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二○○三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十二万亿元人民币,在世界稳居第六。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四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正在告别贫困落后、创造繁荣富强的生活。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1)列举二项明朝以前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2)你认为造成材料一中我国经济、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一、二不同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2分)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1分)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2分)
三、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C D 太B A 尉
图一 秦朝中央机构 图二 唐朝中央机构
图三 明朝中央机构 图四 清朝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二中字母所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
(2)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2分)
(3)从图一到图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2分)
(4)、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片和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2分)
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一一坚船利炮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3分)
(2)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3分)
(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4分)
五、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3分)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6分)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1分)
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这些货币用同色织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①这些货币当时的名称是什么?(2分)
②这些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2分)
③这些货币的出现有何重要的意义?(3分)
④从材料中你知道早期的货币是如何防伪的吗?(3分)今天伪币盛行,你有什么好的措施来防止伪钞吗?
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1) 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分)
(2) 材料一中“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2分)
(3) 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4分)
(4)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2分)
八、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图
材料二 《醒世恒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他们有一张织机,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争相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银子。十几年后,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他们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那时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不干活,就得挨饿。机工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贫困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⑴材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2分)
⑵“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
⑶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什么?(2分)
(4)“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了什么?(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