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科学知识点

来源:易榕旅网
 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胚珠外有子房包被。

主要特征:有真正的花和果实, 种子藏在果实里,有根、 茎、叶、花、果实、 有种子 种子六大器官所构成。

全世界约有25万种。

单子叶植物——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胚珠外无子房包被。只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所构成。无花、果实,所以种子裸露。

全世界约有700多种。 植物

无茎、叶分化——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无花、果实、种子。包括单细

胞藻类(衣藻等)和多细胞藻类(海带、紫菜、水绵等),

结构简单,个体小,生活对水的依赖性比其它植物更

大,常用细胞分裂的方式繁殖。

藻类植物结构最为简单,多为水生,通常认为它是

低等植物。

无种子——不能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不开花,也叫隐花植物。 有根植物——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茎是地下横走的根状茎

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无花、果实、种子。

叶是大型的羽状复叶,一般通

有茎、叶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结构渐趋复杂,对

水的依赖性渐减,为陆生,属于高等植物,但它们的生殖过程仍然摆脱不了水的限制,与种子植物相比又显得简单和低等。

无根植物——苔藓植物:比蕨类植物矮小,柔软多汁,要求生活环境更

阴湿,有茎、叶分化,无根、花、果实、种子。

只有假根,也是通过孢子来繁殖。

   

被子植物是世界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果皮与种皮的区别: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而种皮则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果皮包被着种子,而种皮却是种子的一部份。

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花蕊是真正繁殖后代的结构,是花的重要部份。 组成花被的结构是花冠和花萼。

植物界分类一般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等级。其中“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

“种”是分类的最低等级,也是最基本的单位。

同一“种”的不同生物个体,其基本特征相同。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

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多;

