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9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学版) cSpmber 2002 第26卷第5期 Joum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26 No.5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方成军 (安徽大学 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 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 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 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 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关键词: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一0054—05 淮河流域地跨中原,包括苏北、鲁南、豫东南、皖 城。 北等地。建国以来淮河流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代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淮河流域汉代土坑墓主要 墓葬,而且不少经过科学发掘并有发掘报告或简报 形式。墓坑长多数在2~4米之间,根据墓室有无二 发表。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汉墓并有报道的,苏北有 层台及壁龛,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可分为以下几式: 徐州、铜山、沛县、连云港、邳县、新沂、睢宁、涟水、东 I式:无二层台及壁龛。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 海、泗洪、泗阳、盐城等;鲁南有临沂、沂水、泗水、曲 墓最主要的形式,苏北和鲁南地区多数汉墓属于此 阜、邹县、沂南、滕县等;豫东南有唐河、永城、桐柏、 式,且葬具多为木椁棺,椁棺情况具体又可分为无椁 密县、夏邑、襄城、舞阳等;皖北有阜阳、萧县、淮南、 单棺、无椁双棺、一椁一棺、一椁双棺四种亚式墓。 宿县、毫县、寿县等。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 无椁单棺墓以临沂为多见,多为小型墓。墓圹 分布最为集中。本文拟对淮河流域汉代墓葬的形制 长2.3~3、宽1.15~3、深多为2—3米。临沂银雀山 作专题研究,并简要探讨各类墓葬的流行时代。 M4 棺内底铺有一层草木灰,其它均为在墓圹中央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制复 直接置棺。 杂。根据构筑材料以及构筑方式的不同,淮河流域 一椁一棺墓,包括山东临沂金雀山、。银雀山;。 汉代墓葬形制可分为土坑墓、崖洞墓、画像石墓、画 江苏盱眙0和安徽阜阳0等。墓圹长2.4—3.9米、宽 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以及石室墓 多在2~3米之间。深浅不一。 等。各类墓葬的形制又存在差异。现分类介绍如 一椁双棺墓,见于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江苏盱 下: 眙0等地。临沂银雀山M5长2.95、宽2.5、深3.1 土坑墓。土坑墓分布于江苏徐州、邳县、盱眙、 米。“亚”字形结构的椁置于墓圹中央,椁内置双棺, 涟水、连云港、盐城;山东临沂、沂水;河南夏邑、桐 由间以隔板相隔。 柏、舞阳;安徽萧县、阜阳、淮南等地。根据墓葬平面 无椁双棺墓,如山东临沂M12,0墓圹长2.8、宽 形状,土坑墓可分为长方形土坑墓、正方形土坑墓和 1.95、深7.7米。墓圹内置双棺,坑内回填土。 “刀”字形土坑墓,以长方形土坑墓为主,正方形土坑 Ⅱ式:墓室内有二层台。包括山东临沂银雀山 墓只见于山东沂水,“刀”字形土坑墓仅见于江苏盐 M4。、金雀山周氏墓群M15、。金雀山M27、。江苏邳 收稿日期:2002—03—09 作者简介:方成军(1965一),男,安徽省肥东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县刘林M2010等。墓底四周留有生土问或为熟土二 龛。 层台。二层台有以下几种情况: Ⅲ式:有二层台。徐州韩山M2的二层台是在墓 ①一侧有生土二层台。以临沂金雀山M15为 室四周用碎石堆成,M3是在墓室底部两侧用碎石砌 例,在棺北留有生土二层台,长2.5、宽0.4、高0.2 成二层台。