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含解析)

来源:易榕旅网
精 品 试 卷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含解析)

1.1.公元前445年,魏文候即位。他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启的。这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

A.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唯才是举取代德才兼备 D. 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打破了按血缘关系做官的政策,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发展趋势,B正确;A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联系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

2.2.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力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 书同文 B. 车同轨 C. 行同伦 D. 地同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出“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行同伦,C正确;秦朝统一文字,汉朝出现楷书、行书、草书,官方文体是隶书,故排除A;车同轨、地同域不符合“心理认同”,排除BD。

3.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4.4.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A. 人物画 B. 风俗画 C. 文人画 D. 宫廷画 【答案】C 【解析】

根据“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结合所学,文人画的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不符合题意,排除A;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不符合题意,排除B;宫廷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联系所学文人画的特点分析解答。

5.5.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A. 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 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 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表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密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说明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6-18世纪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闭关政策,C错误;16-18世纪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D错误。

6.6.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 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 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D.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根据“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表明发昌机器厂迅速发展的原因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D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款民间设厂限制,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说明工人技术水平并不高,排除B;材料“工人技术水平”表明发昌机器厂是为中国境内的外商船坞提供零配件,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分析解答。

7.7.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A. 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 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 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 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说明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缺乏权威领导,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和防止袁世凯夺权无关,排除D。

8.8.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D. 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 【答案】C 【解析】

材料“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完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表明美国希望不发生内战,期望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服从国民政府,结合所学,材料符合重庆谈判的背景,C正确;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6年西安事变,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9年北平和谈,国民党败局已定,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9.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通现出来,有流通领城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 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C.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 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所有权有偿转让 【答案】A 【解析】

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通现出来”,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90年代以来,农村生产走向联合,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强,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正确;B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C;D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10.10.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资。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

A. 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B. 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 C. 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 D. 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可知,罗马帝国实行共和制政体,但专制色彩浓厚,说明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D正确;AB不能体现“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排除;C不能突出“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排除C。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分析解答即可。

11.11.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 A. 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 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C. 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 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从40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国内市场走向统一,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A正确;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排除B;德国工业革命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项“工业基础的雄厚”表述错误,排除;在德国境内发展交通运输与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关系不大,排除D。

12.12.1959年9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这表明 A. 美国试图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垄断地位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 C. 法国挑战美国地位以争夺欧洲联合的领导权 D. 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法国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法国研制原子弹问题上,法国和美国的意见存在分歧,说明法国有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B正确;1959年苏联已经研制出原子弹,A项中“美国试图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垄断地位”,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67年欧共体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7世纪初,荷兰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这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同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此诞生。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19世纪,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也促进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作为主要参战国,英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金融环境也极不稳定。与此同时,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的干扰,并且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和技术也较为先进,因而大发“战争财”,从而使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马歇尔计划”等的实施,使美元取代英镑,确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向亚洲漂移的态势。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和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原因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的挑战及影响。

【答案】(1)相同点:新航路开辟,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经商传统;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对外殖民掠夺和扩张。

不同点:与荷兰相比,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更辽阔的殖民地;荷兰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而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始和完成。

(2)原因:远离世界大战的干扰,且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挑战: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所学,荷兰和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可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经商传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和对外殖民掠夺和扩张等方面分析回答。

不同点:根据“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得出与荷兰相比,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更辽阔的殖民地;根据“荷兰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出荷兰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而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始和完成。

(2)原因: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作为主要参战国,英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的干扰”“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使美元取代英镑,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确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所学,可从远离世界大战的干扰,且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等方面分析回答。

挑战: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所学,可从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一体化、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第三世界的发展角度回答。

影响: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可知,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

14.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单靠学习西方科技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

阐述: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建成了三支海军,还创办了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再如: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始终没能发展壮大,也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

示例二: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阐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示例三: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单靠实现现代化也无法救中国。

阐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地追求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例如: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等。但由于没能贏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 【解析】

阅读材料,根据“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提炼出观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然后结合我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等方面论述。也可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论述史实准确即可。

15.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中期,刘晏兼任盐铁使期间,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

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以应对盐荒。他还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如果哪个地方食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摘编自马立诚著《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为推行食盐间接专卖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食盐间接专卖制的作用。