[宇宙]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用空间和时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各种观测手段,认识到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并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中的天体多种多样。空间无边无际,常用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即光年(94605亿千米)来测量宇宙。目前人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大约为360亿光年。 [银河系]——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称银河系。 [太阳系]——由太阳及以太阳为中心、并受其引力控制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称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以它巨大的引力吸引着九大行星(依距日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约2000颗)、卫星(约60颗)、彗星(约1600颗)、及流星体等围绕它运动。太阳系的范围,估计最远可达45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这个轴通过地心,联结南、北两极,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为66034,(66.50)。 [北极]——地球自转轴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在北半球的是北极。北极总对着北 极星方向。北极点在北冰洋。 [南极]——地球自转轴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在南半球的是南极。南极点在南极洲大陆。 [赤道]——环绕地球表面与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叫赤道。地球赤道面通过地心,垂直于地轴,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是划分纬度的基准,赤道的纬度为00 [纬线]——也叫“纬线圈”。地球表面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圈的圆心位于地轴上;纬线与经线相垂直;赤道纬线圈最长,两极的纬线圈则缩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变化为00~900,赤道以北称北纬(N),北极为900 N。 赤道以南称南纬(S),南极为900 S。 在地图上若由南向北,纬度度数由小到大时,则为北纬。 若由南向北,纬度度数由大到小时,则为南纬。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称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00经线开始,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E) 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W) 在地图上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时,则为东经度。 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时,则为西经度。 东经的1800和西经的1800重合在一条线上,那就是1800经线。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经纬网。 [东半球]——从西经200向东经过00经线到东经1600的半球为东半球。 在东半球上分布着欧、亚、非三洲和澳大利亚。 东半球上也有西经度,西经200往东至00经线的范围属于东半球。 [西半球]——从西经200向西经过1800经线到东经1600的半球为西半球。 在西半球上分布着南、北美洲。 西半球上也有东经度,东经1600至1800的范围属于西半球。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为北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北美洲和欧洲。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为南半球。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洲。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0,时间为24小时。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地球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也就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即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66034,(66.50)的夹角,地轴倾斜方向几乎保持不变,即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回归线]——即北纬23026,纬线,这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一天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南回归线]——即南纬23026,纬线,这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南的界线。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南移至此,然后又向北移动。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即北纬66034纬线圈。这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 ,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即南纬66034,纬线圈。这是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 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极昼]——一天24小时都能见到太阳的现象,为极昼。每年春分日后,北极便出现极昼。随后从北极点向南,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夏至日,整个北极圈内都出现极昼。随后极昼范围向北逐渐缩小,到秋分日,北极才结束长达半年的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极夜]——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为极夜。每年秋分日后,北极便出现极夜。随后从北极点向南,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到冬至日,整个北极圈内都出现极夜。随后极夜范围向北逐渐缩小,到春分日,北极才结束长达半年的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能受到太阳直射,是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带。热带终年高温,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较小。热带占地球总面积的40%。 [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寒带]——位于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只有4605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气温较低,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寒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海拔]——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表面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湖泊)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 在等深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深线距海平面的距离。 [太阳]——是一颗自己发光放热的巨大的气体星球。太阳没有坚固的表面,它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外部为太阳大气,它由三层组成,三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从里往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太阳的光球层。现在太阳还只有50亿年,正处于壮年时期。 [太阳活动]——太阳表面常有的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为太阳黑子。太阳黑 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耀斑位于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日珥]——从太阳表面向外喷射出的猛烈火焰叫做日珥。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目前已知的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极光现象等。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晒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太阳的核聚变。 金星和火星都是行星,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与地球共同组成地月系,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只有约38万千米。 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是太阳的一颗行星, 月球环绕地球运动,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声音无法传播,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表面昼夜温差很大,达3000C。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主要是陨星(流星)的撞击;其次是火山的活动。 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达1500C以上,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没有大气。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半径只有地球的1/4 月球体积只有地球的1/49 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月球直径只有太阳的1/400 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 观 察 天 空  人们从地球上用肉眼能看到月面上的暗斑称为“月海”,它是月球上的平原或盆地,明亮部分是山脉、高原。  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小的多,所以地球上的物体到月球上会变得很轻。 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颗恒星。       江、海的涌潮现象与月球的引力有关。 地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星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北极星位于小熊座。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没有东升西落现象。 小熊座尾巴朝上有北极星,大熊座尾巴朝下,有北斗七星。 了,故称为“悬在空中的指南针”。  北斗七星的斗柄朝向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季节的依据, 斗柄朝向 东、南、西、北, 分别表示 春、夏、秋、冬。  牛郎星位于天鹰座,织女星位于天班琴座。 