米。 Ⅳ式:兼有壁龛和二层台。仅见于徐州子房山 4米处辟二 ②以临沂金雀山M27为例,仅在墓底四角各留 M1、M2。M1是在竖井墓道西壁距墓底2.一小土台,高0.3~0.4米。 层台,墓室北部东西壁下凿有壁龛。M2则在竖井墓 ③墓室左右各有二层台一,剖面呈倒“凸”字形, 道北壁凿有壁龛,东壁辟有一高1.2、宽0.8米的二 如江苏邳县M201、安徽萧县张村汉墓、0山东临沂银 层台。 雀山M4等。 ④有三个二层台。仅见于安徽萧县张村汉墓 M13、M14, 墓圹周围三个边各有一二层台。 Ⅲ式:带壁龛。仅见于河南桐柏万岗汉墓M1、 M3。0一般在墓室一角开挖壁龛,龛内置随葬品。Ml 墓壁龛偏于顶壁东北隅。 正方形竖穴土坑墓仅见于山东沂水西汉墓 (M1),0上有封土,墓室呈正方形,边长4.2米,深1. 3米。 刀形土坑墓,仅见于江苏盐城三羊墩Ml,0长方 形的墓室与墓道呈“刀”字形。 崖洞墓。为凿建于山崖岩石中的墓葬。发现地 点有江苏徐州、山东曲阜、河南永城和唐河等,尤以 徐州为多见。崖洞墓形制结构有较大的差异,根据 开凿方式可分为竖井式崖洞墓和横穴式崖洞墓两 种。 竖井式崖洞的开凿方式是由石山崖表面垂直向 下开凿一个长方形竖井式墓道,然后在墓道底再侧 向水平地凿建墓室,竖井与墓室之间用石板封堵,其 上再填土夯紧,有的还间杂条石、石板和碎石块。属 于此类墓的有徐州子房山M1一M3;0簸箕山宛朐侯 刘孰墓、。铜山县江山西汉墓、0九里山汉墓、。小龟 山;0曲阜九龙山M2..M5;。河南唐河潮阳罐山。等 地。此类崖洞墓多属大中型墓,墓道长方形,长宽深 不等,多数长2.8~3.5、宽3米以下,深5~8米。 根据有无壁龛及二层台,竖井式崖洞墓又可分 为以下几式: I式:无壁龛及二层台。即只有长方形竖井式 墓道和墓道底部一侧的墓室,竖井上无壁龛和二层 台。包括徐州韩山M1等。 Ⅱ式:有壁龛。在墓道或墓室壁上有1至2个 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壁龛。江苏铜山江山西汉墓在 墓道下部东壁向内凿进南北长2.4米的不规则形浅 横穴崖洞墓是沿石出破横向开凿而成,墓道、墓 室相接且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属于此类的有江苏铜 山龟山M2;。徐州石桥汉墓(M1、M2)、。北洞山西汉 墓、0狮子山西汉墓;0河南永城芒山西汉墓0等。横 穴崖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 露天式,无封土堆。墓室内一般用石板或木材构筑 房屋。除徐州石桥M2外,均为大型多室的王侯墓, 其结构极为复杂,如徐州狮子山西汉墓和北洞山墓 均由墓道、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三部分构成。北洞山 汉墓共有不同用途、大小不等的l9个墓室和7个小 龛。狮子山西汉墓总面积达851平方米,有墓室12 个。徐州石桥M.7个墓室加甬道面积达210平方 米。墓道露天开凿,一般呈斜坡状。铜山龟山M2西 汉墓在墓道底部还专设排水沟。主体建筑复杂,以 北洞山汉墓为例,主体建筑由墓门、前后甬道、东西 侧室、二厕问、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有墓室l1 间,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徐州石桥2号墓结构较为 简单,通长24.2米,由墓道和甬道组成,平面呈刀字 形。 画像石墓。淮河流域汉代画像石墓出现于西汉 晚期,东汉盛行。分布于江苏徐州、泗洪、连云港、睢 宁、邳县、新沂、泗阳;河南唐河、永城、襄城、密县;山 东泗水、临沂、邹城;安徽宿县等地,尤以江苏徐州、 河南唐河为多见。根据墓葬构筑材料以及形制不 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石结构墓、砖石结构墓、石椁 墓,以前两者为主,石椁墓见于山东邹城M1、M20等 地。 (一)石结构墓。是淮河流域汉代画像石墓最主 要的类型。整个墓室用石板、石块砌筑而成,墓门或 墓壁系画像石。根据墓室多少,石结构画像石墓又 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和多室墓三式。 I式:单室墓。只见江苏连云港锦屏山西汉画 像石墓。0其构造是:先挖长方形竖穴土坑,然后用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块画像石砌成墓壁,墓底则用7块石板铺地,墓上 平面,在主室一侧附有耳室。有封土堆。 瓮棺葬。见于山东临沂陈白庄,。时代约当西 罐西瓮东平 Ⅱ式:双室墓。有两个墓室。墓室平面形状可 汉早期。M1葬具为一罐一瓮对口套接, 分为:①平面呈长方形并列,中间以石墙相隔。如江 置于墓内。M2葬具则为两个长筒形瓮对口套接。