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四)了解记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五.(一)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
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