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第一颗亮星,它正处在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找到它就知道东南西北 冬季的天空中亮星最多。冬夜的星空中最具代表性的星座是猎户座。  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人们所看到的星星大多数属于恒星。   肉眼看来,星空中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大犬座)。 星空中,在我们看来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北极星。  星等——是用来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   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上的星斗与太阳一样也存在着东升西落的现象。 的星座。 活动星图第一面的“窗口”是指——观测点的地平圈。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所观测到的星空是不一样的,利用活动星图可以模拟观测天上活动星图第二面的“窗口”所显示的星图是指——在观测点某一时刻所能观测到的星空。 在使用活动星图时,需要将第一面的观测时间和第二面的观测日期对齐。  星座中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有星座的图形结构,可见恒星不恒。  一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行星是——林则徐星 月 相  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  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一样。   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视觉形状。 当地球、月球、太阳三者这样排列时: 月球—地球—太阳 为满月 农历的十五、十六 称“望” 可能发生月食 地球—月球—太阳 为新月 农历的初一 称“朔” 可能发生日食 月球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 地球 太阳 时为上弦月(农历的初七、初八) 地球 太阳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下半夜,东边天空。 月球 时为下弦月(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 农历每年有354.30天,与公历365天相差11天,所以农历每19年有7年是闰年,闰年有13个月。 日 食 和 月 食 日食和月食的开始部位不同: 星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日食——从太阳西部边缘开始到东部边缘结束 (也就是从右上方开始黑到整个太阳黑,再从右上方开始亮,到整个太阳亮。) 月食——从月球东部边缘开始到西部边缘结束 (也就是从左下方开始黑到整个月球黑,再从左下方开始亮,到整个月球亮。) 日食 日、地、月 位置 日-月-地 可见 范围 部分 地区 时间 农历 初一 持续 时间 几分钟 先缺 方位 右边 三种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月食 日-地-月 半个地球以上 十五 十六 一个小时以上 左边 二种 月全食 月偏食 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0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月食并不是每一个月都会发生的。  当地球上发生月食时,在月球上的人将看到日全食。 探 索 宇 宙 地球 月球 地月系 八大行星 众多恒星 彗 星 太阳系+ 银河系 小行星 星际物质 +类似银河系的天体 星系——宇宙 宇宙中天体层次由低到高排列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宇宙 在宇宙中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人们称为星系。 在银河系中象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距离约3万光年。 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  太阳系中间厚,边缘薄。 在太阳系中,中心天体是太阳。 暗古 铜色 类型 颜色 样子 黑色   在地月系中,中心天体是地球。 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九大行星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冥王星;最亮的是金星; 最暗的是土星; 质量最大的是土星;卫星最多的是土星;环最美丽的是土星;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土星和木星都有光环; 与地球相似的是金星、火星;地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金星、火星;金星又叫启明星。 土星的光环由石块、冰块组成;   行星公转轨道呈椭圆环形。 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彗星。 在天空中会看到一些拖着尾巴的星星,它们叫彗星。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 彗尾越长温度越高,彗尾越短温度越低。 彗尾的方向始终背向太阳。    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水星上没有空气,布满了环形山。 哈雷彗星环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76年,公转的轨道形状是椭圆形。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且有光环。 木星和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它们体积大,卫星多,并 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冥王星表面有没有气体还不清楚。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年——我国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昂首跨入航天时代。 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为其它国家发射卫星。 1999年——成功发射“神舟” 1号无人飞船。 2002年——成功发射“神舟” 3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气态 汽 液 凝 升 化 化 华 华 吸 放 放 吸 热 热 热 热 凝固(放热) 液态 固态 熔化(吸热) 物质 金刚石 钨 纯铁 锡 铝 各种钢 熔点 3550 ℃ 3410 ℃ 1535 ℃ 232 ℃ 660 ℃ 1300~1400 物质 冰 固态煤油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0℃ -30 ℃ -117 ℃ -39 ℃ ℃ ℃ 物质 熔点 ℃ ℃ ℃ ℃ ℃ ℃ 各种铸铁 铜 金 1200℃左右 1083 ℃ 1064 ℃ ℃ ℃ ℃ ℃ ℃ ℃ 品 名 血浆 唾液 胃液 乳汁 胆汁 胰液 尿 粪便 汗液 胃舒平药 PH值 7.35~7.45 6.6~7.1 0.9~1.5 6.6~7.6 7.1~7.3 7.5~8.0 4.7~8.4 4.6~8.4 5.5~6.6 9 品 名 水 食盐溶液 牙膏 肥皂水 洗洁精 洗发液 石灰水 汽水 酱油 PH值 7 7 9 10 12 10 9.8 5 4.8 品 名 醋 泡菜 牛奶 鸡蛋清 玉米粥 柠檬 葡萄 番茄 柑橘 苹果 香蕉 西红柿 PH值 2.4~3.4 3.2~3.6 6.3~6.6 7.6~8.0 6.8~8.0 2.2~2.4 3.5~4.5 4.0~4.4 3.0~4.0 2.9~3.3 5左右 4左右 耳的结构及各组成部份的功能: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鼓膜——接收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 耳 中耳 咽鼓管——与口腔相通 听小骨——把振动放大,传入耳蜗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内耳 前庭 与保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振动,产生神经冲动 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耳廓收集的声波碰到鼓膜使其产生振动,再通过听小骨放大后传到内耳,使耳蜗中的液体振动,从而引起听觉感受器的兴奋,兴奋沿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产生了听觉。 双耳效应——可辨别声源的方位 我们听到的声音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到我们的听觉中枢: 1. 气导——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 2. 骨导——声波引起颅骨振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 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决定声音强弱的因素,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与人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 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 音色——决定声音与众不同的因素,由发声体振动的复杂性决定。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随之增大; 光的反射类型: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相同点——两者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不同点: 镜面反射——界面平整光滑,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 漫 反 射——界面粗糙或曲面,平行光射入,射出光不平行。 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射出,因此这种反射是属于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传播的路线。 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无法在屏幕上呈现出来,所以是虚像。 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 入射角、反射角都是指各自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不要把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 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 这时入射角为O0,反射角也为O0,反身光线沿原路返回。 ★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从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 而不是光从我们的眼睛射到物体上。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即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 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通过介面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这时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零度。 ★ 光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角度大小的关系是: 无论是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到空气,或是相反,都是空气中的角度大。 ★ 折射时光路可逆:发生折射现象时,若光线沿原来折射光线的路线射到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就沿原来入射光线的路线发生传播。 光的散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白光是由多种无法再分解的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因而白光是一种复色光。复色光并非只有白光,有些光其实也有可能再分解。 