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着。 ——题记
开始读《活着》这本书纯粹是我闲来时拿来消遣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感觉它的光彩耀人之处,于是,也便渐趋抱着敬畏的心态去品读它。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阐释下这本书,毋庸置疑,“悲”是最恰当的。
福贵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由于就算知道肆意嫖赌肆意以致最终将家产败完了。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去世,儿子有庆因抽血而死,高血压女儿凤霞因难产低血糖而死,偏头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他亲眼目睹六个至亲相继离去,亲手将他们葬进土里,最后只与“老福贵”相依而活。
起初,我因为他的肆意挥霍而觉得他可恶恶毒可憎,可到后来却衹觉得他可怜可悲。如此悲怆的故事,作者却用平淡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叙述,令人揪心压抑。
给我留下福贵用最深的片段莫过于印象亲人的名字吆喝着那头老牛,在田埂上才慢慢走着,我想他留下的大约是一串镌刻着“我还活着”的脚印吧。
即使校园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仍旧愿意勇敢地生活,并且渴求将对家人的忧愁有所寄托。我想我是很难做到像他一样的。纵然命运多
舛却不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如此痛苦却依旧坚持尽可能乐观去面对,而不是选择愁眉不展。
掩卷沉思,我时常在问自己,如果换做我,我能坚持着活下去吗?我能眼睁睁地看著看着锒铛入狱,家破人亡吗?我能吗?
人为什么要活?生不如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结构性问题。
不禁想起著名的日本作家太宰治。
他的私生活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人间失格》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悲观,现代性而现实中他却更为偏执地找寻自我解决的方法。他是一个极端崇尚追求完美的局外人。骨子里也渴求着真善美,也渴望着柔和温暖的光,但又觉得那太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宁愿离开这个在他眼里污浊全世界的世界,告别这个阴郁的自己。他像是一块透明又脆弱的地板,正因为看的太清晰,所以敏感易碎。
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流行过一阵“丧文化”。“人间不值得”被许多人看成真理。每当网上传来那些花季热血青年的的触目惊心自杀负面新闻,网上就会陷入纷争。有人为鲜活的生命逝去而心灵惋惜,疑惑着“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没有勇气好好活下去呢?”同时也有人诉说着“生活太过痛苦,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诸类的字眼。于是也感叹着鲁迅先生这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真的没有什么喜怒哀乐。
不得不承认,人偶尔活着有时候远非会事事顺遂,必死无疑迎来也并未必一定会迎来希望。但是,你得知道,活着就意味着可能会有
所改变。我们固然没有魔力决定断然生死的走向,但我们应该严守自我,好好活下去。要相信随时可能出现出现的转机。这样,你而后在低头穿过黑暗与荆棘之时,再度抬头就有可能与温柔的黎明撞个满怀。要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参透关于生命的奥秘,只能说说略有感悟。“活着”它仅仅代表一种状态,表明我们还共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但究竟应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想我会有自己的答案。
“有的人死了但他的确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倘若我们只是像一具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活着,与亡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麻木不仁,不择手段只为了求生又怎么能私欲叫做活着? 所以书中“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具有深意的。 究竟该怎样去活?
许多文人对这个问题文士都有着深刻的解读。或是奋斗或是努力,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乐观地,简单地活着。
所谓乐观,在我看来,不是没有悲伤,而是无论我们身处弱化怎样的困境都不会为此丧失信心,永远不会颓废绝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曾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有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倘若我们人人几乎都是乐观主义者,怀揣着这样一颗应积极的心,那么有什么困境是这样温柔又强大的情愫化解不了的?
所谓的简单也并不是单调单纯到不谙世事,而是历经无数磨难却仍旧保持着心底那份最柔软最原始的东西。是不会被大千世间的繁华而迷了眼,不会为追逐名利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一份纯真;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简简单单地生活享受自己的那份悠然自得。就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说的那样。
所以说,“活着”单纯这两个字既简单却又具有深远的含义。它拥有一支震撼人心的力量。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即将邂逅的温暖,有光。
人间很值得,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