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〇 2 1年4月
DOI: 10. 14048/j. issn. 1671 —2579. 2021.02.038
中外公路
189
深中通道项目桥梁设计方案及主要技术难点
吴玲正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3)
摘要: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水域连接起深圳、广州和 中山,是一座集“隧、岛、桥、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桥 梁工程规模宏大、建设条件复杂、结构物类型众多、技术难度高,同时国内外鲜有成熟案例可 供参考,因此建设难度很大。为实现高标准建设,使其成为屹立于大湾区口门的平安百年品 质工程,需在源头即设计层面进行把控,通过深度理解项目建设条件和品质要求,梳理项目的 重难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为后续高品质的工程项目 建设实施打好基础。
关键词: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海中悬索桥;斜拉桥
深中通道的桥梁工程全长约17.034 km,规模宏 大,包括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泄洪区非通航孔桥、浅 滩区非通航孔桥和陆域引桥,涵盖超大跨径悬索桥、大 跨径斜拉桥、大型钢梁连续梁桥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梁桥以及小箱梁桥等众多类型结构物,技术难度大。桥址区受到航空限高、海事通航、水利防洪、环保、台 风、潮汐和不均匀地质等诸多条件制约,建设条件复 杂。项目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是跨越珠江口 的战略性通道,同时也是跨海超级工程,社会关注度 高,桥梁工程又是项目建设的亮点和看点,需要高标准 地开展建设,因此该项目桥梁工程的建设面临很大挑 战。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好项目品质,该项目在建设前 期严谨、审慎地开展了桥型方案研究比选和设计工作,为项目后续的建设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30 m,稳定性极差。场区基岩主要为花岗岩及花 岗闪长岩,岩面东高西低,风化差异显著,风化层厚度 大,且厚薄不均,地基均匀性总体较差,属抗震不利 地段。
2桥梁设计方案
2.1伶仃洋大桥
(1)
总体布置及结构体系。伶仃洋大桥跨径布置
为(500 + 1 666 + 500) m,矢跨比为1/9. 65,主缆横向 间距为42.1m。采用三跨吊全漂浮体系悬索桥,在主 塔处设横向抗风支座、纵向限位阻尼、过渡墩处设置竖 向支座、横向抗风支座。伶仃洋大桥主桥立面图如图 1所示。
(2)
加劲梁采用流线形整体钢箱,梁高4 m、宽
49. 7m,采用实腹式横隔板,间距为3. 2 m。桥面板重 车道处厚18 mm,其余厚16 mm。标准横断面图如图 2所示。箱梁外侧设置风嘴及水平稳定板,以满足颤 振稳定性要求,同时避免涡振振动风险。
(3)
索塔采用门式塔造形,基础采用56根D3.0
m钻孔灌注桩,按嵌岩桩设计。承台采用分体圆形,
1 建设条件
全桥跨越了珠江口多条高等级主航道及主要泄洪
通道,同时受到深圳机场航空限髙影响,建设条件复 杂。桥位处最大海水深度约12 m,同时西侧存在长距 离的浅滩区,水深仅1〜2 m,受半日潮影响(平均潮差 为0.85〜1.70 m),潮退滩露。浅滩区临近南沙湿地 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高。此外,桥位处于台风影响 区,正面袭击热带气旋年平均有23个,最大中心风速 曾达40 m/s,影响时段每年可达5个月(6—10月)之 久。桥位区软土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淤泥层普遍厚达
收稿日期:2020_04 —16
作者简介:吴玲正,男,硕士,高级工程师.
厚8 m,通过下横梁连接成整体,以增强抗船撞性能。 受航空限高(275 m)制约,塔顶高程设为270 m。塔柱 采用八角形截面,形成晶体切面的建筑外形,视觉上简 洁、现代。沿塔高方向依次设置了上、中、下3道横梁,
**********************
190
中外公路
266 600
36x1 280+1 381;0=5(| (
270.000v
sj
第41卷JXX)
ixl 280+2 540=50380^36:
267.000(IP)y
1 380+128x1 280+1 380=166 600
261.000(1?)