红外线、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物体的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的透过情况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物体可分为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两大类。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单色光; 黑色物体吸收各种单色光,不反射任何一种光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即利用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物体的颜色决定于它表面所反射的光或经过它透射的光的颜色。 通常所谓颜色,指在白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 在白光照射下,一个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频率的光,因此人眼看到颜色是红色。如用蓝光照射红色物体,由于蓝光被吸收,所以看到的物体呈黑色。 不透明的红色物体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而透明的红色物体透过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即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①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所以,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 即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运动状态(运动还是静止)无关, 与物体受力情况等因素无关。 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受惯性作用”、或“产生惯性”等。 惯性是有大小的——惯性的大小只决定于物体本身的质量,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不能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 惯性任何时候都存在。 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也可概括成:“同体、共线、等大、反向”八个字。 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综上可知:当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可保持平衡状态(即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并非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不受外力作用。可见它们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是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精子和卵子的比较 结构 大小 形状 其他 精 子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长约0.05mm 蝌蚪形 精子有长尾,能游动。 卵 子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直径约0.1mm,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球形 睾丸(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除产生精子,还能分泌雄性激素。 男性 输精管 精囊 前列腺 卵巢(主要生殖器官)——生产卵细胞,除产生卵细胞,还能分泌雌性激素。 女性有二个卵巢,位于腰下方,身体的两侧各一个,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女性 输卵管——是卵细胞的通道,输卵管一头连接着子宫,一头连着卵巢。 子宫——像倒置的梨,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胚胎发育场所)。 阴道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  人类一个受精卵细胞是由两个性细胞——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相互结合而产生的。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中相遇,形成受精卵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壁,形成胚胎。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称妊娠。  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 一个有生殖能力的女子每28~30天才有一个卵产生 受精时,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很多个,但一般情况下,能钻入卵细胞的只有一个。  胚胎附着在子宫壁后,继续分裂。在受精后的第2周,出现了一层将胚胎包裹起来的羊膜,并遂步发育成一个充满羊水的羊膜囊,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减少震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到第一3周胎盘出现,它连接着母体和胚胎。  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胎儿从母体内获得营养和氧气的途径是——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 也就是说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和脐带。  脐带连着胚胎和胎盘,脐带里含有脐动脉和静动脉, 精子产生后贮存在附睾(也有书上说在睾丸、输精管) 脐动脉中的血液由胚胎流向胎盘,排出胎儿的废物、二氧化碳。 静动脉中的血液由胎盘流向胚胎,供给胚胎营养物质和氧气。  受精卵在子宫里经过9个月的生长发育,婴儿就要出生了。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  整个分娩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植物的一生 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种子种类 有胚乳种子 无胚乳种子 种子的结构 种皮、胚乳、胚 种皮、胚 种子中营养物质贮存在 胚乳中 子叶中 植物举例 玉米、水稻 菜豆、花生 胎儿在子宫内是通过胎盘获得氧气,分娩后几秒钟,婴儿就会哭或咳嗽,这个行为能除去其中:胚都是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份。 有胚乳种子的胚乳和无胚乳种子的子叶都贮存了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 无胚乳种子——在胚的发育过程中,子叶吸收了胚乳积累的营养物质,胚乳就消失,形成无胚乳种子。 有胚乳种子——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胚乳中的营养物质不被子叶吸收,胚乳保留,那么就形成 有胚乳种子。   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有胚乳种子, 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种子, 慈菇是单子叶植物,却是无胚乳种子,   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发育成幼苗的过程。 这三个条件是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 种子萌发的主体是胚。 质供应后,开始分裂和生长; 二、是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种子萌发有三个外部条件:充足的水份、氧气、合适的温度。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如蓖麻、柿是双子叶植物,却是有胚乳种子, 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是吸足水份,使种皮变软或胀破,胚根、胚轴、胚芽的细胞得到营养物三、是胚轴伸长,使胚芽伸出地面; 四、是胚芽发育成茎,茎上长叶。   胚是植物幼体的雏形,是种子最重要的结构。 种子萌发时,胚细胞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充分的营养。有胚乳种子的胚乳中和无胚乳种子的子叶中贮存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正是种子萌发时的营养来源。  种子萌发应同时具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主要是水分、温度、空气。  有些刚成熟的植物种子,即使在合适的条件下,也不会萌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或过了冬后才会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休眠是植物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可使种子在干旱、寒冷等不良季节时不会萌发,在有利的生长季节到来时,种子能及时萌发。  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根据其着生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顶芽和侧芽。 顶芽——着生于茎顶。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主干长长。 侧芽——着生于茎侧面,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发育,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  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 植物的种族就在这种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不断地得以延续。 不同的植物其生命周期的长短不同。     雌蕊位于花的中心,子房是雌蕊的主要部分,中央腔内有胚珠。 的主要部分。 花冠由多片花瓣组成,花萼由多片萼片组成,它们依次着生在雄蕊外围,对雌蕊和雄蕊有保护作用,所以二者合称花被。 花之所以能够繁殖后代,是因为雌蕊能产生卵细胞,雄蕊能产生精子。所以花蕊——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各种各样的果实 肉果——果实成熟后,果皮肥厚多肉的,称为肉果;如桃、李、杏、樱桃。 果实 干果——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的,称为干果; 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胚珠受精后发育形成。 成熟的种皮上,通常有种脐和种孔, 种脐——种子成熟后,种皮与果皮分离,从种柄上脱落,在种皮上遗留痕迹。种脐呈线形、椭圆形等形状,颜色不同。如红小豆是白色斑痕,蚕豆是黑色斑痕。 种孔——位于种皮上种脐旁边,靠近胚根一端的小孔为种孔。  胚——是种子的最主要部分,萌发后能长成新个体。一般由受精卵发育形成。 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它包括生长点和叶原基。种子萌发时,发育成茎和叶。因此胚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原始体。 胚轴——介于胚芽与胚根之间,同时又与子叶相连。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芽分别伸长,突 破种皮,长成新植物的主根和茎、叶的同时,胚轴也一起生长。根据不同情况成为幼根或幼茎的一部分。 胚 一般由子叶着生点到第一片真叶的一段称为上胚轴, 子叶着生点到胚根的一段称为下胚轴, 通常称为胚轴。 我们吃的绿豆芽就是下胚轴发育的。 胚根——位于胚芽相对方向的胚轴另一端,包括生长点和根冠。 雄蕊生在雌蕊的周围,一般多枚,由上部囊状的花药和下部丝状的花丝组成,花药是雄蕊内部条件——种子具有健全的发芽力,并已度过休眠期或已解除休眠。 种皮——是包在种子外面的结构,有保护种子内部的作用。它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而成的。 种子萌发时,胚根伸长发育成植物的主根。 子叶——与胚轴相连。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有两片肥厚的子叶,贮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

