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应用协整关系检验(EG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另外,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农”问题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
近年来,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中央决策层发展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并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物价是一个很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能够折射出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质性问题,被认为是反应市场经济冷热情况的“指示器”和配置市场经济资源的“调节器”,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李小璐在其《中国农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中认为,增加人均纯收入是提高人均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马洁琼、柳彬德等人在《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中认为,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消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村人均收入。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Rural 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货币供应量(简称M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residents,简称CER),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The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用GOV代替),农村居民年纯收入(Annual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简称INCOME)。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其中CPI是以1985年的为100,农村居民年纯收入是用每年的人均收入乘以人数算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用每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乘以人数算得。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取得,特别是《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所选数据均是非稳的或带有趋势的时间序列,如果运用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所确定的变量间关系,在事实上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即出现伪回归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本文采用协整理论进行分析。为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和异方差性以便使实证分析更加准确,将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协整检验
1、平稳性检验
本文所使用的是ADF检验,并借助EViews5.0软件得到表1。
从表1的数据可知,LOGCPI,LOGHCE,LOGGOV,LOGINCOME~I(1)序列,而LOGM2不是一阶单整的。
2、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1990)建立的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从表1可知,只能对LOGCPI,LOGHCE,LOGGOV,LOGINCOME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知,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出现了冲突,前者认为有4个协整向量,而后者检验结果认为仅有1个协整向量。这可能是由于协整方程的定义而导致的,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的协整方程对其进行检验,其结果都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民居民年纯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这些变量可以是不均衡的,这种短期不均衡关系的动态结构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将向量误差校正模型(VECM)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其中,VECM=[1.000056.65800.5818-54.3290]ΔY-
10.2962。
ΔY=[LOGCPILOGHCE LOGGOVLOGINCOME]
VECM模型的检验准则AIC和SC统计量都是比较小的,所以整个模型是合适的,模型已经反映出主要的影响和变化趋势。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受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影响。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回归分析能够度量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却不能证实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表3。
当确定显著性水平为5%,滞后期都为1,且临界值F(1,21)=4.32大于F检测值时,不拒绝以变量不是另一变量的原因,否则拒绝。滞后期为2,3和4时,临界值F(2,18)=3.55,F(3,15)=3.29F(4,12)=3.26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结论,见表3。从表中的数据可得,LOGM2,LOGINCOME与LOGCPI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LOGGOV与LOGCPI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实现农民从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首先,政府要保持对农业的支持,尽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再次,改善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鼓励农民消费,多给予农民津贴补助,增加农民的财政性收入。最后,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李小璐:中国农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2] 马洁琼、柳彬德: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J].2009(8).
[3]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祝开元:我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变量相关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7.
[5] 蔡新民:福建沙县梨树村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6] Robert H.Frank BenS.Bernanke著,郑捷、吕捷、王瑾、张瑾等译:宏观经济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文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