〇〇〇
航空限制高
度 275.00V
图1伶仃洋大桥设计方案效果图(除标高单位为m外,其余:cm)
4 600
)0〇 2 i〇(i
r~
~
40 500
750,750~~1
4 600
750+4x3 750+3 000=18 750
她
3 000+4x3 750+750=18 750
42 100/2Il〇Qr 1 〇< i 5〇6
吊索中心线外侧防撞护S 巾央稳定板
.5°/〇
.中央防撞护栏
外侧防撞护栏检修道护栏
cn
沥青混凝土铺装75 mm(暂定)
二
‘^^道| 排水管
31 3004
6 700 0■ 500|
1/2吊点处标准横断面
图2
1/2非吊点处标准横断面
伶仃洋大桥主梁标准横断面(单位:mm)
2.2 中山大桥
(1)
总体布置及结构体系。中山大桥采用整幅式
钢箱斜拉桥方案,跨径组成为(110+185 + 580 + 185 + 110) m,边中跨比为0.509,采用半漂浮结构体系。边 跨设置辅助墩,大桥的立面布置见图3。
(2)
加劲梁采用流线形扁平钢箱梁,梁高4 m,采
尺寸逐级增大,形成向上收分的稳定感。横梁采用领 结形设计,使得塔柱风格和谐统一。上、中横梁均为预 应力混凝土构件,下横梁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设部分预应力作为储备。塔冠为主索鞍鞍室和塔顶横 向平台,采用不锈钢结构,鞍罩与通道分离,横向平台 可供检修通行及观光。
(4)
筑元素。锚碇基础采用直径65 m的8字形地连墙基 础,墙厚1. 5 m,嵌人中风化岩层中不小于5 m。设计 推荐采用钢管桩和钢板桩结构圆形筑岛,筑岛直径 150 m。东锚淤泥层厚8. 3〜12. 3 m,西锚淤泥层厚14. 1〜15. 5m,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锚碇 基坑外采用抛石护堤防护。
(5)
锚碇采用分体式锚体,外形设为晶体切面建用 双边腹板构造,与H形塔索面布置对应。箱内采用
桁架式横隔板,不设纵隔板,截面用料省,通透性好,方 便后期检查维护。梁段标准长度18 m,最大吊重约 5〇1 t,采用桥面吊机安装。梁段间工地接缝除顶板U 肋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外,其余均采用焊接。中山大 桥主梁标准横断面图见图4。
(3)
索塔采用门式塔造形,与伶仃洋大桥主塔外
主缆设计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PPWS), 形风格保持一致,形成前后呼应、和而不同的姊妹桥格
局。基础采用28根D3 m钻孔灌注粧,按嵌岩桩 吊索采用镀锌钢丝绳,梁端限位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拉 索。主索鞍为常规鞍体结构,散索鞍采用摆轴式结构, 都采用铸焊结合的结构形式,鞍槽用铸钢铸造,底座由 钢板焊成。铸钢件采用ZG340 — 550H高强材质。主 缆采用多股成品索锚固系统锚固。
设计。
(4)
斜拉索采用#7高强镀锌钢丝束斜拉索,标准
强度为1 960 MPa。斜拉索在主塔上的锚固采用钢描 梁锚固,传力明确,同时有效加快塔柱施工进度,后期
2021年第2期吴玲正:深中通道项目桥梁设计方案及主要技术难点
191
便于维护检査、换索。拉索横向间距为41.5 m,东、西 主塔每侧各有15对斜拉索,梁上索距为18 m。斜拉
索在主梁上采用锚拉板形式锚固,传力途径明确,构造简单,后期方便检査维护。
图4中山大桥主梁标准横断面(单位:m)
2.3非通航孔桥及陆域引桥
(1) 泄洪区非通航孔桥
上部结构主梁采用分幅式单箱三室钢箱梁,梁高 4m,顶板宽20 m,底板宽9.5 m。钢梁边跨跨中、次 边墩和中墩墩顶底板及加劲肋、次边墩和中壞墩顶中 腹板及加劲肋采用Q420D,其余部位采用Q345D。钢 箱梁整体在工厂预制,通过船机设备运至现场并架设。 首节钢箱梁长133. 5 m、重约1 500 t。下部结构采用 整体式大挑臂T形墩,盖梁长30 m、高5 m;墩身截面 为六边形,宽为8〜12.2 m、厚为4 m;承台为10. 5 m
X16. 5 mX5 m(纵X 横 X 竖),配 6 根 2. 5 m 桩。
方案,共18片。箱梁在岸上预制厂整孔预制,通过船 机设备运至现场,整孔吊装就位,再进行先简支后结构
连续的体系转换。桥墩与泄洪区非通航孔桥的建筑外 形风格一致,盖梁顶宽33 m、高6 m。墩宽9. 2〜10. 6
m,厚 4 m;承台为 17 mXIO. 75 mX4. 5 m(纵 X 横 X
竖),配6根D2.5 m桩。
(3)陆域引桥
陆域引桥全长1 600 m,分幅布置,部分区段受横 门互通影响,单幅桥面宽度为16. 25〜34. 65 m。引桥 跨径为40 m,采用预制混凝土小箱梁(梁高2.2 m),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墩采用大挑臂墩,基础采用
D1.8 m、D1.5 m的钻孔灌注群桩基础。
(2) 浅滩区非通航孔桥
上部结构主梁采用分幅式单箱双室预应力混凝土 箱梁,梁高3.5 m,顶板宽20 m,底板宽9. 578 m,悬臂 长3. 5 m。受运架设备吊重及吊具几何参数限制,在 万顷沙互通影响区部分变宽剧烈的主梁采用了钢箱梁
3 主要技术难点
项目桥梁工程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伶仃洋大桥和