种子萌发时,供胚发育。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有一片子叶,一般不肥厚,呈盾形,能在种子萌发时吸收胚乳里面的营养物质, 输送给胚,供胚发育。  被子植物种子,依其发育过程中胚乳是否被吸收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被子植物种子包被在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内。 裸子植物种子则裸露无包被。 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由花芽发育而来。 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构成。 花柄——也称花梗,是花与茎相连接的中间部分,有输导作用和支持作出。 花托——花柄顶端着生花被和花蕊的结构。花托的形态因植物的种类而不同, 如桃花的杯状、白菜花的平顶状、玉兰、草梅花的圆锥状。 草梅的花托肉质化,是食用部分,莲花的花托称“莲蓬”。 花萼——由萼片组成,位于花的最外轮。在花芽期有保护作用。颜色有绿色、 花被 紫色、或其它色。 花冠——由许多花瓣组成,位于花萼的内方或上方在花芽期保护花的内部,花开后 花 靠美丽的颜色吸引昆虫传粉。花瓣的数目、颜色、形态因植物种类而异, 花瓣有全部分离、全部结合、或基部结合。 花冠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十字花冠、蝶形花冠、管状花冠、舌状花冠、唇形花冠、漏斗花冠等等。 雄蕊——产生花粉的结构,一般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花丝多细长,顶端着生花药,起支持作用并向花药运输养料。 花蕊 花药膨大成囊状,常由药隔分成两个药室,每一个药室又有一或二个花粉囊,囊内产生花粉。 雌蕊——位于花中央,一般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内有胚珠。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一个花内有一个雌蕊,如桃花、小麦花。 一个花内有多个雌蕊,如草梅花。 柱头——位于雌蕊的顶端,是接受花粉的地方。一般呈球状、盘状、羽毛状等。 常具有突起或黏液,适于花粉的固着和萌发。 花柱——是雌蕊中柱头和子房的连接部分,也是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花柱内有维管束分布,一端与花托相连,另一端止于柱头,能为花粉管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外为子房壁,内有一室至多室,每室内含有一至多个胚珠。 子房着生在花托上,子房底部与花托相连。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而与种子共同形成果实。 胚珠——是种子植物受精后发育成种子的结构。 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的,受精后形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被在雌蕊的子房内,一般呈球状,以珠柄着生在子房内壁的胎座上, 其主要部分为珠心。珠心外围是珠被,珠被顶端的小孔叫珠孔,是受精时花粉管通向珠心的孔道。 珠心内含有胚囊,胚囊内有一个卵细胞和二个极核等结构。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形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有果皮包被。 两性花——一朵花内既有雌蕊又有雄蕊,二者都能充分发育的花,叫两性花。如桃花、小麦花。 单性花——一朵花内只有雌蕊或者只有雄蕊的花,叫单性花。如黄瓜花。 雄 花——一朵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雄花。如黄瓜、南瓜雄花。 雌 花——一朵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如黄瓜、南瓜雌花。 雌雄同株——同一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叫雌雄同株。如黄瓜、南瓜、玉米等植株。 雌雄异株——一株植株上只着生单性花的一种,着生雌花的叫雌株。着生雄花的叫雄株。雌雄花分别着生在二株植物体上,称雌雄异株。如杨树、柳树、菠菜、等。 蜜腺——很多虫媒花,都的蜜腺,分泌蜜汁,以招引昆虫。 传粉——成熟的花粉由雄蕊花药中散出,被传送到被子植物柱头上或裸子植物胚珠上的过程。 传 自花传粉——指成熟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的植物一定是两性花 的植物。一般开花之前就完成了传粉、受精作用。如小麦、豌豆等。 粉 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是在同株或异株二朵花之间进行的。自然界多为异株间的传粉。异花传粉是植物界较普遍的传粉方式。 外力可以是风、虫、鸟等媒介物。 风媒花——指借风力传粉的花。特点是花小,花被颜色不鲜艳或没有花被;没有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而轻;柱头多分枝和有黏液等。 异花传粉 具有风媒花的植物叫风媒植物。 虫媒花——指以昆虫为媒介完成传粉的花。特点是花大,花被颜色鲜艳;有香味和蜜腺;花粉较大;外壁有突起或黏液,易附着在昆虫体上;有集中成簇的花序等。具有虫媒花的植物叫虫媒植物。 地 球 公 由于地球的公转,所以才会导致旗杆的杆影长度在一年四季中发生变化。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现象。 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地轴成66.50的夹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0)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0)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规线之间往返移动。 五 带 划 分——划分界线(南北回规线(南北纬23.50)~南北极圈(南北纬66.50) 名 称 热 带 范 围 南北回规线之间 23.50N~23.50S 北温带 温 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寒 带 南寒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23.50N~66.50N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23.50S~66.50S 北极圈以北 66.50N~900N 南极圈以南 66.50S~900S 现 象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最少 介于两者之间 获得光热 最多 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对于北半球的各地来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是夏至日,白天最短的是冬至日; 对于南半球的各地来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是冬至日,白天最短的是夏至日; 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 昼夜长短的变化越靠近极地,变化越大,越靠近赤道,变化越小,赤道上不变。 对于南北极点而言,一年中有半年为白昼,半年为黑夜。 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 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阴阳历——结合阳历和阴历的特点;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 日历 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一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 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节气属于阳历。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夜半——23点~1点 丑时——鸡鸣——1点~3点 寅时——平旦——3点~5点 卯时——日出——5点~7点 辰时——食时——7点~9点 巳时——隅中——9点~11点 午时——日中——11点~13点 未时——日映——13点~15点 申时——哺时——15点~17点 酉时——日入——17点~19点 戌时——黄昏——19点~21点 亥时——入定——21点~23点 节 气 表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立冬——2月3~5日 春分——3月20~22日 立夏——5月5~7日 夏至——6月21~22日 立秋——8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立冬——11月7~8日 冬至——12月21~23日 雨水——2月18~20日 清明——4月4~6日 小满——5月20~22日 小暑——7月6~8日 处暑——8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小雪——11月22~23日 小寒——1月5~7日 惊蛰——3月5~7日 谷雨——4月19~21日 芒种——6月5~7日 大暑——7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霜降——10月23~24日 大雪——12月6~8日 大寒——1月20~21日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0,时间为24小时。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地球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也就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即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66034,(66.50)的夹角,地轴倾斜方向几乎保持不变,即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回归线]——即北纬23026纬线,这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一天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南回归线]——即南纬23026,纬线,这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南的界线。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南移至此,然后又向北移动。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即北纬66034,纬线圈。这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 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即南纬66034,纬线圈。这是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 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极昼]——一天24小时都能见到太阳的现象,为极昼。每年春分日后,北极便出现极昼。随后从北极点向南,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夏至日,整个北极圈内都出现极昼。