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是学生展现的舞台——《比例尺的整理复习》教学片段与反思

来源:易榕旅网
课堂是学生展现的舞台——《比例尺的整理复习》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郭新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4年第5期

郭新桥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心小学 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107-02

附:《比例尺的整理复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知道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以及相互转换。

2. 难点

动手操作画平面图。

前言

人们常说,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复习课更不容易。今天,我上了一节《比例尺的整理复习》的复习课。课后,自己反思了教学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悟。

教学片段

一、课前学生知识整理

1. 比例尺这一学习内容包括哪些知识点?

2. 你认为哪些知识比较容易,已经掌握的?举例说明。

3. 你认为哪些知识不难但又容易出错的?举例说明。

4. 你认为最难理解的是什么?举出具体例子说一说。

二、课堂学生知识汇报

师:请把你们昨天整理的资料与同学共同分享。

师:谁来汇报一下《比例尺》这一节内容的知识点?

生1:《比例尺》这一学习内容包括了比例尺的含义;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生2:《比例尺》这一学习内容还包括了画平面图。

……

师:你认为哪些知识比较容易,已经掌握的?请举例说明。

生:我知道了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比例尺不带单位。

师:为什么比例尺不带单位?

生:因为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不带单位。

生:我还知道怎样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画在图纸上的距离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单位不一致,先统一单位,120千米=12000000米,再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得出3:12000000=1:3000000.

例如: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5千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得出15÷ = 30000000cm = 300km.

例如: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4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是多少厘米?

先把40米化成4000厘米,再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得出4000× = 2(cm)。

师:为什么你求实际距离,后来才化单位?而求图上距离,先化单位再列式解答呢?

生1:就是为了计算方便,避免出现多位小数而导致计算错误。

生2:他掌握的知识我都掌握,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还可以用方程解决。我还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如:数值比例尺1:30000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先画1条1cm

长的线段“”,在线段的前面写“0”,在后面写“30000cm”或“30m”。

又例如: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先把20km化成2000000cm ,1:2000000.

生3:前面两个同学掌握的知识我都掌握了,我还知道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

例如:数值比例尺1:30000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是30000cm或300m,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1cm相当于实际距离是30km.

生4:我还知道,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写成“1”的比。

生5:我还知道,比例尺的前项是1时,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来画,比例尺的后项是1时,是把实际距离扩大来画。

例如:比例尺是1:5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500000倍画出来,比例尺是5:1是把实际距离扩大到原来的5倍来画。

师:为什么?

生5: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例如,把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画出来,太大了就需要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出来,而画一些精密零件就需要扩大来画才能看清楚。

师:哪些知识不难但又很容易出错误的?请举例说明。

生1:比例尺里出现的“0”太多了,一不留神就会多写或少写了“0”。

生2:厘米和千米单位换算时很容易出错误。

生3:有时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搞乱。

师:谁来帮忙解决以上的问题?

生4:比例尺的“0”多的时候,一定要数清楚再写就不会出错误了。

生5: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注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00.由厘米换成千米除以100000,千米换成厘米乘100000.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区分是:画在图纸上或在图纸上量出来的距离都是图上距离,而实际的长度就是实际距离。

师:你觉得最难理解的是什么?

生1:按方位画平面图比较难。

生2:我觉得要求自己先确定比例尺再画平面图比较难,都不知道如何去确定比例尺。

生3:我觉得含有两个比例尺的应用题比较难。

三、课中解决疑难问题(略)

教学反思:

1. 教学之得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前课堂上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怕学生不会,而浪费时间。这次我思想开放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节课,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知识进行汇报,从同学的汇报中,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2. 教学之失

每位学生对课前知识的整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受堂上40分钟的限制,未能把所有同学的劳动成果一一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致使个别同学有点失望,当时我没有及时做到妥善处理而感到遗憾,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做了就好了:“同学们,把你整理的资料贴到课室的学习园地栏上,让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谁最会整理知识。”

3. 教学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还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子,感觉到只有老师相信学生能学生就能,只有老师肯放、肯把舞台腾出来给学生去表演,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只有学生的真心感悟,亲身体验,才能将学到的东西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