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选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研 究 生: 导师及职称: 学科专业: 学 号: 年 级: 学 院:
2012年
11月 2日
填 报 说 明
一、选题报告中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
二、选题报告为A4纸、宋体、小四字号、1.3倍行距,于左
侧装订成册。
三、选题报告的内容应严肃、认真地填写;空间不足可续页,
但不能改变原表格格式。
四、课程成绩一栏应正确填写,成绩审核在各学院办理。 五、选题报告书一式二份,研究生部和学院各存档一份。
一、立题依据
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 课题来源 (1)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财政局合作项目《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路径研究----总部经济对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作用研究》,项目编号SF1016(1)。 (2)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合作项目《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部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F07203-03。 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纷纷将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融入到全球的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我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胡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性国家为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性城市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区域化和地方化,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一国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载体,肩负着实施创新战略的历史使命。继2008年深圳市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我国政府扩大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范畴,包括西安在内的等十六个城市入选。西安市在《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十五年建设成为我国一流创新性城市的目标。那么,作为关中地区首位城市的西安如何提高其城市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兴起,总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总部经济现象是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空间分离的经济现象,总部形式可以是企业地区总部,也可以是诸如研发中心或营销中心之类的企业职能性总部。总部经济突破了原有城市间产业分工和产品配套的局限,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国外发展总部经济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国家成功的实践还表明发展总部经济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城市乃至一国的整体创新能力。 自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受到我国各地政府的青睐和重视,并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北京市甚至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北京政府工
2
作报告,我国总部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已经成为包括西安在内的35个主要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总部经济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总部经济在我国北京等城市的成功实践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知识要素密集的中央商务区或科技园区等是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如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陆家嘴等形成了特色总部聚集区,且总部经济可以推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知识竞争中的地位。企业的总部作出的决策具有长期性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如研发决策和销售决策等。总部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研发中心、金融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现象中公司总部所在的机构,可以划分为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三类。2011年在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龙永枢发表讲话,认为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部经济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要引导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的总部中心,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 2009年6月,中央政府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规划,明确提出西安发展定位是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凭借政策东风西安已经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五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开发区,西咸泾渭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一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带)定向发展的经济新格局,不断开阔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西安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西安地处中国大地原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跨国公司西进的首选之地,截止2011年底已有11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西安,这些企业大部分进驻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也是全国6个国家级综合开发区之一)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截止2011年3月高新区聚集了100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100多家大型研发中心。经开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中心,由中央商务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四个功能园区组成。经开区功能中心区将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中介、信息咨询、文化休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行政商务办公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地。 当前已有一些学者基于产业层面研究了总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然而鲜有从总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研究这一问题的,而且西安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因而有必要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和程度。 基于以上内容,再结合导师的课题与本人的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为不同类
3
