值

不仅仅在文学史意义上,更在于给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提供了一手的语料,为完善俗文学学科建构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敦煌变文与其他文学、艺术关系的比较研究也是学者比较关注的。很多学者探讨了变文与戏曲、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诗歌、诸宫调、宝卷等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变文文体之“杂”与;有的学者讨论了变文与敦煌画的关系,如于向

东《试论莫高窟屏风画与敦煌变文的关系》[23];还有

的学者甚至将敦煌变文与印度、日本等文学进行比

较研究,如《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讲唱》[24]、《敦

煌变文与日本古代相关讲史类题材文学作品比较研

究》[25]等等。

诸多的研究都在启发我们,敦煌变文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将敦煌变文的研究与其他中外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敦煌变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把变文的研究放置于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一宏阔大背景之中,在不同文学艺术相互融通的过程中,勾连出各个文体之间的演变线索,充实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变文的价值可能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总体上来看,个人觉得敦煌变文文本的研究虽说文章层出不穷,但似乎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很少,大家对它的研究不够深入,流于表层,似乎也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深入的研究点。比如对于敦煌变文具体作品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作品题材的溯源上,而对于作品的创作时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说唱艺术、表演艺术等涉及得比较少。人物形象研究也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单个的人物,变文是一种讲唱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可能离开说唱艺术和舞台的表

演,不同的演员对于人物形象的呈现也是不同的,是否考虑过当时的演出场景问题?另外,对于具体作品的选择上似乎也以现代人的眼光进行分辨,对那些我们今人看来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变文几乎不去研究。变文作为一种俗文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将其简单分类、区别对待,这对于衡量变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非常不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变文留下来的除了残缺的文本之外,更多的是它的说唱与表演艺术,这种具有口头艺术性质的文学与其他的古代文学是有区别的,需要出现全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角度改变这种现状。

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21世纪以来,敦煌变文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下面对近20年敦煌变文语言学研究进行简单梳理,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据统计,近20年间的敦煌变文语言学研究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多达两百余篇。张春秀《近10年间敦

煌变文语言研究》[26]是一篇较为优秀的综述类文章,

梳理了2001—2009间敦煌变文语言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了研究的倾斜性比较明显,词汇研究的成果最多,语法次之,语音最少;词汇、语法、语音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等问题,说明了变文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开拓空间的。

敦煌变文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变文词语的考释上。在这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学者黄征,

他的《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27]全面阐述了作者对于

俗字、俗音、俗语词、俗语法等基本概念的看法与见解,理论与事实相结合,是学者研究敦煌语言文字必

备的书籍。他的《敦煌俗字典》[28]是第一部专收敦煌

出土写本文献异体俗字的字典,包括多国、多地所藏敦煌文献,涉及多种字体。他的《敦煌语言文献研

究》[29]是其在敦煌文献语词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集,

收论文30篇,为后世学者树立了研究典范。其余的

专著有《敦煌变文词汇研究》[30]等。大批优秀的论文

也为我们系统地研究敦煌变文词汇提供了新的研究

点,如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31]将

心理学上的知识引入词汇研究中,为变文词汇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敦煌变文语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音、用韵、音系、特殊语音现象四个方面的考察上。唐浩

[32]系统地研究了敦煌变文用韵

“新”《敦煌变文音韵研究》56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与异文通假的音韵状况,同时也为我们总结了2010年以前敦煌变文在语音方面研究状况,通过阅读这篇硕士论文可以发现,21世纪以前,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变文的方音、用韵和特殊语音三个方面,研究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变文音系的考察上,杨同军《敦煌

变文的语音系统》[33]首次全面论述了敦煌变文的语

音系统,探讨了变文语音系统的特点和性质。王新

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34]运用比较方法和数据统

计的方法,构拟唐五代时期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总结归纳当时连读音变的情况,对于当时重要的语音变化给予符合语言学理论的解释。总体上来看,近20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尚未有一本研究专著的出现。

敦煌变文语法方面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这一领域重要的专著是吴福祥的《敦煌变文语法研

究》[35]。进入21世纪后,高军青《敦煌变文中三种句式研究》[36]最大的特点是量化研究,说服力强。相关

论文的关注点集中在句法和词法两方面,郭红《敦煌

变文兼语句与现代汉语兼语句之比较》[37]将敦煌变

文说白部分的兼语式系统与现代汉语的兼语式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兼语式的历史嬗演轨迹,显示出晚唐五代语言发展承上启下的作用,樊福菊《敦煌变文处

