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是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语文知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又是构段成篇的基础。指导学生用词造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教育和思想知识教育的过程。学生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可能写出内容正确的句子;可是,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而没有关于句子的规律性知识,也同样造不出合乎规范的句子。连句子都造不好,就别谈什么学习作文了。儿童在入学前虽然学会了很多话,但是他们还缺乏对句子的理性认识。他们所说的话也大多是不完整、不纯粹的。儿童入学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同时要有序地进行句子的训练,去提高、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引导他们在学习书面语言的同时掌握理解书面语言的方法,学习书面语言的严密性。还要让他们去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子表达的方法以至正确运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句子的规律性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句子教学是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词往往是在一个具体句子的语境中来表达某种意思的,要准确理解一个词语离不开句子,这是句子对词的作用。句子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句子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语气,有一定的结构方式。一段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一篇文章又是由若干个段构成的。因此,理解句子,不光有利于理解句中的词语,而且对理解段、篇都有重要作用。
句子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含义、作用,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思想内容。
句子的意思一般是指句子的内容,即写的什么。含义一般是指句子含着的意思,即说明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如: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的方向。 (《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写人们的装束和神情。这是从字面上看出来的。再深入一步理解,这句话还写出了人们庄严、肃穆、专注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逝世一致的沉痛心情。
句子的作用具体是指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和结构作用。句子一般都兼有表达和结构的作用,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时,着眼点就在句子的表达作用上(如: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时,一般都要涉及句子的结构作用。
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结构规律,学会遣词造句。句子的结构规律指的是句子的构型。即句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是怎样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句子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谁”或“什么”,一部分表示“干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但根据表达重点不同,句型上又有着千变万化。如按句子的语气分,有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是非、特指、选择、反问、设问):按结构分,有完全句、省略句、无主句、独词句;按介词的不同模态分,有“把”字句、“被”字句、“对”字句、“在”字句、“让”字句、“从”字句„„;按句子结构的繁简分,有单句、复句、紧缩句;按谓语不同性质分,有表领属或存在的“有”字句、有表判断或强调的“是”字句等等。另外从修辞的角度或逻辑的角度观察句子,还有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有因果句、承接句、并列句、假设句等。有人统计,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常用
句型就有三百余种。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常见句型的构句规律,对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各个句群中,句子的组合是有一定顺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清句序,感知组句成段的规律,为段的教学打好基础。
简言之,句子教学的目的任务可归纳为3句话12个字:理解句意,认识句型,理清句序。
句子教学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要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遵循句子自身的规律。具体要求是: 对低年级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句子的概念,使他们懂得话是一句一句说的,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逐步培养把句子读完整、说完整、写完整的良好习惯。认识简单的句型,能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中年级学生要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组成的,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理解含义较深刻、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能找出课文的重点句。
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感情色彩。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还要对句中的修辞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通过比较句子、扩句、缩句、调整句序等练习,培养其理解连贯性的语言和欣赏优美词句的能力。
各年级的教学,都要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语句。 二、句子教学的内容及基本方法。 (—)句子教学的内容。
句子的教学主要是抓重点句的教学。通过重点句的教学,达到让学生理解句意,认识句型,感知句序的目的。句子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句意。事实上,认识句型、感知句序的最终目的还是归宿到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要强调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非要求教师逐句串讲,而是要抓重点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去体会某些氐憔溆肴谌莸墓叵担蚓溆刖渲涞牧怠V氐憔湟话阌幸韵录钢郑?
1.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距离儿童生活较远,是儿童生活经验中所没有的,或者意思比较艰深,学生不易理解。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几句话: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学生对句中的“名所”“龙华”搞不清,就不明白“也是屠场”的意思。再者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清楚,就不知道“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指的是柔石等五名左联作家。为什么鲁迅说“且有发表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呢?只有弄清了词语的意思和时代背景,学生才能理解鲁迅在这里表达对战友深切怀念之情,才能理解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2.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有些句子乍一看,字面意思明了如画,但含义却很深刻。如《明明上学》—课中末句:
他们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为什么?要联系前文理解。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理解这句话重点要落脚到“笑”的含义上。比如引导学生想一想,读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去悟去想。还可以用“假如我是明明,我会对小文说些什么?我懂得了什么?比醚撵椋蟮ǚ⒈戆准旱募猓プ晕蜃缘谩?br/> 再如《白杨》一课中这个句子: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是一个前因后果的句子。后面说明了前面“微笑”的原因。但是这样理解等于没有读懂句子。爸爸这里的“微笑”是欣慰地“笑”。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曾使爸爸微笑,而孩子将要成为白杨树一样的人,又使爸爸微笑。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含爸爸在内的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迎着风沙”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迎着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看到建设边疆后继有人,爸爸怎能不欣慰? 3.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内容大多都比较复杂,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复句。如《珍贵的教科书》中: 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单句。什么激励我们前进呢?是“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这样一个联合词组充当的主语,回答了“什么”的问题。这样的句子当然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讲,但必须引导学生弄明白是“什么——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基本内容。
