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总复习
【选择、判断、填空】
1、马克斯·韦伯,德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与迪尔凯姆一道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 3、文化的特性:
A象征性。B.复合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的组合 C.多样性。D.共享性。
4、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类。
5、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6、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危险期”(11岁-15岁) 7、 社会群体的类型:(判断)
(1)血缘群体:家庭、家族、氏族、部落;地缘群体:邻里、老乡;业缘群体: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组织;趣缘群体
(2)正式群体:家庭、学校、机关、工厂、公司;非正式群:邻里、朋友、共
同爱好者、老乡
(3)基本群体 社会组织 8、家庭的结构分类(判断.填空):
(1)核心家庭(丁克,单亲)
(2)主干家庭(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未婚子女组成) (3)联合家庭(至少有两队已婚夫妻与子女)
(4)其他家庭(由于收养关系或其他社会原因组合而成的家庭) 9、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判断] 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收入、地位、声望没有变化。
代内流动:也叫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也叫异代流动。指同一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化。
- 1 -
10、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称。[p325] 社会变迁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p326]
11、社会保险包括了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家庭补贴。[p429]
12、我国的社会福利包括:以鳏寡孤独、盲聋哑残以及老幼等的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为主的社会福利生产。[p433]
13、了解社会角色的类型 [p135 判断]
把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名族等角色。)和自致角色(也称为成就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例如从小1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
社会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是指将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例如警察、法官)和开放性角色(是指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例如夫妻、父母、子女)。
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是指将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例如商人、经理、企业家)和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例如教师的教书育人、医生的救死扶伤)。
14、防御性治疗分为积极性防御治疗和消极性防御治疗。
15 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 16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本质关系。
【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 [p138]
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种类:A.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B.角色内的冲突,角色承担者自身的冲突。) 2、家庭 [p146]
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是婚姻关系的延续。
- 2 -
3、社会角色 [p133]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社区 [p237]
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一个个区域性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单元。 5、越轨行为 [p386]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对越轨行为的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越轨行为所触犯的社会规范的性质进行分类。即把越轨行为区分为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警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6、社会流行病学
用流行病学方法来研究社区人群健康,通过对社区人群健康与疾病状况的分布及自然环境、机体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疾病病因,开展疾病防治,改善人群健康,建立和评价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7、社会控制
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理解为社会或其群体对偏离社会规范的离轨行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及限制过程。 8、去人格化
把病人当做病例和疾病并非一个人的作法。
9.基本群体
亦称初级群体和首属群体。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家庭、邻里、同伴。 10社会化
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 3 -
【简答题】
1、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不同点 [p198]。
(1)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上它忽视人们在社会所有制中的地位,过分强调个人之间的天赋才能差异;
(2)在个人流动能否改变社会分层结构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流动对改变社会分层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流动只能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无法改变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事实;
(3)在社会冲突的根源问题上,认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不是阶级对立,而是精英循环条件和机制的缺乏;
显然,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相比,精英循环理论显得比较肤浅。
2、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p130]
第一,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第二,学校的影响。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专门机构。
第三,社会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指除家庭、学校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对于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
3、文化的社会功能[p102]
文化的社会功能:
A.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文化的产生、积累与发展不仅使人类获得了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手段,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B.文化影响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转形式。(上层建筑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形成与演变却发生着直接的影响。)
C.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特定文化模式的反映。)
D.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积累与发展,人类自身比以往更加聪明,人脑更发达,人手更灵活。)
总之,文化的作用渗透到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一方面文化向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一方面,文化制约这人的头脑和人的活动。
- 4 -
4文化的运行规律:
文化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动态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纵向上,文化具有它自己的积累与传递机制;二是在横向上,文化具有自己的传播与渗透机制。
A.文化的积累与传递,是文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
B. 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是文化在横向上的运动形式,它是文化系统运行的另一基本形式,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有其合理性。
C.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相互接受影响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原有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与对抗。
5、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的依据。Why? [p66]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依据: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就成了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关系。
2.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当代社会十大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论述题】
1、家庭的功能和发展趋势[p150+自我发挥,请仔细结合课本] 功能
(1)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在于组织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种生产,直到现在,许多方面还和家庭有着密切关系。
(2)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就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就无法延续下去。
- 5 -
(3)满足性需要的功能。性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满足夫妇性需要的场所
(4)教育功能。家庭不仅负责新一代的身体的再生产,还负责新一代的精神的再生产。家庭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5)赡养与抚养功能。(抚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和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现阶段仍是家庭的重要功能,我国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6)情感交流功能。(家庭成员除了再经济,文化生活中结合在一起以外,还有一种感情上的结合,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 发展趋势:
家庭是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家庭结构还是家庭功能。家庭反战的趋势将既不是家庭的消灭,也不是家庭的再度复兴,既不是人工家庭取代自然家庭,也不是西方学者所谓的家庭的趋同或异化,而是现代家庭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2、科层制的主要内容、弊端、特征[p184]
特征:1.分层。包括上对下的任务下达和下对上的负责制。每一级都要向下级分配任务,
下级则要负责完成上级委派的任务。
2.劳动分工。每个人都要完成特定的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要与组织总体目标
相协调。
3.成文的规章制度。为了求得高效,科层机构强调成文的规章制度。一般来说,
机构存在时间越长,它就发展的越庞大,它的书面规章制度就越多。某些科层机构的规章制度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想到的情况。
4.公文传达与记录。一个科层机构中发生的众多事件都要记录在案,在某些组织
中,工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派送备案,收发电子邮件,有时工作人员必须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详细记录其活动。
5.非人格化。与占据职位的个人相比,职位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你是为组织工作,
而不是为某些随时可能被替换的组织领导工作,由于每项特定的职务都有许多其他人可以完成,因此每名员工都是可以替换的。
弊端(反功能):1.官样文章,规定就是规定 2.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3.科层制的异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的变化[p213+自我发挥,请认真结合课本]
- 6 -
A.农村阶层的变化:
农村阶层出现了若干个不同社会的阶层:
1. 农业劳动者阶层 2. 亦工亦农阶层 3.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
4.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5. 私营企业主阶层 6. 农村管理者阶层。 B.城市阶层的变化:阶层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同时出现了心的阶层: 1. 新富裕阶层 2. 新贫困阶层 3. 城市边缘阶层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