所介词研究》[38]对变文中的介词短语及其句法位置

作分析研究,其他文章不胜枚举。总之,近20年来,关于敦煌变文语法方面的研究层面也比较广泛,在统计和对比中,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去分析其语法特点与成因,取得了一定成就。

敦煌变文语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修辞的研究,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研究方向,有待于更多学者参与其中,挖掘新的研究视野。相关的论文较少,罗

庆云《谈〈庐山远公话〉的修辞格运用》[39]介绍了《庐

山远公话》中比喻、夸张、对偶、排比、顶真、回环等多种修辞格,借此说明《庐山远公话》的语言“已经达到

了相当成熟的水平”[40]。其余的文章还有周娜《敦煌变文的修辞歧义研究》[41]、吴士田《敦煌〈燕子赋〉中的修辞现象》[42]、许松、谯云云《敦煌变文错综修辞探析》[43]。个人看来,关于敦煌变文修辞的研究很难发

现新的研究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待于商榷。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敦煌变文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在各个小分支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词汇、语音、语法和语用的研

究大多独立进行,四者结合起来或者两两结合起来研究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全新的理论支撑,但是四者也不是完全孤立、毫无交叉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四个方面紧密结合,为敦煌变文语言学上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敦煌变文的研究涉及传播学、翻译学、宗教学等诸多方面。变文传播方面的研究在近二十年间才开始出现在读者眼前,引起人们的注意。胡连利的《敦

煌变文传播研究》[44]是第一部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进

行变文研究的专著,他把变文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过程中的文化产物,探讨了其在文学发展、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意义,在变文研究方法上为广大研究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在胡连利教授著作之后,近些年又出现了伏彦冰和杨晓华《敦煌文学的传播

方式》[45]等文章,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胡教授的大

作。少数学者如肖志兵对敦煌变文的翻译感兴趣,

他的《亚瑟·韦利英译敦煌变文研究》[46]、《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研究》[47]、《论敦煌变文中韵文英译的散体化——〈目连救母〉三译本之比较研究》[48]发掘了

变文英译的历史,展现了外国学者对变文研究的新视野。宗教学方面,如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

》[49]探讨了变文中这种佛教果报观念有

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和影响,侯冲《敦煌变文:佛教

斋供仪式角度的解读》[50]以全新的角度探讨了变文

与佛教斋供仪式的关系,其余文章就不一一列举。

以上篇幅概述的主要是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敦煌变文的研究状况,由于检索上的不便,简单概述一下国外学者在敦煌变文研究上的成就,总体上看,研究变文的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近20年来,代表日本变文研究较高成就的是学者荒见泰史,著作有《敦煌变文七十八种》

2册)[51]、《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52]和《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53]。代表美国变文研究最高水平的是学者梅维恒,专著有《绘画与表演》[54]、《唐代变文》

[55]等,其中《唐代变文》是作者多年研究变文作品的总结,“是迄今为止国际汉学界在此课题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著作”。俄罗斯学者孟列夫是第一位将王梵志诗翻译成俄文的汉学家,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方面于2001年合作整理出版了17卷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

“果报观念”(第1期闫婧媛: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57

所藏敦煌文献》,使长期与世隔绝的俄藏敦煌文献得见天日,受到中外学界的普遍欢迎。还有韩国学者金镇荣、崔平焕和金弘哲等人也对敦煌变文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于21世纪敦煌变文中外研究状况的分析,不论是研究专著、论文集,还是单篇的学术论文,中外学者都对敦煌变文的研究付出了一己之力,从中我们看到前辈呕心沥血,在敦煌变文的研究等多方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我们继续研究敦煌变文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仍旧有很多存在争议之处,比如在变文的名称释义、创作时期和作者的研究等都是敦煌变文研究中分歧比较大的方面,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和更多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理论深入研究。个人感觉敦煌变文在传播学上的研究、口头传统研究、变文与音乐艺术的关系以及中古之时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方面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总之,敦煌变文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上应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参考文献:

[1]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周绍良.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1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1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6.

[4]张涌泉.新见敦煌变文写本叙录[J].文学遗产,2015(5):130-152.

[5]王于飞.敦煌变文写卷著录[D].成都:四川大学,2004.