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例。 3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综述总部经济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发现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从理论或实证角度构建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各自指标体系构建,定量研究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关联的很少,更鲜有从总部企业视角出发,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因而,本文进行问卷调研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进一步基于此维度体系分别构建三类总部企业(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与西安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概念结构模型。最后,分析对比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4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及总部企业对创新城城市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模型,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差别性,丰富了现有的总部经济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提供了一定依据。 5 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总部企业较为聚集的高新区和经开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结构模型和关联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验证。最后,基于三类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关联研究,提出了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综述中引用的文献应按文中标注出现的顺序附后)
4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2.1 总部经济理论 2.1.1企业总部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总部”,通俗地讲它是一个企业集团的中心,相对于其他下属的业务单位来说,总部对集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迄今为止,对总部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总部的职能角度进行定义的。 Chandler(1962)认为总部是大型企业中由企业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组织,企业的各个事业部隶属于总部管辖,总部负责整个企业的规划、评估与协调工作 [1]。Williamson(1975)认为总部包括控股公司中负责衡量各利润中心的机构和多业务公司中负责促进协同作用的机构[2]。Strickland 和Aiken (1984)认为总部是经济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所在地 [3]。Michael Goold 等(1994)则认为公司总部又称母公司,是区别于业务单位的机构,总部从事直接业务经营活动[4]。Stig-Erik Jakobsen和Kunt Onsager(2003)将总部分为一体化总部和纯总部,前者是与其他部门结合在一起的机构,而后者则是剥离了生产、研发等其他活动的总部,一般总部是介于两者之间的[5]。 国内最早研究总部经济的学者赵弘(2005)将总部定义为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全部或其中几种职能的组织单元,并且具有盈利功能[6]。李琳琳(2007)认为企业总部是承担集团整体战略规划与决策职能的机构,是企业集团组织的核心层,支配着整个企业集团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7]。 李庆华(2010)认为总部作出的决策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如研发决策和销售决策等[8]。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王三谦(2003)认为集团总部的表现形式有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9]。雷国雄(2010)认为总部分为公司全国总部、公司地区性总部或包括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研发总部、财务公司等在内的专业职能总部[10]。本文认为总部可以分为3大类:研发中心总部、金融中心总部和运营中心总部。 2.1.2总部经济概念及特点 严翔(2011)等认为“总部经济”这一名词是中国学者率先提出的,西方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定义,并指出我国学者高洪深2007年在其著作《经济系统分析》一书中认为蔡来兴首先提出了总部经济的概念雏形[11]。蔡来兴(1995)首次提出了一个类似总部经济的概念,指出上海将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大企业总部的汇集地,这些总部是企业的决策中心、产业配置中心、生产组织中心[12]。这是最初对总部经济现象的描述,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 赵弘和林文俏首先对总部经济的内涵作出了描述,但大同小异。林文俏(2003)结合广州市的情况将总部经济定义为企业为了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将总部安排在具有各种优势条件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5
的一种现象[13]。赵弘(2004)在《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一文中提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14]。 王军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就是总部对所在城市产生的经济效应,但是根据总部范围的不同,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的三层次界定法,在第一个层次中,总部是所有单位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包含的范围最广;第二个层次中,总部是指所有的企业(包括二产和三产的企业)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范围有所缩小;第三个层次中,总部只包括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总部 [15]。 王凤洲等(2006)从战略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是以自身战略优势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有益于自身战略资源的过程[16]。刘志彪等(2009)将总部经济理解为企业总部在中心地区聚集而成的一种集聚经济[17]。李庆华等(2010)从二维四方主体视角对总部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二维”指企业和区域,“四方主体”分别指总部、生产制造基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18]。陈柳钦(2009)认为总部经济是产业集聚在形式上的一种特例,更进一步的说,产业集聚视角下的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在空间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的一种聚集经济[19]。 赵黎明(2010)等认为总部经济是突破地区资源限制和空间限制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济模式[20]。周先品(2011)基于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本质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人类在单一产业价值观指引下的经济活动中,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21]。 严翔(2011)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总部经济的描述,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将其总部(包括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迁往中心城市实现集群效应,而将生产环节布置在外围地区降低生产成本;中心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的同时,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11]。这个定义对总部经济现象的描述较为深刻和全面,本文采用这个定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总部经济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各学者专家都是通过表象—结果(或者效应)的方式对总部经济进行总结归纳。 2.1.3总部企业概念 总部企业是一个比较新的经济学概念,国内学者对总部企业的定义有如下两种。 林秀香(2004)认为总部企业是指具备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等职能的机构,对其自身及其所属机构能够实施管理控制权 [22]。 刘凯(2007)认为总部企业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在的机构,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战略决策、投融资、行政管理的中心,其具有战略性决策、直接控制投资和融资、制定内部财务、人事、规章等职能。它包括法人企业,也包括非法人企业;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企业几个部门的不同组合[23]。
6