【答案】(1)措施: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管理模式;取消食盐过境税;设立常平盐仓;设立巡院和盐监;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

(2)作用:调动了百姓和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食盐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市场稳定;为以后朝代所沿用。(答出4点即可,每点,最高不超 【解析】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1)措施:根据“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得出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管理模式;根据“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取消食盐过境税;根据“设立常平盐仓”得出设立常平盐仓;根据“设立13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10个盐监”得出设立巡院和盐监;根据“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得出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

(2)作用:根据材料可从调动百姓和商人的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食盐的生产和流通、市场稳定和对以后朝代影响等方面分析总结。

16.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长久以来,德国和奥地利就一直在想方设法要把日耳曼的势力由小亚细亚扩展到东方。“柏林至巴格达”这个词语可以说是日耳曼梦想的具体表现。与日耳曼的梦想相对抗的是俄罗斯的梦想,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这两个梦想都是同样的野心勃勃,扩展的路线也是彼此交叉,互不相容,所以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也使得巴尔干各国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土耳其向德国求助,塞尔维亚则获得了俄国的支持。罗马尼亚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传统的拉丁势力,名义上却是德国的同盟,它们有着更为深远的共同利益。

在这场纠纷中,并不是划分为德国一方和俄国一方。由于1871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所以对俄国的力量和帮助抱有一种超越实际的想法。法国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还变成了俄国的同盟。这种同盟关系表现在,如果德国方面的同盟成员对俄国开战,法国肯定会进攻它们的。

——摘编自【英】韦尔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梦想”争夺的焦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俄两国结盟的原因及“两种梦想”对抗的影响。 【答案】(1)焦点:巴尔干地区。

原因:地处欧亚非交汇地,战略地位重要;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独立。(答出2点即可,毒点,

(2)原因: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力图复仇;自身实力不足。。俄国:需要法国的资本援助;争夺巴尔干的冲突加剧。

影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加速了一战爆发。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解析】

(1)焦点:根据“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得出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地区。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和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因:法国:根据“由于1871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得出普法战争失败,力图复仇;根据“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得出自身实力不足。俄国:根据“法国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得出需要法国的资本援助;根据“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得出争夺巴尔干的冲突加剧。

影响:结合所学,法俄两国结盟促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加速了一战爆发。

17.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折希望朝廷总结教训,变法图治。因此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他“有天下之望”。谭嗣同也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强学会成立时,张之洞捐5000两以充会费。后来,张之洞看到慈禧太后逼令光绪帝封闭了强学会和《中外纪闻》、便借口康有为谈今文经学、主张孔子改制说和他平素的学术主旨不合,停止捐款。

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张之洞以总督的名义,要湖北全省州县购阅《时务报》,并捐款千元给予支持。后来,《时务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文章,使张之洞大不高兴。

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后,实行的新致包括办厂、改革教育等,得到张之洞的赞同。张之洞还利用政治力量,推销南学会创办的《湘学报》于湖北各州县。自第十册起,《湘学报》刊载了关于孔子改制和鼓大民权思想的文章,这使张之洞大为不满。他对湖南维新运动施加压力,并告诫陈宝箴说,这件事“关系学术人心,远近传播,告为乱阶,必宜救正”。

1898年,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此书:“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危言。”由于清廷的赞许,这本书风行海内。张之洞自言其书主旨在“正人心,开风气”。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对张之洞寄予厚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图治;长期担任地方督抚大臣,有较强实力;对维新派的支持。

(2)原因:坚持三纲五常,维护君主专制;不赞同维新派的民权观;认为维新思想有悖其学术主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高统治者态度的变化。 影响:不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解析】

(1)原因:结合所学,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折希望朝廷总结教训,变法图治”得出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图治;根据“两江总督张之洞”得出长期担任地方督抚大臣,有较强实力;根据“张之洞以总督的名义,要湖北全省州县购阅《时务报》,并捐款千元给予支持”得出对维新派的支持。

(2)原因:根据“《时务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文章,使张之洞大不高兴”得出坚持三纲五常,维护君主专制;不赞同维新派的民权观;根据“关系学术人心,远近传播,告为乱阶,必宜救正”得出认为维新思想有悖其学术主旨;根据所学张之洞的洋务派身份得出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

影响:根据“他对湖南维新运动施加压力”得出不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推荐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