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宋词中“倚栏杆”中“倚”的文化意蕴
作者:谷芳平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5期
【摘 要】 本文列举唐宋以来词中的“登高”是一个很常见的主题,登楼倚栏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倚栏杆”几乎成为宋词同类主题词作的一个“范式”,这种“范式”的建立来源于“倚”字特殊意义。其显现了宋人柔弱的文化心理,蕴含着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意蕴。 【关键词】 倚;倚栏杆;宋词
古人有登高的习俗,这一风气的盛行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游景山时,曾对子路、颜渊说:“君子登高必赋”。《诗经•鄢风•定之方中》传云:“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代起,登高能赋是士大夫人格的要求之一。在这种集体无意识心理的作用下,登高赋诗,成为古代文人士子的一种风气。古人登高又有登山、登台、登楼之分,登山、登台诗出现较早,《诗经》中已多有描写。宋人继承了登高传统,并在宋词中把这一主题发扬壮大,最终在数量上达到了历代的顶峰。翻开宋词,登高词作俯拾即是。宋人酷爱登高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课题。登高主要为了远眺、抒怀,而登高最佳的姿势和角度就是帖近建筑物的边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触到栏杆。可是宋人在描写这一动作时,都颇有默契选择“倚栏杆(阑干)”。栏杆的确可倚,但是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为什么反复地、重复地使用“倚”,并且不忌抄袭模仿、不嫌拾人牙慧,这似乎因为“倚”最贴切词人当时的状况,最能表此情达此意,“倚”隐含着宋代文人特定的心境。因此对“倚”进行深入地挖掘,可以窥探到宋代特有的文化意蕴。 一、“倚”字的意义
在汉语大字典中,“倚”有三种意义。⒈靠着:~墙。~门。⒉凭借,仗持:~赖。~老卖老。⒊偏斜:中立而不~。“倚栏杆”取第一种意义,即靠着栏杆。
追本溯源,“倚栏杆”在唐宋词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但可以找到几个案例。如: 1、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干。 2、李商隐的《北楼》: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可见,“倚栏杆”在宋以前运用得并不频繁,更没有成为固定的搭配。它只是在词出现以后,由于宋人心境与“倚”契合,才开始在宋词中大放异彩。 二、“倚”在宋词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虽然没对唐、宋词中的“倚栏杆”进行完全统计,但是从下面摘取的词句中,仍然可以看到“倚栏杆”在唐、宋词中的普遍性。如:
1、几曲栏杆遍倚,卫是一番新桃李。(无名氏《鱼游眷水》
2、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归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4、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冯延巳《谒金门》 5、多少泪珠何限限,倚阑干。(李璟《山花子》)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8、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欧阳修《踏莎行》) 9、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鸭。(秦观《望海潮》)
10、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娇》) 11、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12、倚楼无语欲销魂,長空黯淡连芳草。 (寇准《蹄莎行》
上面例句仅仅是对“倚栏杆”的不完全摘录,其中涉及到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有宋一代非常杰出的词人,很能说明这种用法在宋代非常普遍。为什么众多词人都一无例外的选择“倚栏杆”而不是其他 “×栏杆”,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三、“倚栏杆”的文化意蕴 1、类似字词代换
在登高词作中,凡是要表达“靠着栏杆”这一意思,“倚栏杆”必是首选,但担任主角并不意味着就是独角戏,有时也会用其他词语,例如“凭栏”运用的频率也很高。下面搜集了一些“凭栏”的词句。
(1)凭阑半日独无言,已久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 (2)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王安石《桂枝香》) (4)凭高眺远,正玉液新刍,蟹鳌初荐。(周邦彦《齐乐天》)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6)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 (7)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这表明“凭栏”也非常具有普遍性。然而除此以外,再没有 “ⅴ+栏杆”像二者一样通行。仅仅找到了几个例子,但只是个例,仅在单篇中出现。如:
(1)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2)是断魂时节,阑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在。(吴渊《念奴娇》) (3)把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似乎“倚栏杆”和“凭栏杆”都具有普遍性,虽然“倚栏杆”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但也不足以把“凭栏”排除在外,仅把“倚栏杆”作为代表,定为通例。其实了解了“凭栏”的意思,我们会知道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汉语词典给出了“凭”的五种意义:1.靠在东西上:~栏。~吊。2.依靠,仗恃:~借。~靠。3.根据:~票入场。4.证据:~据。~证。空口无~。5.由着,听任:任~。听~。 可以明显的看到,“凭栏”取的是第一种意义,即同样表示“靠着栏杆”。所以“倚栏”和“凭栏”可以合二为一,统一视为“倚栏杆”。这仅仅是词汇上的一种变化,意思并没改变。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的富饶没有几种语言可以企及。而宋代是中国词史上最辉煌的阶段,登高又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因此,描写“栏杆”应该繁复多变,而不是千篇一律用表示具有“靠着”的意思的“倚”。即便是描写“靠着”,也可以用“依、靠、偎”,何况还有无数合适的动词,例如“扶、挨、临、杵、攀、跨、坐、摸、纂、捶、拍、敲、推……”似乎宋人对“倚栏杆”情有独钟,我们可以具体描述“倚栏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倚栏杆
“倚”是一个具有浓厚女性色彩意味的词。它隐含着弱小的事物向更强大的事物寻求帮助。女性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角色。我们可以再现这个慢镜头:一名妙龄女子,满身绮罗翠钿,香雾缭绕,信步登上妆楼,突然摄入的满目景色,让她心生波澜,忧戚动容,于是顺势倚靠栏杆,思绪万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如上面的例句中的“恨到归时归始休,月明人倚楼。”、“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等等。都是女子登楼遥望情人,落得个失望伤心,断肠无助之际,只得倚栏寻求暂时的安慰。
女性词人用“倚”无可厚非,历史积淀出特定的文化认同,即女人是弱者,需要保护,需要倚靠他人。女性内心本身就充满着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需要寻找依靠,又因为安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更加深了这种安全的不稳定,于是自身生命充满着飘零无根之感。所以,当女性登上高楼,走近栏杆,面对着开旷壮阔的景色,更容易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飘零,情感的失落会瞬间放大,她需要借助身边的事物承载内心沉重的感情,会无意识的靠上栏杆,这种姿势至少让她能够保持平衡。
但是为什么男性词人同样热衷于“倚栏杆”这种女气的词语,甚至连通篇都异常壮阔豪迈的《摸鱼儿》最终仍不能避免以充满儿女情长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这的确让人费解。一种解释是词的作者虽然是男性词人,但是词里面描写的事物和场景很多都是女子,因此使用“倚”字更贴切描写对象。如“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等等。但是其中也不乏词作中仅仅书写男性自身身份,如“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等。词里的主角是纯爷们,为什么仍向女儿词中寻词觅句,这不得不说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造成了“男性词人自身身份的迷失”。
3、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览读宋人的登楼凭栏词,可以感觉到士大夫文人们的柔弱的文化心理倾向。词中出现的“倚栏”、“倚户”、“倚门”、“倚兰桡”、“倚屏”、“倚楼”、“倚亭”、“倚樯”、“倚阑干”、“倚槛”以及“倚春风”、“倚斜阳”、“倚江头”、“倚闺门”、“倚朱扉”、“倚闺帐”之“倚”字明显地带有“柔弱化”的色彩。不独性情柔弱者如晏几道、秦观、吴文英、姜夔等人如此,即如豪旷者如苏轼、张元斡、辛弃疾诸人又何尝不如此?不独婉约词人或女性词人如此,即如豪放、骚雅、旷达、俚俗、艳冶、谑浪、闲适、悲怨风格的词人,皆不出其右,宋人登樓词无不呈现出柔弱内省的面容,以愁情盈满胸襟的形象宣诸于后世。
如果将唐宋以来时代风貌相比,盛唐帝王留给历史的印象是英姿勃发,刚强坚毅;而宋代君主在武功方面相形见绌,惟能与臣民偏安一隅,麻醉自己。于是,宋人普遍形成一种柔弱内省的心理品格,用陈人杰的话来说是“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在此背景下诵读登楼词,或许能够更好理解宋人何以要登楼,而且何以在登楼时喜爱倚栏,甚或何以凭栏远眺后容易萌生各种愁绪。
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也是第一个面临如此多的内忧外患的朝代,无力扭转乾坤的局面,让宋人产生了一种无奈无助的心境。这是身心的第一层弱化。宋人登高首先想到的多是建功立业,报效君王。而中国人历来奉行“以君为纲,以父为纲,以夫为纲”的准则。所以臣子在君王面前,犹如妻子在丈夫的面前,无意识地把自己女性化了,这是登高倚栏对身心的第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层弱化。宋代词人喜爱以女性视角书写思念之情,或借助女子闺情来比拟自身对建功立业的思慕,以及情人未归的惆怅。这种有意识的假借更铸造了身心的第三层弱化。总而言之,宋人具有明显的柔弱的文化心理。
写作的最高法则是直抒胸臆,不生搬硬套,不矫情造作,因此,即便“倚栏杆”已经有千万人用过,即便创造追求出新,但是如果只有这个词“倚”能应和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符合作者表情达意的尺度,因此,纵使前人已用尽,我今取之又何妨。所以,重复的最高境界是词重意不重,非她莫属。所以,使“倚栏杆”成为宋词登高词中的一枝独秀,开遍万山。最终变成了一种几乎成为一种固定搭配,这不得不说是因为“倚”字背后隐藏着宋人独特的历史意蕴。 【参考文献】
[1] 张文浩.登高凭栏:宋词言愁的一种表现形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2] 张晓鸥.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王兆鹏.唐宋词汇评[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