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
浙江专用(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2.(2022·辽宁高考·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再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以确定答案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有因素,但二者都只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刚起步远未达完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是不利于大一统形成的,且材料也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故排除D项。
3.(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解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辽朝都城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由“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可以得出,辽朝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家文化全面影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辽朝都城的布局特征,与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4.(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重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即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意在强调由于宗室大贵族“议国事治国政”才在改制后取消其宰执地位的,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腐败等信息,故排除BC两项;宗室大贵族退出宰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就这一条信息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所以排除A项。
5.(2022·辽宁高考·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
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D
【解析】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故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故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在C.D之间比较不可能选C项。
6.(2022·山东高考·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
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依双方自愿”可知,此时对地主阶级利益有所保护,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的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排除D项。 7.(2022·天津高考·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
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是由于对蒋筑英、朱伯儒等模范人物的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精神洗礼和教育,从而也弘扬了这些模范人物的精神,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现实,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对时代楷模的模范事迹所进行的广泛宣传,并未涉及到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8.(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15)拉萨——林芝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
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①错误;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有助于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故②正确;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西藏的路网结构,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③正确;拉林铁路的通车,进一步提升了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有助于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23)到1929年11月,他发表了《大转变的一年》一文,声称农
民已在整村、整乡、整区甚 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农村的中心人物一一中农也在成批加入农庄了。12月27日,他又发表了消灭富农的讲话。9天后,联共(布)中央宣布用“消灭富农”取代“限制富农”的政策。1930年1用5日,联共(布)中央又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关于集体化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把全国划为三类地区,规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期限,正式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这表明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以巩固苏维埃政权 C.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从小农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苏联为早日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用了强制手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消灭富农”到规定农业集体化的期限,说明苏联为早日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用了强制手段,故选D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的内容,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项;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而材料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从小农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2022·辽宁高考·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
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材料将工厂转移的时间设定在1950年9、10月间,正好与朝鲜战争爆发时间吻合;而从空间地理角度看,同样都是东北地区,东北南部地区的辽宁距离朝鲜更近,而东北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则相对较远;综合时空背景可以判定是工厂北迁是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破坏工业发展,所以答案选C项。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平衡地区差异应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而工厂的迁移与工业结构调整无关,且容易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经济恢复,所以排除B.D两项。
11.(2022·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
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
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12.(2023·浙江高考·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
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至今仍无法被释读,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故①正确;羽蛇神金字塔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故②正确;古代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故③错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3.(2023·浙江高考·14)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
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约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选A项;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排除B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C项;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朝就已建立图书馆,排除D项。
14.(2022·山东高考·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
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可知,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干涉市场的交换,应该让其自由发展,即自由主义强调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故选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人参与到市场中,体现人的主体作用,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说明材料,排
除C项;由于社会分工,每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无法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劳动,而是要依靠市场交换,这也是材料的后半部分,排除D项。
15.(2023·浙江高考·15)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
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故①正确;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建“新和谐公社”,故②错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故③正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的纲领是《共产党宣言》,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6.(2022·天津高考·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
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答案】D
【解析】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才出现了英国士兵模拟议会的行动,这体现出英国士兵要求自己参与民主决策的要求和愿望,这是维护民主和独立的进步意识,说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英国士兵的行动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进步意识的,其模拟议会的行动是反映了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渴望,这是迎合当时英国官方的宣传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国空前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目中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愿望的体现,所以并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所以能得出英国政府宣传引发社会对立的结论,排除C项。
17.(2022·山东高考·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
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受它统治”可知,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作《美国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2022·辽宁高考·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
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份,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所以排除ACD三项。
19.(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
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材料重在强调南北各地的磁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磁窑与地理环境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磁窑的经营主体和磁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所以排除A.B.D三项。
20.(2023·浙江台州一模·21)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开篇阐述道,“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
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障,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以及其他目的,特制订本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 ②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 ③是国家干预经济观念的产物 ④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保障法》发布于1935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所以这是缓解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故①正确;《社会保障法》只涉及到了“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所以并不是全民覆盖,故②错误;《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观念的体现,故③正确;由于《社会保障法》是之前没有过的,而提供福利和救济就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1.(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1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
家数量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1950—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②1955—1969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④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故①正确;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故②错误;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故③错误;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高三联考·1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史论结合是历史解释的重
要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A B C D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 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 欧洲的宗教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历史解释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统治,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推动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A项;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排除B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7分,共51
分)
23.(2023·浙江高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人物 孔子 老子 韩非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
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
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
【答案】(18分)
(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
老子:无为而治; 韩非:法治。 演变:秦:法家思想; 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
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
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主张,孔子:据材料一“为政以德”得出德治(为政以德);
老子:据材料一“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得出无为而治;
韩非:据材料一“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得出法治。第二小问演变,秦: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即法家思想;
西汉初: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即儒家思想成为治国主导思想。
(2)第一小问关系,结合所学得出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
省的长官”结合所学得出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结合所学得出《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结合所学得出基础性。第二小问
必要性,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据材料三“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结合所学得出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结合所学得出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4.(2022·辽宁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8分)
【答案】(16分)
(1)背景:①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②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③中国教育
现代化的影响;④清末新政的推动;⑤民族危机的加深。(8分)
(2)作用:①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②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③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振
奋民族精神;④有利于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8分)
【解析】本题以远足这一教育近代化的缩影为切入点,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设置,重点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变迁、清末新政等必备知识,涉及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与教育近代化等知识背景;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主要渗透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第一个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本身概括远足会兴起背景,从材料第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儒家游学的传统;“以日本为师”“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等信息可以概括为现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从“1907年”“中小学堂”等信息可以概括为清末新政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从法租界观后感受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因素。
第二个设问可以以材料中 “声容步伐,颜见整齐”、“觉空气清新”、“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等信息为基础,结合所学的背景知识加以分析总结。 25.(2022·天津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12分)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5分)
【答案】(16分)
(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
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12分)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
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5分)
【解析】
(1)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表现在考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两次转折去思考作答。具体的思路是先根
据材料得出四次转折的时间和基本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的史实来分析其背景。如果选择第一次转折,从材料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可得,转折指的是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然后结合所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时代背景是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具体到思想文化发展角度来说,由材料中的“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所学可得,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从古罗马角度思考,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若选择第二次转折,由材料中的“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可得,转折指的是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结合所学中世纪的史实,可以从政治、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思想上,由材料中的“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并结合所学可得,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政治上,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且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文化上,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
如果选择第三次转折,由材料中的“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可得,转折指的是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结合所学14—17世纪的史实可以从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由材料中的“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所学可得,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思想上,由材料中的“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及所学知识可得,文艺复兴兴起且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上,科学革命逐步兴起。若选择第四次转折,由材料中的“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可得,转折指的是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结合18—19世纪的相关史实从思想文化、经济和科技、艺术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思想上,启蒙运动;经济上,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技方面,由材料中的“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可得,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艺术上,由材料中的“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可得,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2)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短文和所学知识,从指导思想、主题及其时空定位、具体内容、材料要求和结构、
语言以及形式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历史小文章一定会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题一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居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所以需要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从具体内容来说,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从材料要求来说,应该做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从结构、语言和形式看,这篇小文具有的特征也是方法之一,即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