随后极昼范围向北逐渐缩小,到秋分日,北极才结束长达半年的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极夜]——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为极夜。每年秋分日后,北极便出现极夜。随后从北极点向南,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到冬至日,整个北极圈内都出现极夜。随后极夜范围向北逐渐缩小,到春分日,北极才结束长达半年的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能受到太阳直射,是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带。热带终年高温,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较小。热带占地球总面积的40%。 [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寒带]——位于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只有4605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气温较低,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寒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海拔]——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证据。 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海沟、海岭、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之间的分界线。 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 板块是针对岩石圈而言,它漂流在软流层之上。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 在它之前曾有两个理论: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常见物质的密度 物 质 铂 金 铅 银 铜 钢、铁 铝 大理石 花岗岩 玻璃 柴油 煤油 汽油 酒精 密 度(千克/米3) 21.5X103 19.3X103 11.3X103 10.5X103 8.9X103 7.8X103 2.7X103 2.7X103 (2.6~2.8)X103 2.5X103 0.85X103 0.80X103 0.71X103 0.80X103 物 质 砖 冰 石蜡 干松木 水银 浓硫酸 海水 纯水 空气 氢气 氧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氯气 密 度 (1.4~2.2)X103 0.9X103 0.9X103 0.4X103 13.6X103 1.84X103 1.03X103 1.0X103 1.29 0.09 1.43 1.25 1.98 3.21 液体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液体内部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体积、液体的重量、容器的形状等均无直接关系。 液体内某处深度,是指液体内某处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而不是指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宇航服内需要充入一定量的气体,其目的是保持体内外压强相等。 为什么人们难见到活的带鱼? 因为带鱼生活在深水环境中,压强大,捕捞出水面时环境压强减小,带鱼体内压强大于外部压强而死亡。 阿基米德原理中: 浮力的单位——牛(N) 密度的单位——Kg/m3 体积的单位——m “g”是常量单位用——牛/千克(N/Kg) 3上浮、漂浮、悬浮的区别: 上浮——是当F浮>G物 时,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 漂浮——是物体部份露出液面静止在液面上, 此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F浮=G物 ,V排ρ物时,F浮>G物,物体上浮,浮到水面静止时,F浮=G物 V排ρ物,悬浮条件是ρ液=ρ  物 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的大小变化情况: 未出水面时——浮力不变 出水面时——浮力变小 静止漂浮时——浮力=重力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 溶解性——只是一般性说明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粗略概念表示。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溶解度——是衡量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度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因此表示溶液的浓度也可用溶解度表示。 气体溶解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 一种是在一定温度下,1.01X105 Pa时,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气体的体积即为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如:273K时氮气的溶解度是0.024,就是指273K时1体积水中溶解了0.024体积氮气。 2. 另一种是在一定温度下,该气体在100g水里,气体压强为101kPa时所溶解的质量。这种表示方法通常跟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统一起来。 溶解度的大小不仅跟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跟外界条件有关。 同一溶剂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不一。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物质在与结构相似的溶剂中较易溶解。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H4CL 少数物质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 还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H2O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 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不显著,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饱和溶液的特点: 1. 溶质溶解量已达到溶解度允许的最大量。 2. 饱和溶液在温度、溶剂量不变时,未溶解的溶质不再减少,也不增多。 3. 饱和溶液是相对稳定的(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 4. 饱和溶液里存在着溶解平衡。溶质(未溶)=溶质(已溶) 5. 条件一定,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定的。 溶解度 ω(溶质)= X100% 溶解度+100g 结晶水——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我们把晶体里含有的水分子称之为结晶水。  1、并不是所有的晶体中都含有结晶水。例如食盐、硝酸钾晶体中都不含有结晶水。 2.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不稳定,容易失去。例如:CuSO4·5H2O= CuSO4+5H2O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是化合物) 风化——在室温下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做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加热时失去部份或全部结晶水的变化不属于风化。 潮解——晶体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气,在其表面逐渐形成溶液的现象。主要过程可视为物理变化。 物质能发生潮解的原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表面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浓度大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空气中的水蒸汽压,使得晶体表面的溶液量不断增多,而使晶体潮解。空气湿度越大,潮解也越容易发生。 例如:氢氧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都很容易发生潮解。空气湿度越大,潮解也越容易发生。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结晶——把固体物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饱和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析出,这一过`程为结晶。 1.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如从海水里提取食盐。 2.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物质,一般可以用冷却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例如:分离食盐和硝酸钾晶体的混合物。 胶体及其性质 分散体系——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体系。 胶体——分散质以直径为10-9~10-7m的微粒分散在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 根据形成胶体的分散剂的状态可以把胶体分成三类,即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 液溶胶——液体分散剂构成的胶体叫做液溶胶。亦称溶胶,是最常见的胶体。如氢氧化铁胶体、 氢氧化铝胶体、碘化时银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及蛋白质胶体等。 固溶胶——固体分散剂构成的胶体叫做固溶胶。具有代表性的固溶胶有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气体作为分散剂构成的胶体叫做气溶胶。雾、云、烟等为典型的气溶胶。 若雾、云、烟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它们便成为悬浮液或乳浊液。 另外,按分散质还可以把胶体分为分子胶体(如蛋白胶体)和粒子胶体(如AgI胶体) 悬浊液——即固体分散质的直径介于10-7~10-3m之间,悬浮于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 由于悬浊液中分散的固体颗粒不溶于溶剂,且又较大,导致悬浊液呈现浑浊。 悬浊液中各部分的组成不均匀,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沉淀。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浑浊的分散系,叫做氢氧化铜悬浊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浮浊液——液体分散质的直径介于10-7~10-3m之间,分散在另一种互不相溶的分散剂中形成的