192
中外公路第41卷
非通航孔桥。3.1伶仃洋大桥
(1)
机设备很难驶人,栈桥、施工平台等临时工程的建设有 一定难度。后续施工主要是选择水深条件较好的位置 大桥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开口水域,属于超强 搭设起始栈桥和物料码头,主要通过钓鱼法在已搭设
台风频发区,跨径超大、桥面超高,抗风安全问题突出, 主梁抗风断面选型是设计的难点。通过组织多家权威 机构平行开展风洞模型试验,反复比选主梁气动外形 和气动措施,最终提出了“整体钢箱梁+水平导流板+ 上下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组合的新型气动控制技 术,将1 500 m以上超大跨径宽幅式整体钢箱的颤振 临界风速提升至88 m/S,极大地拓展了该类梁型的使 用范围。
(2)
西塔处于风化深槽上,需要穿越60〜80 m断裂破碎带,桩长达到了 108〜136 m,对于实施阶段 钻孔成桩提出了挑战,实际施工时需要通过精细化的 钻孔工艺和优质的护壁泥浆来确保成桩质量。
(3)
由于主桥是全离岸结构,两个大型锚碇处海中,考虑潮汐影响水深达到6〜8 m,海床面以下存 在15 m以上厚度的淤泥层,地质条件复杂。为实现 锚碇地连墙基础的实施条件,设计提出了钢管一钢板 桩围堰筑岛方案。在深层软基上确保围堰结构及岛体 的稳定具有一定挑战,后续施工主要以施工监控为抓 手,通过监测数据来把控施工节奏,确保施工全过程风 险可控。
(4)
悬索桥主缆防腐是世界性难题,考虑到该项
目处于高温高湿的亚热带地区,同时在路网中具有重 要性,需高度重视。从国际技术发展动态来看,主要是 提高主缆钢丝自身的防腐性,如采用大直径高强主缆 钢丝等。3.2非通航孔桥
(1)
泄洪区非通航孔桥受防洪要求制约,承台需
要埋人海床。在临近西人工岛区段,平均水深为10 m 以上,最大水深13.5 m,如何顺利实现水下基坑开挖、 止水、承台钢筋网绑扎及混凝土浇筑等面临很大挑战。 后续施工主要通过打设加强刚度的帽形钢板桩来形成 止水围堰,围堰内设置围檩及水平撑来共同抵抗水 压力。
(2)
与伶仃洋大桥两端对接的四孔泄洪区非通航
孔桥桥面标高较高(最高近70 m),由于受到锚碇筑 岛、主缆位置的限制,无法使用船机设备架梁,只能采 用支架架梁。考虑到此处还存在15 m以上厚度的淤 泥层,为确保高空支架的安全性需加强施工监测。
(3)
浅滩区非通航孔桥部分区段水深较浅,平均 水深1 m左右,受半日潮影响,多数时间潮退滩露,船
的栈桥上逐步推进架设。
(4)万顷沙互通立交的匝道下穿主线桥,工作面 在空间上存在交织,由于都是水上作业且工期较紧,架 梁船机设备的使用与下部结构施工存在矛盾。施工时 需要通过良好的工序衔接来解决上述难题。
4 结语
截至2020年年底,桥梁下部结构大部分已出水,
水中栈桥及锚碇围堰成功抵御了 2018年超强台风“山 竹”的正面袭击,西塔超长桩基均顺利成粧,东西锚碇 基础均已完成基坑开挖,非通航孔桥深水埋置式承台 完成过半,新型主缆钢丝已通过800 t小批量试生产
鉴定,伶仃洋大桥钢箱梁已准备制造,等。上述成果的 取得正是建设前期的精心准备和细致策划的成果,由 于设计成果针对难点问题均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解决 方案,因此确保设计方案具备可实施性,同时安全风 险、工期可控,造价合理,这些扎实的研究成果在为该 项目建设保健护航的同时也可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前期
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A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Z
限公司.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桥梁(合同段)施工图设计[],2017.
[2] 中铁大桥勘B测设计院集团院有限公Z
司.深圳至中山跨江
通道桥梁(合同段)施工图设计[],2017.
[3]
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伶洋大桥抗风性能研究报告[R
],2018.
[4]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
目施工方案关键技术专题研究[R
],2015.
[5]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深中Z
通道工程项目S
04
合同段锚碇筑岛围堰施工技术方案[],2018.
[6] 王璇.深中通道中山大桥总体设计[J
].交通科技,2019
(1).
[7] 李荣.双壁钢围堰支撑体系优化设计研究[J
].中外公路, 2018(1).
[8] 王志刚,余顺新,陈亚莉.桥梁快速建造技术[J
].中外公
路,2018(4).
[9] 王会永.双壁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与工程运用[J
].中外
公路,2019(1).
[1
0] 陈凯,王晓宁,许波,等.大跨混凝土梁式桥合理化构造研究[J
].中外公路,2019(2).
的于 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