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这一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本文认为总部企业是总部经济现象中进行战略决策的公司地区总部或专业职能总部所在机构,本文将总部类型划分为研发中心总部、金融中心总部和运营中心总部三类,因而相应的有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中心总部企业和运营中心总部企业。 2.1.4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 赵弘(2006)通过构建总部经济的“三赢模型”来进行总部经济的内在机理探讨。“三赢”中的“三”指的是企业、总部所在区域和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通过对“三赢模型”的分析,赵弘得出总部经济的模式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创新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使总部所在区域的资源效能充分释放,使欠发达地区的制造资源得到发挥[24]。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史忠良等(2005)从5个方面总结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第一,总部从企业中独立出来,通过控制和管理公司的战略、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等来实现企业利润;第二,“脑体分离”的布局模式整合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第三是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第四是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第五,城市吸引总部聚集获得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生产部门聚集获得的经济效益[25]。 石琴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二是“中心—外围”发展模式会使企业总部报酬递增;三是由于信息的意会性和不对称性,企业只有将总部设立在消息的汇聚地和产生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是总部选址的重要因素;四是中间层组织的交易成本优势[26]。 王军等(2006)从一般路径和逻辑的角度阐述了总部经济的形成,认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总部经济的两个形成基础[27]。张新伟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发展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营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二是总部经济有发挥价值链各环节的比较优势,在这样的前提下总部基地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他认为外部环境是总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知识的发展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归纳出总部经济发展的逻辑顺序是从“城市的发展”到“企业的分工”,最后是“企业的集聚”[28]。田新豹等(2006)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二是企业聚集能够带来范围经济效应,三是降低转移成本[29]。李庆华等(2010)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源高级化的背景下,企业组织朝着大型化、扁平化和模块化日益演进,总部与生产环节相互分离的结果[8]。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认为总部经济的形成由内、外部因素构成,企业总部的特殊职能、为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对集聚效应的追求等决定了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因;地价竞租机制、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的转变以及城市优厚的环境等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外部推动力量。
7
2.1.5总部经济效应 赵弘、高洪深、王超等(2004)多位学者归纳出总部经济对区域发展的5种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企业总部所在地上缴给总部所在地的税收会形成当地重要的税收来源;(2)产业乘数效应。总部的聚集可以通过产业前后关联效应吸引大批关联配套企业聚集在其周围,从而对该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很强的乘数效应;(3)消费带动效应。总部聚集增加了区域内的消费项目的消费数额,提升了区域内的消费档次,形成巨大的区域需求空间,改变了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和优化;(4)就业带动效应。总部通过直接雇佣当地劳务人员扩大了劳动就业总量,同时能够带动围绕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优化劳动就业结构。(5)社会资本效应。该效应使聚集区内主体成员遵循相似的文化价值,提高了信息渠道的通常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30]。 张荣奇等(2006)认为总部经济存在4种效应:产业集群效应、联动扩散效应、消费效应和示范效应[31]。刘志彪、张少军(2009)在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后提出总部经济除了在税收、消费、就业等方面的效应外,还能产生产业布局效应、产业升级效应[32]。许蔚(2010)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认为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通过企业的集聚,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3]。李佐军(2011)认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依据是因为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专业经济或专业化经济、创新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网络经济和低碳经济[34]。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总部经济具有极化、扩散、聚集、创新、辐射等效应,企业集群布局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端资源,加快了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从而提高总部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总部经济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2.1.6总部经济指标体系 赵弘运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从2005年起每年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及相应的指标分析。2009年根据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研究,赵弘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沿用至今,形成了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35]。 郑唯唯(2008)等将商务成本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能力的关键因素,概括了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的特点及其构成,并据此建立了包括三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36]。 梁毅从国家级高新区角度出发,构建了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立起高新区总部经济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37]。陈冬红等设计了用于评价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西北35个主要地级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力[38]。
8
2.1.7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现状 罗敏(2010)以英特尔公司为例分析了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产生的原因,提出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国内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39]。 林立等认为如果我国吸引总部经济仅限于国内总部和内资企业的总部,总部经济效应将很难发挥,并提出了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40]。 汪潇(2011)等研究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优化金融集聚环境是促进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41]。 赵黎明等(2011)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总部经济运行机理,深入研究了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认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资源、服务和产业综合互动的过程[42]。 方轮讨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总部经济的涵义,探索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总部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并为广州越秀区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43]。 2.2 区域创新理论 2.2.1区域创新体系 (1)概念的界定 学者们对区域创新体系(RIS)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说法上也存在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等多种说法。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Cooke提出来的,他指出区域创新体系是能够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该体系的主体是由地理上相互联系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构成[44]。 