分散系。 乳浊液中的液体分散质与分散剂不互溶或不完全互溶,因此乳浊液不稳定,极易出现分层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适当的乳化剂,可使乳浊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乳浊液多见于液态不易溶于水的有机物(如苯、四氯化碳、植物油等)与水形成的分散系。 探索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的证据主要有:颜色变化、沉定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物质形状的变化、 发光发热、状态变化、PH变化。 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5H2O) ——为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易失去结晶水变成 白色硫酸铜粉末,白色硫酸铜粉末吸水会变成蓝色硫酸铜晶体,蓝色硫酸铜晶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定。CuSO4·5H2O△CuSO4+5H2O 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干燥剂) 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农业上用波尔多液(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来消灭病虫害。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臭氧是化学变化。 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为化学变化。 石墨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为化学变化。 轮胎爆炸为物理变化,火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无论是何种物质的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菠菜中含有很多草酸, 人体内的结石正是草酸钙、碳酸钙等难溶性的钙盐沉积而成的。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舒平的主要成份为Al(OH)3 3HCl+ Al(OH)3=AlCl3+3H2O 金属导电是由于存在自由电子,溶液导电是由于存在自由离子。 溶液能否导电不是看是否有离子,而是看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整个溶液不显电性——在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氢离子+酸根离子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金属离子+氢氧根离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酸 + 碱 = 盐 + 水 NaOH+HCl=NaCl+H2O Al(OH)3+3HCl=AlCl 3+3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 SO4+2H2O 酸+金属=盐+水 Zn+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Fe2O3+6HCl=2eCl3+3H2O CuO+2HCl=CuCl2+H2O 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BaCl2+ H2SO4= BaSO4↓+2HCl CaCO3+2HCl= CaCl2+CO2↑+H2O 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定,且该沉定不溶于稀硝酸 HCl+AgNO3= AgCl↓+HNO3 用这个原理可以检验Cl-的存在 硝酸钡溶液能与硫酸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定,且该沉定不溶于稀硝酸 H2SO4+Ba(NO3)2=BaSO4↓+2HNO3 用这个原理可以检验SO42-的存在 探索碱的性质 碱的通性是指可溶性碱的性质。 不溶性碱的性质有: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氧化物,但不与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反应。 氢氧化钠的保存——氢氧化钠的保存一定要注意密封。因为氢氧化钠容易潮解,更重要的是氢氧化钠容易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NaOH+CO2=Na2CO3+H2O),这样氢氧化钠就变质了,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固体或溶液都要密封。还要注意存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不能用玻璃塞,因为普通玻璃的组成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2NaOH+SiO2=Na2SiO3+H2O),当水分蒸发后,Na2SiO3能使玻璃瓶与瓶塞牢固地粘连在一起,所以实验室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都用胶塞或软木塞。 金属——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其它金属都是固态。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 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 较 硬——可以做钻头、机警、机械。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电线、导线。 ——导 热 性——铁锅、铝锅、铝茶壶。 ——铁 磁 性——永久磁铁等 ——还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活泼金属 + 稀疏酸、稀盐酸 = 盐 + H2↑(Cu、Au不能跟这两种酸反应) ——金属 +盐溶液 = 新金属 + 新盐溶液 置换反应——单质 + 化合物 = 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 AC + B A + BC = AB + C 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2Mg + O2 = 2MgO 2Cu + O2 =2CuO 4Al + 3O2 = 2Al2O3 铁在空气中生锈 4Fe + 3O2 = 2Fe2O3 铁在氧气中燃烧 6Fe + 4O2 = 2Fe3O4 Mg + 2HCl = MgCl2 + H2↑ Mg + H2SO4 = Mg SO4 + 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H2SO4 = Fe SO4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Zn + H2SO4 = Zn SO4 + H2↑(常用于实验室制氢气) Cu + 2AgNO3 = Cu(NO3)2 +2Ag Zn + CuSO4 = Zn SO4 + Cu Fe + CuSO4 = Fe SO4 + Cu 化肥特性:       铵态氮肥不能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磷肥不宜施于碱性土壤,最好跟农家肥料混合施用。 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要防止雨淋,以免肥分流失。 K2SO4、(NH4)2SO4不宜长期施用,以免增加土壤酸性。 硫酸、盐酸、硝酸等大部分酸(硅酸除外)都易溶于水。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都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余的碱多数不溶于水。 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    所有的硝酸盐、钾盐、钠盐和铵盐都易溶于水。 盐酸盐中除AgCl、HgCl不溶于水,PbCl2微溶于水外,其余盐酸盐大多都易溶于水。 硫酸盐中,除BaSO4、Pb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Hg2SO4微溶于水外,其余硫酸盐大多易溶于水。 其他酸根离子所组成的盐,除钠盐、钾盐、铵盐外,绝大多数不溶于水。 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 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原因是CO2与水作用生成H2CO3, 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能说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化肥的简易鉴别: 无氨味——→尿素 加碱 氮肥——→ 硝酸铵 灼烧 燃烧发亮——→ 硝酸铵 有铵味 氯化铵 —→ 硫酸铵 生成白色沉定→硫酸铵 硫酸铵 熔化冒烟 —→ 氯化铵 无现象→氯化铵 十种成盐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金属 + 盐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金属 + 非金属 → 无氧酸盐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含氧酸盐 酸性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碱 + 酸 → 盐 + 水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10. 盐 +盐 → 新盐 + 新盐 体内物质的运输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的体内血液量约为3.5~4升) 血液作用——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物的功能,还能起到防御保护 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偏少,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 炎症——病人身体某部位有炎症,他的白细胞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就会超出正常值,而其它细胞的变化不大。