再如《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说的话: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这个句群,句间关系比较复杂。至于多重复句关系当然不是讲给学生的,但是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个句群的主要意思是,更羸对魏王讲他怎样知道那只鸟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主要根据雁“飞得慢”、“声音惨”来判断它受过箭伤。接着讲它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叫得惨。最后讲它听到弦响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这都是通过句序的分析,使学生一层一层搞清楚的。这样的句序实际也反映了更羸的思维过程:①更羸知道受过箭伤的雁飞得慢、叫声惨→这只雁飞得慢、叫声惨,它肯定受过箭伤。②受过箭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飞,怕再被箭射中→往高飞就要使劲→使劲,伤口就要裂开,雁受不了就掉下来。这就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这只雁射下来”的道理。 又如《看月食》中的这句话,结构和内容也比较复杂。
慢慢的,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
这也是个多重复句。由于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弄清楚了句子的关系和句子的顺序,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先抓表结果的分句,提出“天色为什么越来越暗”这个问题提示学生,第一层关系就会很快搞清楚。这样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到写“原因”这一部分上。使学生知道用一连串的比喻写月亮的形状,是为了形象地展示月食的变化过程。还可以把图画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月亮出现的不同形状画出月亮的样子,再剪下
来,再按变化过程依次摆在桌面上。这样,低年级学生就会在兴趣盎然之中理解句意,并明确说话写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句序不可颠倒。 4.和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但不必去讲每个句子的结构和作用,而有些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却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所谓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主要是指那些反映课文脉络的句子。
例如《太阳》这篇课文讲到太阳和我们的关系时,用了一个总起句,最后又用了一个总结句:
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两句话就和文章的结构密切相关, 抓住这两句,就很容易把课文结构搞清楚。类似这样的句子,都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再如《赵州桥》这篇课文第三段的首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学生只要读懂这个递进复句,就会明白:上段写赵州桥坚固,这段要进一步讲赵州桥另一个特点——美观。进而懂得,这个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从时间上看,写的是整整一天的事情。课文中有这么几句:
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连悄悄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中午的时候,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报仇!”
这三句话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事情的前后顺序,也是课文段落起始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5.对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的句子 如《落花生》一课中有这样两句: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两句话正是课文的中心思想所在,是作者许地山的写作意图。类似这种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或对人物的思想品格有突出作用的句子,就要着力指导学生去理解,让学生真正弄懂。
课文中诸如此类的句子很常见,如《丰碑》中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描写的几句话,以及对将军神情刻画的句子,就具有强烈地突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6.对课文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句子 这种句子一般叫中心句。中心句或者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概括一段的内容。有的在文首统领全文,有的在文末总结全文。如《海底世界》中的末句: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再如《颐和园》一课首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两句都分别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此类句子就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句。 7.生动形象的句子
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一般都运用有积极的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描写山的句子: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木突嵩缘瓜吕础?br/> 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浓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意思,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 8.属学生常用句式的句子
课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学生常用句式的一些句子,为了使学生首先掌握这些句子的规律,也应有计划地作为句子教学的重点。所谓常用句式一般指:
①从用途或语气上讲,指的是常用的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 ②从结构上讲,指的是一般的主谓句和较特殊的主谓句。如“把”字句、“被”字句、肯定句、否定句、连动句、兼语句等等。还有常用的八种复句。 一般的主谓句,从一年级起就要作为句子教学的重点。比如一年级的句子教学就应这样引导:
“天气凉了。” ——天气怎么样? “树叶黄了。” ——什么黄了?
“妈妈扫地。” ——谁扫地?妈妈干什么?
“江边有一座高高的塔。” ——江边有什么? 哪儿有一座高高的塔? 一年级这样引导,是为了使学生感知“谁——是什么”、“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是什么”、“什么——做什么”、“什么——怎么样”、“哪儿——有什么”等常用句式,建立句子的概念。随着年级的增高,比较复杂的主谓句和几种常用的复句也应有计划地列为句子教学的重点。 (二)句子教学的方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法。常见的句子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中见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对重点句,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在读中认识句型,在读中理清句序,在读中领悟句情。 2.抓关键词语
有些句子的义蕴主要存在于关键词语之中,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句子起重要作用。对此,可引导学生由关键词语入手来突破句意。如:
小白兔往前边的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要下雨了》) 句中的“都”就是一个关键词。“都”是所有的意思,即包括无余。因为“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并非下雨的必然前兆,而“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才是下雨的可靠物侯。再如:
就在这一刹那,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漆成白色的木栅栏,
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 (《小站》)
这两句话写小站的“小”的特点和小站的位置。“一间”、“小屋”、“一排”、“三五个”这都说明小站的“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的作用。第二句的含义主要通过“依然”、“逼人而来”这两个词语表达的。出站后,火车两旁的山崖和巨石好象向人们扑来一般,所以用了“逼人而来”,非常形象。“依然”表示这种情况和火车进入车站前的情况一样,再次示意小站是设在山间的一块空地上,极言其“小”。 3.变换句式
通过变化句式,以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进行句型的训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句。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这一整天,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分钱。”再与原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原句突出了小女孩孤独可怜。 4.假设入境
运用假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理解句子。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狮子妈妈教育小狮子所说的话: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 你也应该刻苦练功。 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可以这样引导:①如果你就是狮子妈妈,你看了懒狮子整天什么也不干,听了他对小树说的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②如果你是这只懒狮子,听了妈妈语重心长的话,你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学生即会明白,不能只依赖父母去生活,只有自己学会“滚、扑、撕、咬”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林中的大王。“真正的狮子”指的就是具备真本领的狮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