Doloreus (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包含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不同主体和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通过人际关系、组织间的联系和制度安排、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传播、利用和转化[45]。 David Doloreux 等(2003)人的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知识组织”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创新活力;二是政府可以通过某种制度的制定和引导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46]。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机构和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并且主体是创新机构,非主体要素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47]。 罗守贵和甑峰(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社会网络体系,是由一定区域内与创新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和实现条件所
9
组成,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48]。 王缉慈(2001)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中,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在定义中加入了创新环境要素,他认为RIS是区域创新网络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能够产生创新的系统[49]。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认为RIS是区域内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有特色的、推动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50]。 (2)构成要素 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Erkko Autio(1998)从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的角度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由知识应用、知识产生和知识传播子系统两部分构成。企业是知识应用系统,是核心;后者包含教育和研究机构、技术和劳动中介机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在这两个系统间流动并产生相互作用[51]。 胡志坚等(1999) [52]从主体、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他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功能要素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张敦富(2000) [53]认为有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4个构成要素。王素馨[54]认为有主体要素、对象要素和环境要素3个构成要素。 龚荒、聂锐(2002) [55]认为由培训系统、科技研究系统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前三个为创新主体,后三个为创新支撑。 邹再进、郑治伟(2008) [56]从创新要素的条件和创新的过程两个角度分别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表述,从第一个角度看,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从第二个角度,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系统 2.2.2区域创新能力 (1)概念的界定 1996年,“区域创新能力”这个词首次在国内出现,目前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一些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如下: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57],黄鲁成(2000)[58],柳卸林和胡志坚[59](2002)以区域内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便利组织支持创新活动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王德禄[60]根据主体的不同划分为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 (2)构成要素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刘曙光(2000)从投
10
入和产出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能力由研究开发的投入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品的产出能力三种能力构成[61]。魏彦莉(2002)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能力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组成[62]。 从主体角度出发,区域创新能力由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构成[63]。从创新的网络特征出发,区域创新能力由网络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部分组成[64]。薛风平(201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由社会资本、创新资源、区域文化、合作创新和创新产出五部分组成[65]。 此外,柳卸林,胡志坚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都将区域创新能力划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即知识创造能力(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能力(知识在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创新的产出能力)[59]。 (3)创新性城市概念的界定 张晓鹏认为西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为了应对城市的衰退,二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面临协调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关注[66]。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对创新型城市涵义的界定仍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黄少波(2005)认为创新城市是具有创新力的城市,是涵盖技术、制度、组织、融资、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67]。 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68]。马晓强等(2008)则深刻区分了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不同,明确提出“城市创新”是作为城市存在和运行的基本功能,而只有当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好时,才可能成为创新型城市[69]。 (4)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创新能力是对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高效的城市创新系统和制定城市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实际上,由于缺乏统一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许多学者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马元三选取了12个指标,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70] 。 杜英等以西部省份甘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4个反映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科技惠民及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聚类分析[71] 。
11