苏泅洪西汉末汉画像石墓、0河南唐河石灰窑村画 砖棺墓见于山东临沂青峰岭,0为西汉早期墓,在长 像石墓。0②平面呈凸字形。见于江苏铜山洪楼 2.7、宽2.34、深1.9米的长方形竖穴墓圹内置一砖 M1、0周庄M10等。铜山的三座墓形制相同,墓室用 棺。 大石板砌筑而成,前室为竖长方形,后室则为近方形 石室墓。见于河南永城西汉晚期墓、 山东滕 的横长方形。③平面略呈刀字形,徐州青龙山M1,。 县东汉墓。0滕县发现66座,其墓室用石板砌成,棺 前、后室以一石板相隔,平面呈刀字形。 室有单棺、双棺、三棺之别。单棺室作长方形石匣 Ⅲ式:多室墓。多室墓结构十分复杂,一般由墓 形,一般用六块即上下左右前后各一块石板做成。 门、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甬道等组成。前室和中、 双棺室的上下前后一般各用两块石板,左右和两室 后、耳室又有多寡之分,从一室到二室以上不等,画 之间各用一块石板,双棺室和三棺墓有的在棺室之 像石主要出自前、中室。此式墓见于河南永城太丘 外还有耳室。 M1、M2;0山东沂南;0江苏新沂、。徐州;0安徽宿 砖石墓。墓室砖筑,但墓门系石板砌成,如安徽 县 等地。 寿县东津柏家台M1,0墓室呈长方形,墓壁用青砖错 (二)砖石结构墓。此类墓墓室主体一般是砖结 缝平砌,拱券顶,墓底用砖作人字形铺地,墓门用三 构,石件主要是墓门及各室相连部位,墓门由门楣、 块青石板立砌,上部用石条压位,系西汉晚期墓。 门框、门扉等组成。可分为以下几式: 淮河流域汉代各类墓葬流行时代简述如下: I式:前后两室墓。平面一般呈凸字形。以江 土坑墓以西汉为多见,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西 苏铜山班井村东汉墓0最为典型,该墓总长11.1米, 汉时期土坑墓多见于鲁南、苏北和皖北。从山东临 由墓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门为石结构,墓室主体 沂、安徽萧县等地竖穴土坑墓多设二层台来看,这类 为砖结构,画像石六块在门楣、门扉、墓门南侧立柱、 竖穴土坑墓应为商周同类墓葬之遗风,另外江苏盱 前后室间隔梁以及立柱。 眙东阳汉墓填青灰色膏泥,具有明显的战国至秦代 Ⅱ式:多室墓。这是砖石结构墓的主要形式,结 葬俗。土坑墓西汉早、中、晚期均有分布,其中长方 构复杂多变,唐河湖阳镇汉墓0由三个呈长方形的 形和正方形竖穴土坑墓出现最早,山东沂水龙泉站 墓室并列而成,墓道也有三个。徐州利国画像石 汉墓系正方形竖穴土坑墓,木椁内除棺室外还有边 墓0在中室两侧壁侧室,值得注意的是该墓主体部 厢,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其组合为鼎、盒、壶,表现 分以石构筑,而墓底用砖铺地。江苏睢宁九女墩汉 出西汉初年墓葬的特征。安徽萧县长方形竖穴土坑 墓0有前、中、后三室,前室两侧辟耳室。其它如河 墓一期器物组合以陶鼎、盒、壶、罐为主,与徐州九里 南襄城、密县;安徽毫县0等汉画像石墓则结构复 山、子房山西汉初年墓相同,故其时代应为西汉早 杂。如密县后土郭汉墓0由墓道、墓门、甬道、中室、 期,该墓设有生土二层台,表明淮河流域汉代长方形 后室以及东西南北四耳室构成。襄城茨沟汉墓 由 土坑墓中Ⅱ式(有二层台)者出现于西汉初年。安徽 墓道、甬道和七个砖室构成。 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夫妇墓系一椁一棺墓,两墓 (三)石椁墓。是画像石墓中较特殊的一类。与 均有积木炭现象,带有战国和秦墓特征,M2陶器组 石结构墓不同的是石椁墓先挖长方形竖穴式墓圹, 合为鼎、盒、壶。夏侯灶史籍有载,死于文帝前元15 墓圹内置石椁,椁内置棺,见于山东邹城卧虎山M1、 年(165BC),可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I式中的一椁一 M2,河南夏邑0吴庄五座西汉墓等。此类墓规模较 棺墓晚于Ⅱ式。土坑墓东汉时期仍在流行,如安徽 小。 淮南、江苏邳县、河南桐柏县等地均有分布。 石棺墓。见于江苏徐州小山子、0奎山0等地, 崖洞墓是淮河流域汉代墓葬主要形制之一。分 为西汉初、中期墓。石棺以石板砌成或用条石覆盖 布以徐州最多。流行时问为西汉,东汉时已不见,但 而成,小山子石棺墓还用石灰勾缝。主室为长方形 对东汉时期大中型砖室墓结构有较大的影响。竖井 5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式崖洞墓时代从西汉早期至西汉晚期,属中型墓,均 葬品,与苏北、鲁西南等地西汉晚期墓接近,表现出 集中分布于苏北的徐州一带。竖井式崖洞基可能是 石椁画像石墓流行初期的特征。江苏连云港锦屏山 由长方形土坑墓演变而来,如子房山M1一M3时代 汉画像石墓属石结构单室墓,其画像采用阴线刻,线 为西汉前期吕后至文、景帝时期,M3竖井较浅,墓室 条率直,图像简略,显然为初始阶段的作品,年代为 两则有二层台,与战国以来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形 西汉晚期。