健康人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基本稳定。 血桨(约占55%)——运载血细胞与运输养料和废物、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盘形,因含血红蛋白而 血液 使血液呈红色。内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 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也能运输一部份二氧化碳。 血细胞(约占45%)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最大,数量少,吞噬侵入人体的 (血细胞由红骨髓再生) 病菌,抗传染,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体积最小,有加速凝血、促进止血、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肺循环 ↓ (动脉血) (静脉血转为动脉血) (静脉血) ↑ ↓ ↑ 左心室→体动脉(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大静脉→右心房体循环 (动脉血) (全身动脉) (动脉血转 (全身静脉) (静脉血) 为静脉血) (静脉血) 总的来说从心室出发到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相连。 动脉血——鲜红色,含氧多 静脉血——暗红色,含二氧化碳多   在肺循环中,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除肺泡毛细血管外)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氧供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    血液循环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冠状循环    心脏位于人体胸腔内,在两肺之间,由心肌细胞构成。心脏被心肌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个部分。 整个心脏可分为四个腔,二个心房二个心室。 围绕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冠状循环包括 左心室→冠状动脉→心肌毛细血管→冠状静脉→右心房。 冠状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就会导致冠心病。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形体最大的细胞是白细胞,形体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血液的pH为7.39~7.45; 胃液pH为2左右;唾液、胰液都比血液小些。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血液、组成 心房与心室间通过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 左心房(心腔)——连肺静脉(血管) 左心室(心腔)——连主动脉(血管) 心脏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右心房(心腔)——腔静脉(血管) (心尖所指为左侧,左侧心肌较厚) 右心室(心腔)——肺动脉(血管) 当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左右心室舒张时→心房的血压入心室, 当左右室心同时收缩,左右心房舒张时→左心室把血液压入主动脉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份, →右心室把血液压入肺动脉输送到肺部, 心房收缩时,心房与静脉间的瓣膜合拢,房室瓣张开; 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张开,房室瓣合拢。 心脏能自主地节律性地收缩舒张,这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    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时程取决于心率的快慢。 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平均为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为60÷75=0.8秒, 其中心房收缩0.1秒,舒张0.7秒, 心室收缩0.3秒,舒张0.5秒。 心脏舒张时间比收缩时间长的意义: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也有利于心脏能持久地工作。 心肌细胞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是心脏工作的结构基础,围绕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75次/分,正常范围60~100次/分。 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的动脉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与心率是相同的。 测脉搏方法——把手指按在腕部的桡动脉处触摸。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 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最高的值叫收缩压。 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的值叫舒张压。 一般用分式表示人本的血压。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12~18.7千帕,舒张压8~12千帕。 高血压——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 低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  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 能量的获得 细胞呼吸——细胞氧化葡萄糖等有机物以获取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参与下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酶 可用公式表示为: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细胞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酶 人类无氧呼吸可用公式表示为: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植物无氧呼吸可用公式表示为:葡萄糖→→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 糖类、蛋白质、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与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是一样的。只是体内的氧化过程比较缓慢,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    无氧呼吸是有氧呼吸的补充,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得多,只是一种应急措施。 但对于厌氧生物来说,它们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我们运动后酸胀感就是无氧呼吸产物乳酸过多刺激所致。而洒精则是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人体无氧呼吸是不会产生的。 为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常向贮藏室中加入N2和CO2的目的是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人和哺乳动物是用肺呼吸的。鸟类进行特有的双重呼吸(肺和气囊), 青蛙用肺和皮肤呼吸,蝌蚪用鳃呼吸。鱼类、蟹、虾、河蚌用鳃呼吸。 昆虫的气门在腹部——如蚱蜢 涡虫、蚯蚓靠体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 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份用来氧化供能,一部份用来构成我们的身体。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 糖类——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是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成分。 糖类:一部份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多余部份在肝脏或肌肉等处合成糖元或在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储备。 糖元: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多糖化合物。 血糖:血浆中的葡萄糖。血糖含量通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其质量分数为0.1% 糖的利用: 食物的消化吸收 细胞中 →氧化分解供能(CO2和H2O) 肝糖元的分解 →血糖————→ →合成糖元贮存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转变为脂肪贮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