陈鑫等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构建了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不同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72]。 曹杨等根据复杂系统理论中耗散结构的四个形成条件,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作为复杂系统,设计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06年到2008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73]。 2.3总部经济与区域创新相关研究 自从总部经济理论提出以后,研究总部经济的文献日益增多,并形成一股热潮,虽然在概念界定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是对于总部经济的效应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很多城市也都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目标,但是研究者一般都侧重于研究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将总部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联系起来进行专门研究。 王凤洲、孔丰(2006)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发展总部经济对一个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74]。何俊(2009)认为我国总部经济特征有:跨国公司总部加速进入我国、本土企业总部正向中心城市聚集、总部经济加速形成,并且总部经济在产业集聚、税收、消费、就业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总部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拉动城市经济的效应越来越突出[75]。 周先品(2011)认为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5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第三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快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的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21]。 张永庆(2008)从总部集群的创新特征和效应出发,对总部集群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总部集群对区域创新的效应包括8个方面:产业乘数效应、产业提升效应、市场创造效应、品牌提升效应、知识溢出与学习效应、创新继承及辐射效应、经济控制力提升效应、区际间整合带动效应[76]。 陈柳钦(2009)也提出将发展总部集群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结合在一起,因为总部集群就是一个小的区域创新系统,总部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组织合作关系的建立[77]。赵弘认为发展总部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完善创新体系,产生创新资源的集群效应;三是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四是通过总部创新成果的辐射,在更具成本优势的区域进行成果转化[78]。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龙永枢(2011)在发展总部经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讲话上谈到总部经济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经济转型升
12
级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要引导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总部中心,要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79]。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关于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献和实证分析,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例如,如何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这是本文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Alfred D. Chandler,JR,The Functions of the HQ Unit in the Multi business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1962. [2] C.W.L.Hill,Oliver Williamson and the M-Form Firm: A Critical Review [J] .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85(3). [3] Donald Strickland and Michael Aiken,Corporate Influence and the German Urban System: Headquarters Location of German Industrial Corporations,1950~1982,Economic Geography,Vol.60,No.1(Jan.,1984),pp.38~54. [4] Michael Goold, Andrew Campbell & Marcus Alexander, corporate-level Strategy: creating value in the Multi business Company [J] .John Wiley & Sons,LTD,1994. [5] Stig-Erik Jakobsen and Kunt Onsager,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Head Offices:Towards Increased Complexity [J] .SNF-project no.4265,Working Paper,2003. [6] 赵弘.《总部经济(第二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 [7] 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8] 李庆华、尤号、胡建政.总部经济概念辨识:二维四方主体视角的研究—兼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29~30. [9] 王三谦.总部经济:概念与现状 [J] .上海综合经济,2003(11):57. [10] 雷国雄.论总部经济与总部经济发展发展战略[J] .商场现代化,2010(35). [11]严翔、于涛、汪鑫.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总部经济研究进展及思考[J] .现代城市研究,2011,(9):91~96.) [12] 蔡来兴.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 林文俏.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 [J] .上海综合经济,2003(11):8. [14] 赵弘.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 [J]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4(2):39~43. [15] 王军,魏建.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路径研究 [J] .山东社会科学,2006(9):28-29. [16] 王凤洲,孔丰.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J] .东南学术, 2006(5):75~80.
13
[17] 刘志彪、张少军.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 [J].南京大学学报,2009,6:55. [18] 李庆华、尤号、胡建政.总部经济概念辨识:二维四方主体视角的研究—兼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29~30. [19]陈柳钦.总部集群发展问题探讨[J] .东北亚论坛,2009,18(2):44~53. [20]赵黎明、张亚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0,25(5):46~49.) [21]周先品.论总部经济的涵义 [J] .华东经济管理,2011(16):1~2. [22] 林秀香.总部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安高新区[J] .财政研究,2004(12). [23] 刘凯.总部企业的区域税收贡献及税收转移筹划[J] .商业时代,2007(16). [24] 赵弘.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址[J] .开放潮,2006(4):39~40. [25] 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5):58~65. [26] 石琴,许国新.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分析[J] .理论月刊,2006(8):76~77. [27] 王军,魏建.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9):28~29. [28] 张新伟、陈建成、田新豹.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探讨[J] .中国科技论坛,2006(6):91~92. [29] 田新豹,王顺彦,陈建成.区域经济学对总部经济的解释[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16~17. [30] 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4~70. [31] 张荣奇,李宇红.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 .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83. [32] 刘志彪、张少军.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2009,6:56~57. [33] 许蔚.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 34李佐军.关于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2011(9):28~29. [35 ] 赵弘.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6] 郑唯唯、姚洁.总部经济模式下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苏商论,2008(10):137~139. [37 ] 梁毅.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 .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 38] 陈冬红、段庆林、严磊等.西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2010