石结构双室画像石墓在西汉晚期也已出 制接近。M1竖井加深,M2竖井更深,两墓均带壁 现,如江苏泅洪重岗,河南唐河石灰窑村,前者保留 龛,表明两墓已过渡至竖井式崖墓形式。0横穴式崖 西汉中期石室的特点,画像为平面浅浮雕,形象古 洞墓出现要稍晚些,多为大型王侯墓,这类崖洞墓规 朴,画面较粗糙,带有早期画像石刻的特征,其时代 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且等级很高,徐州北 为西汉晚期。石结构双室画像石墓中平面呈凸字形 洞山崖洞墓墓主是身着金缕玉衣的楚王,该墓随葬 的一种以及石结构多室画像石墓出现的时间较晚, 八铢半两钱,未见五铢钱,表明其年代应在武帝甚至 约为东汉早期。多室画像石墓在东汉很盛行。画像 吕后之前。事实上徐州地区这类崖洞墓多为楚王 石墓中另一重要类型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多为多 陵。而山东曲阜九龙山汉墓随葬银缕玉衣,为鲁王 室墓,在东汉时期最为流行,但其上限约为西汉末期 陵。竖穴式崖洞墓流行下限在西汉末。 至新莽时期,如河南唐河县汉冯君儒人画像石墓有 淮河流域汉代画像石墓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 “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柒日癸巳”纪年(公元18 于东汉,其下限在东汉晚期。石椁画像石墓、石结构 年)。 单室画像石墓、石结构双室画像石墓出现较早,约当 淮河流域汉代画像砖墓虽发现不多,但其流行 西汉晚期。河南夏邑石椁墓建造方法是先掘一长方 时间从西汉初期至东汉晚期,跨度很大。砖室墓出 形土坑,土坑内用事先加工好的石板扣合成椁室,其 现于东汉早期,其它几种类型的墓葬流行时间如前 结构与西汉本椁墓近似;同时墓一端设置头厢放随 所述。 注: ①③⑥⑨银雀山考古发掘队:《山东临沂市银雀山的七座西汉墓》,《考古>,1999年第5期。 ②⑩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文物》,1989年1期。 ④⑦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年6期。 ⑤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 ⑧⑩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l1期。 ⑩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遗址的汉墓》,《考古》,1965年l1期。 ⑩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萧县张村汉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万岗汉基的发掘》,《考古》,1964年8期。 ⑩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沂水县龙泉站西汉墓》,《考古》,1999年5期。 ⑩江苏省文管会等:《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8期。 ⑩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⑩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查丸墓》,《文物》,1997年2期。 ④江山秀:《江苏省铜山县江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年。 ⑨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2期。 ④南京博物院:《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文物》,1973年4期。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 ④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唐河湖阳罐山石洞墓》,《中原文物》,1985年3期。 南京博物院:《铜山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④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l1期。 ⑤徐州博物馆等:《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2期。 ⑦韦正等:《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8期;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 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9期。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永城芒山西汉粱国王陵的调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④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考古》,1999年6期。 ①李若甫:《连云港市锦屏山汉画像石墓>,《考古>,1983年10期。 ⑤南京博物院等:《江苏泗洪重岗汉画像石墓),《考古>,1986年7期。 ④南阳地区文物队等:《河南唐河县石灰窑村画像石墓》,《文物),1982年5期。 ⑦④王德庆:《江苏铜山东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4期。 ④邱永生:《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一、二号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1期。 ⑦李俊山:《永城太丘一号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0年1期。 ⑦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8期。 ④徐州博物馆等:《江苏新沂瓦窑汉画像石墓>,《考古》,1985年7期。 ④南京博物院:《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1年2期。 ④王步毅:《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93年4期。 ⑥徐州市博物馆:《江苏铜山县班井村东汉墓>,《考古>,1997年5期。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等:《唐河县湖阳镇汉画像石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3期。 ⑩⑦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10期。 ⑥李鉴昭:《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2期。 ④安徽塔毫县博物馆:《毫县曹操宗族墓葬》,《文物》,1978年8期。 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后土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2期。 ⑥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襄城茨沟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64年1期。 0商丘地区文化局:《河南夏邑吴庄石椁墓>,《中原文物>,1990年1期。 ⑦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考古>,1974年2期。 ⑦⑦临沂市博物馆:《临沂的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文物>,1988年10期。 ⑦商丘地区文化局:《河南永城前窑汉代石室墓>,《中原文物>,1990年1期。 ⑦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柴胡店汉墓>,《考古>,1963年8期。 ⑦寿县博物馆等:《安徽寿县东津柏家台两座汉墓的清理>,《江汉考古》,1992年4期。 ⑤罗二虎:《试论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崖墓>,《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 参考文献: [1]安金槐.中国考古[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文物出版社,1999. [3]郑同修等.山东汉代墓葬形制初论[J].华夏考古,1996(4). [4] 王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J].中原文物,1990(1) 责任编辑:薛 荠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