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译文

来源:易榕旅网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译文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译文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魏源《默觚·学篇二》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注释: 及:接触。 履:实地。 艰:艰难。 乌有:哪有。 披:翻阅。

五岳(FiveFamousMountains),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一足:走一步。 沧溟:沧海。

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疏八珍之谱: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 庖丁:厨师。

一啜(chuò):尝一口。

2、《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宋史 苏轼徙知徐州 原文: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

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徙知徐州》

4、《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率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

晋国人将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用兵,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作了俘虏。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就刑,这是君王的恩惠。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

谋求宽缓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以实现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怎样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

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道:“凭借君王的威灵,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后将会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会不朽。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维护疆界,那时即使遇到君王的侍从,也不敢回避。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君王的。”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然后放他回国。 5、《送李材叔知柳州》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李材叔知柳州》原文及翻译曾巩 原文: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与?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

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方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

译文:

人们都说南越地处偏僻而且路途遥远,风气同中州两样。所以去做官的都不愿意久留,往往赴任的车船还未启行,就已经掰着指头计算归期了。又都轻视自己的官职,认为不值得到那里去用力气治理。他们预先就这样为自己考虑,所以到了那里,大都心神不定,松松垮垮,没有忧民勤政之心。官场习气自古就如此呀!不然的话,为什么南越和中原相通已一千多年,而有名的能抚慰那里人民的人才不过几位呢?所以,越地和闽、蜀早先都是蛮夷之地,闽蜀都已经变化了,唯独越地还很粗野鄙陋。难道是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实在是因为当官的没有能尽到他治理教化的心意。唉!这也是那里百姓的不幸啊。

他们不知道,从京城到越地,水陆都是平安易行的,不像福建的山溪、三峡的江流、四川的栈道那样险不可测。所以就同样是到远方去做官来衡量,越地不是独为优越吗?那里的风物气候我是熟

悉的,同中州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只要饮食起居不违反常度,没有人会生病的;如果违反常度,即便在中州,难道就不生病了吗?那里的物产丰美,果品有荔子、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之类,食品有海味百珍、陈年酒醋,都是冠绝天下的。百姓很少争斗诉讼,爱好游戏玩乐。只因为当官的没有久留之心,所以认为那里不好;如果他们有久留之心,有什么不好的呢?古时候的人做一乡一县之长,他们的道德仁义和爱民之心尚且足以熏陶感染百姓,何况今天官大的做到一州之主,怎么能够轻视自己的官职而不去尽心治理呢?如果他们听到我的这番话并加以深思,人人都有在那里久留之心,

又不轻视自己的官职,为越人革洗陋俗,促使那里达到治平,居于闽蜀之上,而不再有不幸之叹,这样的事业发生在一千多年之后,那么它的好处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但不是才能秀出,聪敏过人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到南边去做官的人很多,我知道才能秀出,聪敏过人,能实行我的主张的,不过李材叔一个罢了。

材叔又和他的兄长公翊同科入仕,同样因人推荐为县官,到秘书省人著作佐郎。现在,材叔出知柳州,公翊出知象州,都在一个时候,两人的才干又不相上下。这样,两州可以相互交流,促进他们的政事,那办事的迅速,形势的便利,哪里说得尽呢!越地的人民该幸运了呀!该可贺了呀!

《送李材叔知柳州》

6、《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

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

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吕氏春秋·知分》

7、《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原文及翻译顾炎武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8、《知胜之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知胜之道》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①,上下同欲者胜②,以虞待不虞者胜③,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④。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注解:

1 众寡,指兵力多少。

2 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 3 虞:有准备。

4 能:有才能。御,原意为驾御,这里指牵制、制约。 5殆:危险、失败。 6识:懂。 7欲:心。

8御:控制、干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 9、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王充《论衡》 原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

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论衡》第一卷逢遇篇 译文:

操行,有一直贤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高超品行高洁,不可能保证凭此一定会尊贵;才能浅薄品行恶劣,也不可能因此就一定要卑贱。有的人才能高超,品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的人才能薄陋,品行恶劣,得遇时运,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用来取得功名的办法。晋升在于受到赏识,滞黜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赏识;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没被赏识啊。所以只要被赏识,有的尽管品行恶劣,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得到尊位;不被赏识,有的尽管持有高洁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处于下位。因此,被重用还是遭贬斥,原因不是一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有大才干的臣子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君臣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没有任何技能,而是凭姿色受到宠幸。

王充《论衡》之《逢遇》

10、《曹玮知镇戎军日》原文及翻译译文

《曹玮知镇戎军日》原文及翻译沈括《梦溪笔谈》 原文:

曹玮知①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②。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③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④。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⑤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

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1①知:主持;镇戎:地名;军: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②颇失部伍:队伍不成形。③縻:使……累,拖累。④候:侦查。⑤蕃:同“番’,对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蔑称。

译文: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可是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奔波,疲劳极了,听了这话都很高兴,军队严整的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

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士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曹玮知镇戎军日》

11、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原文及翻译曾巩 原文: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译文:

一般人都说南越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不一相同。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长期在那里供职,往往车船还没出发,就已经扳着手指头在计算返回的日期。他们又都嫌那里的官职小,认为不值得认真去做。他们预先替自己考虑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他们到任后,全都动摇懈怠,没有忧虑民生和勤勉办事的心思。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这样,若不是这样,为什么从南越同中原地区交往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但是说得

上能够安抚那里百姓的官员,不超过几个人呢?所以南越同福建、四川一样,最初都是蛮夷之地,福建、四川都已经变先进了,而唯独南越这么不开化,难道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大概是因为官员没能尽到治理教化的心意啊!唉!这也是南越百姓的不幸啊。

那些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从京师开封去到南越,水上陆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福建的溪流、三峡一段的长江、四川的栈道危险难料,那么同样是到远地做官,南越这里不是特别优越吗?那里的风俗气候是我熟悉的,同中原相比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就不会生病。如果违背了节候,即使在中原地区难道能不生病吗?南越物产丰饶,果物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种类,食品有海中的各种物产,陈年的酒醋,都在全天下绝无仅有。那儿的人很少争斗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官员只因为没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心思,所以就说这地方呆不得。如果他们有长期供职的心思,还有什么做不了的呢?

古代的官员治理一乡一县,他们的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以熏陶感染本地百姓(改变那里的习气),现在统辖范围大的官员独自掌管一州,难道应当认为官小而不认真做事呢?如果他们能得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想法,又不认为官职小,就能为南越百姓荡涤不好的习俗,引导他们达到文明开化,超过福建、四川。使南越百姓没有不幸的慨叹,他们的事业就超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他们壮美的政绩是大是小便可以知道了。但是,不是才干出众超过常人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知道的才干出众超过常人,又能够实践我主张的人,只有李材叔罢了。

李材叔早年与他的兄长李公翊在同一年出仕做官,因为他人推荐而出任县令,入秘书省担当著作佐郎。现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都是同一时间,才干又相当。这样看来,二州相互交流他们的治政措施,那施政的迅速,情势的便利,可以说得完的吗!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运啊!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啊!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12、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二)王充《论衡》 原文: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论衡》第一卷逢遇篇

译文:

有的贤明圣洁的臣子,也遇上了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最终也有不受重用的,孔子、孟轲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在陈国与蔡国途中断粮,孟轲在齐国和魏国受困,不是君主不肯重任用贤臣,而是他们才能低下智力浅薄,没有能力任用具有大德大智之才。能够驾御千里马的,一定是王良这样驾御骏马的能手;能够任用大禹、后稷、皋陶为大臣的,必定是尧、舜这样的圣君。只能驾御日跑百里劣马的人,而要他去驾御千里良马,必定有毁坏衡木折断轭木的灾难;只具有使用备位庸碌臣子的才能,却用他去驾御贤德大臣的大智,大臣一定会有才智受压抑遭闭塞的变化。所以,至理箴言被抛弃,圣贤之人遭拒斥,并非是君主憎恶圣贤,不乐意听高明意见,而是圣贤追求的太高远,高明的意见难以实行。才能大的人去求才能小的人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大才不受重用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王充《论衡》之《逢遇》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

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及之而后知》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35041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