14
(158):39~46. [39] 罗敏.企业总部经济视野下跨国公司管理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1):6048~49. [40] 林立、张同功.浅谈我国中心城市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 .科学时代,2010(23):29~30. [41] 汪潇、姚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实证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5):60~66. [42] 赵黎明,张亚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46~49. [43] 方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野下总部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138~142. [44] Philip Cooke, Mikel Gomez Urang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Research Policy, 1992, (26):156~162. [45] Wiig , Wood. 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innovational system [J]. An empirical study, http://web.sol.no/step/195/195 .htm.1999. [46] Doloreux: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3, 24 (3): 243~263. [47]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 .科研管理,2000(3) :43~-46. [48] 罗守贵,甄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3:31~35. [49]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0]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5-11. [51] Erkko Autio,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 .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April 1998,6, 2,A BI/INFORM Global:131 . [52]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1999 (6):20~23. [53] 张敦富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4] 王素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55] 龚荒,聂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J] .软科学,2002,16(6):22~25 . [56] 邹再进,郑治伟.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9):78~79. [57]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5~11. [58]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 .科研管理,2000,21(2):43~48.
15
[59]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20(5):550~556. [60] 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1] 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 .硕士,东北师范大学,2000. [62]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 2002. [63] 李小锋.冯套柱,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64]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 .科研管理,2004,25(3):30~35. [65] 薛风平.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42. [66] 张晓鹏.创新性城市、创新性企业及其创新关联机制---基于SEM和深圳案例的实证分析[J] .广州:暨南大学,2011. [67] 黄少波.创新城市的理念及其建设[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3):97~100. [68]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学术交流,2008(3):92~96 [69]马晓强,韩锦锦.由城市创新转向创新型城市的约束条件和实现途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91. [70] 马元三.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商业时代,2009(34):112 ~119. [71]杜英、王士军、张爱宁等.甘肃省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2(3):98 ~103. [72]陈鑫、吴耀宏.基于TOPSIS法的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131~134. [73]曹杨、王雪青.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24~127,133. [74] 王凤洲,孔丰.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 .东南学术, 2006(5):75~80. 75何骏.聚焦总部经济—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模式和建议[J] .中国城市经济,2009,24(1) :111~115. [76] 张永庆.总部集群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C] .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2008,11. [77] 陈柳钦.总部集群发展问题探讨[J] .东北亚论坛,2009(2):50. [78] 赵弘.总部经济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10(3):56~57. [79] 龙永枢.发展总部经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 上的讲话[J] .中国城市经济,2011(9):8~10. 三、研究内容
16
1.学术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1 学术思想 本文的学术思想是综合运用总部经济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从总部经济微观层面的总部企业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研及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构建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然后,建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结构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对提高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1.2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文章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在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综述。对总部经济理论、区域创新理论进行分析及综述,以为实证部分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为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互动关系研究。对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总部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相应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了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为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设计总部企业创新体系调研问卷并组织问卷调研,在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 第五部分为提出相关假设并构建概念结构模型。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假设和相应的概念结构模型; 第六部分为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关联分别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相关假设和相应的概念结构模型是否成立。 第七部分为结果讨论及建议。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第八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点,指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从微观视角出发,设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问卷,以利用因子分析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 (2)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总部企业样本的选取; (3)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假设及相应的概念结构模型的设定。
