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是小小理发师——跟着孩子们的笑声行走

来源:易榕旅网
绘本研读

我是小小理发师

——跟着孩子们的笑声行走

翻开这本书

敏智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像妈妈一样爱美。有一天妈妈不在家,

王春华,绘本爱好者。

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书婆婆”。

她做起了“理发师”,顾客则是她家的小狗。她回忆并想象理发师叔叔的工作过程,像模像样地行动起来。

妈妈去做头发的时候,理发师叔叔会先给妈妈系上一块大大的围布,然后打个招呼:“欢迎光临!你想要什么样的发型呀?”敏智找了块

毛巾,给坐在镜子前的小狗围上,说:“欢迎光临!你想要什么样的发型呀?”

理发师叔叔找了一本画册,翻出几个造型给妈妈看,妈妈都不满意。敏智学着理发师叔叔的话:“哎,选个合适的发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理发师叔叔把烫发剂挤到小碗里,用刷子调来调去。敏智从冰箱里拿出冰激凌,用勺子调来调去,忍不住地流口水。

接下来,理发师叔叔会给妈妈卷头发、染头发。敏智找来小画笔、铅笔为小狗卷发,还用颜料把小狗涂得花花绿绿的。卷头发很累的,敏智劝告自己:要忍一忍。可是小狗忍不住呀,它早就想去舔敏智脸上那些冰激凌调配成的染发剂了……

后面的故事,可想而知——家里被弄得五颜六色、遍地狼藉。妈妈回来了,当妈妈看到敏智、小狗和家里脏脏乱乱的样子,又会怎么样呢?

2015.03

9

绘本研读

共读手记

笑声是开心的配乐,笑声是成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产功的信号。孩子们的笑声刺激作家的生,源于孩子们带给作者的撼动。瑞创作,孩子们的笑声也诱着我去跟他典著名的女作家林格伦创作的《长袜们共读。和孩子们共读《我是小小理子皮皮》,最早是她给患病的7岁女发师》时,现场笑声不断。这笑声告儿卡琳讲的故事。女儿听故事时的专诉我,孩子们看懂了故事,进入到绘注和微笑给了林格伦创作的灵感和动本中了。孩子们用笑声跟绘本里的人力。皮皮这个名字是卡琳顺口说出来物神秘对话、与故事情节一起编织快的,这个火红头发、力大无穷、好开乐,孩子们的笑声是饱尝阅读的乐趣玩笑、喜欢冒险的小女孩不仅有穿一的表现。

只黑袜子、一只棕袜子的奇怪嗜好,在这次共读中,我没有像以前而且有一个冗长、奇怪的名字。1944那样和孩子们讨论他们喜欢和看不懂年,林格伦把皮皮的故事写出来,作的页面,而是跟着他们的笑声开展讨为赠给女儿的十岁生日礼物。

论,也就是关注共读中孩子的笑点。英国作家葛拉罕写作《柳林中能引发孩子的笑点的地方,成人一定的风声》的情形也与此相似,他为独要关注,因为孩子是看绘本的高手。

生子讲床头故事时,儿子的笑声鼓舞笑声是游戏欲的满足

着他,让他把故事越编越好。

共读才刚刚开始,孩子们就忍

10

不住笑了起来。当孩子们翻着书听我读完整个故事,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跟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书婆婆,我在家里也给小狗理过发。我还用剪刀为小狗剪了个发型。”一个女孩子笑着说。“我也做过,我是在我家布娃娃头上做的。”“我也玩过理发的游戏,和我的好朋友。”孩子们笑着、回忆着、说着。

孩子们发出笑声,是因为他们有过同样的游戏经历。何止是孩子呀,我第一次看到绘本《我是小小理发师》时也笑了。我小时候也玩过“理发师”的游戏,不过不是给小狗和布娃娃理发,而是给弟弟理发,最后把弟弟剪得哇哇大叫,而我则免不了被大人批评。

不管是孩子们的笑声还是我的

笑声,都是因为绘本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玩相同游戏时的欢乐,仿佛读这本绘本,就是在重温昔日的游戏。

游戏就是有魔力的场所,在游戏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模仿和扮演着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遭的现实生活。敏智回忆妈妈在理发店里的情境,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给小狗做发型。这样的举动,对于孩子来说,不光是一种游戏,还是对世界的探索,以及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投射。孩子们对这种想象力和创意的尽情释放再熟悉不过了。有个女孩说:“我笑的是,敏智用冰激凌做染发剂,用小画笔、铅笔为小狗卷发。”她的笑声是对敏智的游戏创造力的肯定。游戏本身和游戏中的很多“道具”看起来是“假装”的、

绘本研读

“替代”的,但孩子们的情感是真挚的、创造是无限的。

孩子们的笑点还有很多:“小狗忍不住去舔敏智脸上的冰激凌是最好笑的。”“我笑的是小狗忍不住了,敏智却对小狗说不要动、不要动。”一个孩子接着说道:“是呀,你看这里,小狗要跑走,敏智拉着小狗的尾巴说‘别跑啊,就快做好了’。”对此,其他孩子也有同感:“是呀。我喜欢的游戏,就会玩很长时间的。”

