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点语文科教研立项
一、立项课题:
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二、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传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开发各科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面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
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感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人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方法,树立新的教育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区进入先进水平,在镇名列前茅。
五、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应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究”研究课题由镇中心学校与本校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功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还派教师出外学习经验。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七、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
教师培训阶段: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
方案实施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
八、立项试验班:三年级
九、实施立项人员:XXXX、XX、XX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