[6]郑阿财,朱凤玉.1998-2005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M].台北:乐学书局,2006.

[7]富士平.敦煌变文写卷的文本属性及其整理中存在的问题[J].文献,2004(3):70-76.

[8]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9]李小荣.敦煌变文[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10]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11]伏俊琏.敦煌文学总论[M].北京:中华书

局,2011.

[12]王志鹏,朱瑜章.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J].敦煌研究,2010(5):79-84.

[13]韩洪波.文备众体:论变文之“杂”[J].山西师大学报,2012,39(2):77-81.

[14]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5]刘月菊.试析敦煌变文中的丑妇形象[J].文学评论,2013(3):24.

[16]张海燕,赵望秦.千古一现的痴情汉单于:论《王昭君变文》中的单于形象[J].敦煌研究,20144):109-113.

[17]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富世平.敦煌变文中的“听”和“说”[G]//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六辑,2010:33-43.

[19]白润.唐代变文叙事学例论:兼论变文的小说史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2009,26(2):97-103.

[20]杨明璋.讲唱之剑:以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为中心的讨论[J].“政大”中文学报,2012(18):87-114.

[21]王于飞.舍经入寺与敦煌变文的文学性[J].文学评论,2008(2):145-148.

[22]王静雅,孙逊.早期敦煌变文序跋与现代俗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J].社会科学文摘,20172):114-116.

[23]于向东.试论莫高窟屏风画与敦煌变文的关系[J].东南文化,2005(4):58-61.

[24]吕超.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讲唱[J].南亚研究,2007(2):79-82.

[25]王继荣.敦煌变文与日本古代相关讲史类题材文学作品比较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6]张春秀.近10年间敦煌变文语言研究[J].求索,2011(1):198-200.

[27]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8]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9]黄征.敦煌语言文献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0]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M].成都:四

((58

川民族出版社,2002.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6(4):37-58.

[44]胡连利.敦煌变文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5]伏彦冰,杨晓华.敦煌文学的传播方式[J].敦煌学辑刊,2012(2):63-67.

[46]肖志兵.亚瑟·韦利英译敦煌变文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6(1):1-6.

[47]肖志兵.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7(1):8-14.

[48]肖志兵.论敦煌变文中韵文英译的散体化:《目连救母》三译本之比较研究[J].东方翻译,2017(2):12-17.

[49]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D].湘潭:湘潭大学,2008.

[50]侯冲.敦煌变文:佛教斋供仪式角度的解读[J].敦煌吐鲁番研究,2015(1):403-435.

[51]荒见泰史.敦煌变文七十八种:2册[M].台北:世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

[52]荒见泰史.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3]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4]梅维恒.绘画与表演[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55]梅维恒.唐代变文[M].上海:中西书局,2011.

【责任编辑:何苗苗】

[31]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32]唐浩.敦煌变文音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33]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34]王新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5]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6]高军青.敦煌变文中三种句式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37]郭红.敦煌变文兼语句与现代汉语兼语句之比较[J].敦煌研究,2006(4):94-97.

[38]樊福菊.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9]罗庆云.谈《庐山远公话》的修辞格运用[C]//中国修辞学会第13届年会暨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517-525.

[40]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4.

[41]周娜.敦煌变文的修辞歧义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42]吴士田.敦煌《燕子赋》中的修辞现象[J].北方文学,2015(12):38-62.

[43]许松,谯云云.敦煌变文错综修辞探析

AResearchReviewofDunhuangBianweninthe2121ststCentury

YanJingyuan

(TheInstitute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andClassicalPhilologyofCollegeofArt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China)Abstract:Abstract:ThestudyofDunhuangBianwenhasbeenlastingmorethan100years.Chineseandforeignscholarshavedoneagreatdealofworkinsuchfieldsascollationofresearchworks,collectionofcatalogs,studyofvocabularygrammar,tracingthesourceandexploringculturalimplications.TheresearchofBianwenhasmadeconsiderableachievements.ThisarticleintendstomakeabriefsummaryoftheresearchstatusofDunhuangBianwenafterenteringthe21stcenturyfromtheaspectsofbibliography,literatureandlinguistics,andtrieshardtogetthelatestresearchtrendsandlookforwardto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s,Providereferenceforfuturestudiesofscholars.

Keywords:words:DunhuangBianwen;philology;literature;linguistics;researchrevie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