孩子是懂孩子的,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孩子们的游戏欲通过敏智的举动得到满足。

笑声是心灵的补偿

“我笑的是,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敏智的妈妈没有批评她,还表扬了她,这样的妈妈太好了。”这个绘本我分别在两所幼儿园共读过,两次共读的孩子都从绘本里的妈妈身上吸取了自己渴望得到而一直没有得到的妈妈形象。孩子们在绘本中动情地体验着心中认同的妈妈,随着绘本中的敏智品尝希望实现的滋味。这是绘本给予孩子心灵的慰藉,也是绘本的一种魅力。

读这本书时,孩子们时不时地发出笑声,但也不是从头到尾都在笑,孩子也会有担心、害怕、积怨。一个女孩子说:“希望我妈妈对我好一点。能像敏智的妈妈那样就好了。”一个男孩子战战兢兢地站起来

说:“书婆婆,要是我爸爸看到这种情况就糟了,他会打我打得很厉害。”说着还用手拍着心口,似乎爸爸就在身边要打他。我急忙拉着他的手,把他拥在怀里。他接着说:“我犯错误的时候,爸爸就会打我,爸爸会用手指着我说:‘你还认识我吗?我打不死你!’我每次都吓得不敢动。”孩子们望着他,投去同情的眼神。有一个男孩子说:“我爸爸是正常人,他也批评我,也打我。犯错误挨打是应该的。”这个孩子的话引得全场成人都笑了起来。他认为,前面那个男孩子的爸爸属于“不正常”的范畴,他自己的爸爸是正常的。

如果说孩子从绘本里敏智的妈妈身上吸取了自己渴望得到而一直没有得到的妈妈形象是“吸入”,那么控诉妈妈或爸爸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就是“吐出”,孩子们在“吸入”和“吐出”中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也就是心灵上得到补偿。

我还提醒现场的老师和家长,成人要理解孩子的发展能力,要在一

定的原则(安全、道德等层面)内允许孩子出错、弄脏,甚至是损坏东西,要支持、接纳孩子的正常游戏,不要急于否定孩子,更不要批评、制止孩子。共读后,我特地去到害怕爸爸的那个孩子班上,跟他的老师进行交流,请她和家长交换意见。这是一个非常懂教育的幼儿园,除了和这个家长交流,她们还在全园开展了“我是孩子喜欢的好爸爸”主题活动,请爸爸们来幼儿园参加沙龙,讨论如何做个好爸爸。

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的共读中才能听到孩子的心声。

笑声是憧憬与想象

绘本《我是小小理发师》的前、后环衬都有故事。前环衬有两个跨页,共四页(这在绘本中不多见),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一个繁华的街道上,有时尚服装屋、黄金店、法式糕点铺、超市等等,敏智踮着脚尖趴在理发店的窗外,看理发

2015.03

11

绘本研读

师叔叔给顾客做头发,小狗在敏智旁边跑来跑去。后环衬是一个跨页,画面上的敏智穿着妈妈的红色高跟鞋,紧紧趴在时装屋的橱窗上,盯着里面的时装模特。身后的小狗却背对着敏智,坐在服装店门口的地上,但它的眼睛在关注着斜后方的敏智,一只耳朵竖起来好像在仔细听着什么,还有一小截粉色的舌头伸出来……

前环衬和后环衬遥相呼应,一个是故事的铺垫,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之前的事,一个是故事的续篇,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因为急着要看故事内容,很多时候孩子会忽视前环衬,直接翻到正文开始页,但是他们在读完故事之后会意犹未尽地关注后环衬,这次也一样。

“敏智她穿妈妈的高跟鞋。”一个女孩子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

接着问:“为什么要穿妈妈的高跟鞋呀?”很多孩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穿高跟鞋,个子就高了,就能看到窗里面的东西了。”

“敏智她爱美!”

“时装屋只有大人才能进去,敏智穿上大人的鞋子,也想进去看看。”

“穿妈妈的高跟鞋,会变得漂亮。我妈妈最喜欢穿高跟鞋了。我在家也偷偷穿过的,不好走路的。”

“其实敏智穿妈妈的高跟鞋,就是好玩呗!”

我提醒孩子们再看看旁边的小狗,关注一下它的表情。

“小狗想吃肉骨头了。”“小狗的头发被敏智弄疼了。”“小狗喜欢敏智,敏智到哪里,它都跟着。我家的小狗就喜欢跟着我。”

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再来好好看看前环衬吧。”孩子们认真看着前环衬,又看后环衬。有一个孩子大声地笑了出来:“我知道了!小狗在说,你上次看理发师理发,回去就给我理发,现在你看时装,不知道又要给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啦!”孩子们哈哈大笑,争着表达自己的想象:“小狗说,我的头发给你弄疼,还没有好,不知道你又要怎么折腾我了。”“我又要遭殃了,肯定要给我穿花花绿绿的衣服了。”

孩子们在笑声中想象着小狗的心思,更透出对新游戏的期待。

(作者注:该绘本共读活动得到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艺术幼儿园和连云港市六一幼儿园万润分园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