17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1)论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从总部企业的视角出发,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实证研究。①收集、整理和分析样本数据②借助SPSS 17.0和AMOS 7.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假设和相应的概念结构模型是否成立。 2.2 技术路线 1、研究背景及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 2、相关理论综述 总部经济及区域创新相关理论 3、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互动关系研究 高新区、经开区总部企业现状分析 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分析 4、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 问卷设计 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 5、提出相关假设并构建概念结构模型 6、分别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关联进行验证 7、结果讨论及建议 2.3 实施方案 8、结论与展望 (1)建立理论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2)学习总部经济、总部企业和区域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
18
(3)通过分析西安市总部企业发展现状和城市创新现状,设计总部企业创新体系调研问卷,进一步从理论上设定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假设和概念结构模型; (4)对调研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构建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 (5)在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假设和概念结构模型; (6)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相关假设和概念结构模型。 (7)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步提出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8)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本文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4 可行性分析 (1)通过前期研究,对总部经济和区域创新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已形成了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基本思路,这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较好的前期条件; (2)学校拥有完备的数据库可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提供了必要手段和帮助;同时导师郭伟教授与开发区管委会有着长期合作关系,这为问卷调研工作建立了较为便利的沟通渠道; (3)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导师的支持。 3.预期目标 (1)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设计较为合理的问卷,顺利确定调查对象及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以构建总部企业创新维度体系; (3)建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互动影响的相关假设和概念结构模型,并分别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假设和概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 (4) 对不同类型总部企业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关联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步提出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5) 3-5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一篇。 4.创新点 本文突破当前研究局限于基于产业层面的总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尝试研究了不同类型总部企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和程度。
19
四、研究基础
1.所需实验手段和研究条件 (1)理论研究部分——相关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和查阅资料所需的证件; (2)实证研究部分——企业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 (3)数据分析部分——EXCEL、SPSS、AMOS等软件的掌握及运用; (4)计算机一台。 2.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 所需经费来自课题经费。 开支预算: 序号 1 2 3 4 5 支出科目 实地调研差旅费 资料购买及印刷费用 问卷印刷及调研费用 核心期刊版面费 合计 金额(元) 2000 500 1000 1500 5000 五、工作计划
20
序号 1 2 3 4 5 6 阶段及内容 前期准备阶段:资料收集,明确 研究方向。 研究初期阶段:进行初步的理论 学习;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 证研究资料;构建研究的总体框 架并设计调研问卷。 工作量估计(天数) 30 60 120 120 120 75 起讫日期 2012.10 ~ 2012.12 2013.1~ 2013.4 2013.5~ 2013.8 2013.9~ 2013.12 2014.1~ 2014.3 阶段成果形式 开题报告 各类数据汇总 、分析 论文初稿 相关学术论文 发表 学位论文定稿 学位论文答辩 2012.11 问卷 研究调研阶段:更全面地学习相关理论,补充收集研究所需相关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析、调研,收集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分析结论。 系统深入研究阶段:整理前期所 获取的资料和所得出的结论,进 行对比分析,进入更深层次的研 究、论证。 学位论文撰写 论文答辩准备阶段 合计 525 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分表
21
评审项目 权重 80~100分 评 分 标 准 选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有深刻的学术研究内涵。 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内涵。 选题缺乏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较好掌握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基本掌握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未能掌握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知识。 研究课题属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居前沿位置,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考,并具有较强的先进性。 研究课题属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具有先进性。 研究课题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先进性不明显,难度欠佳。 条理清晰,分析严谨,文笔流畅。 条理较好,层次分明,文笔较流畅。 写作能力较差。 论述严密、逻辑性强、表达清楚。 基本概念清晰、层次分明,表达较清楚。 表达较差。 得分 (百分制) 一、选题依据(A) 30% 60~80分 60分以下 二、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B) 80~100分 20% 60~80分 60分以下 80~100分 三、选题难度及先进性(C) 30% 60~80分 60分以下 四、文字表达(D) 五、口头报告(E) 总分 80~100分 10% 60~80分 60分以下 80~100分 10% 60~80分 60分以下 总分=0.3A+0.2B+0.3C+0.1D+0.1E 备注:评审专家只对五项指标每一项的最后一栏内打分(百分制),不必计算总分。
评审小组组成:
组成 组长 姓名 职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单位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签字 成员 注:此评分表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必备的材料之一 年 月 日
六、评审意见
22
导师(或导师组)对本课题的评价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评审小组的审查结论(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难度与工作量是否适当、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同意论文开题报告) 组长 秘书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23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