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学院函授考试试卷及答案
鲁迅研究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肉的筵宴”: 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2.“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3.“立此存照”: 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4.“西崽”: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野草〉题辞》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_同时感到空虚。 2.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3.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提出,中国历史中所谓“一治一乱”的循环,其实就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在写《死火》之前,鲁迅还写过一篇可以看作是《死火》雏形的文章是《火的冰》 5.杂文是鲁迅一生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他一生共有杂文集___16___本。 6.鲁迅终其一生都坚守文学的______职能。 7.鲁迅认为,“小品文”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消闲,而是为了______。 8.鲁迅《彷徨》集中的第一篇小说是《祝福》。 9.“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这句诗充分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思想。⊿ 10.《兔和猫》、《鸭的喜剧》都体现了鲁迅对于动物的关怀。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这句话出自( ) A.《无花的蔷薇之二》 B.《为了忘却的记念》 C.《上海文艺之一瞥》 D.《“死地”》 2.以庄子为主人公的是以下哪篇小说?( ) A.《出关》 B.《采薇》 C.《非攻》 D.《起死》 3.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最早发表于( ) A.《新潮》 B.《语丝》 C.《小说月报》 D.《新青年》 4.《求乞者》的开头,反复出现的是( ) A.野花 B.灰土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 ,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C.树 D.小孩 5.《在未有天才之前》中,鲁迅认为______很伟大。( ) A.天才 B.傻子 C.群众 D.泥土
注:出处(鲁迅的回答是:天才的匮乏是因为土壤不合适。天才成长的土壤,就是我们大众。大家盼望天才的出现,先需要自己把土壤做好。)
6.鲁迅批判中国传统的中医是“医者,臆也”的作品是( ) A.《父亲的病》 B.《琐忆》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7.鲁迅唯一的散文集的名称是( ) A.《社戏》 B.《朝花夕拾》 C.《野草》 D.《故乡》 8.因为“女师大事件”,鲁迅与之展开论争的是( ) A.林语堂 B.梁实秋 C.陈西滢 D.郭沫若
9.被汪曾祺评价为吸收了诗、戏剧、散文的一切长处的短篇小说是( ) A.《示众》 B.《离婚》 C.《风波》 D.《补天》 10.鲁迅在文中提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是( ) A.《现代史》 B.《论睁了眼看》 C.《忽然想到·六》 D.《马上支日记》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读鲁迅杂文《北京通信》 四、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作品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的是( ) A.《现代史》 B.《无常》 C.《五猖会》 D.《女吊》 E.《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铸剑》这篇小说中的故事,以下哪些著作里曾作过类似的记载( ) A.《春秋》 B.《汉书》 C.《搜神记》 D.《史记》 E.《列异传》
3.以下表达了鲁迅的二元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思的是( ) A.《秋夜》 B.《雪》 C.《一件小事》 D.《社戏》 E.《死火》
4.写到了鲁迅小时候的学习生活的以下作品是( )□ A.《无常》 B.《颓败线的颤动》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五猖会》 E.《复仇》
5.主人公有非常浓厚的鲁迅自身的个人色彩的小说是( )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祝福》 D.《起死》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 ,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E.《孔乙己》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兔和猫》、《鸭的喜剧》、《狗·猫·鼠》反映了鲁迅怎样的生命观? 2.在《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中,鲁迅为什么认为“科学”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文明后果?
个人感觉意见:科学制度,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讨论,研究未知的一种制度,具有规律性,明确性,目标性,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而对未知的那些,无法明白的,无力明白的那些东西,一般是直接贯名不科学。这是对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深度的残害,比种族灭绝更严重。人类的文明并不是建议在科学制度的基础上,因为在这个制度没出来之前,历史上的人类文明,不见得就比现代文明低。在上世纪初,西方文明把科学制度推上了神坛,从而影响中国以及全球,从而产生了科学就是对的,科学制度就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执行,违背科学就是不正确的,就是反科学,就是落后,就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怎么越想越有些像信我者,得永生的感觉。)从而否决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科学,以及科学制度仅仅只是社会发展到现代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一棵树,现代的科学,还仅仅只是一棵小树苗,在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之前,它的作用仅仅只是继续成长. 当然,这只是个人无聊时发表的一些想法,应该是不科学的,不必太在意。
3.《理水》中鲁迅以两副笔墨写出了怎样的两个世界?
《理水》是具有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意义的。作者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地赞扬了古代人民英雄禹的高贵品质和他跟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考察灾情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勾画,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
4.《〈野草〉题辞》中,鲁迅为什么希望“地火”喷出来烧毁“野草”?
这篇《题辞》以“野草”作为全篇构思的中心线索。“野草”在这里具有双关意义: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的散文诗集,另一方面又是指生长在地面上的野生植物。前者切合为《野草》题辞的需要,由后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地面”、“地火”。“地面”、“地火”分别象征着黑暗社会和潜在的革命洪流。鲁迅渴望“地火”喷射而出,将“地面”上的一切全部烧掉,充分体现了他摧毁旧世界的决心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信赖。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鲁迅的《伤逝》、《祝福》、《离婚》三篇小说中各写了怎样的女性形象,试分析之。
我觉得鲁迅对于女性有一定的偏见,他笔下的女性形像,或者是尖酸刻薄型(如豆腐西施),又或者是可怜又可恨型的(如祥龄嫂),也有背弃忘义型的(如奔月中的嫦娥),好像都不是成功的女性形像,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2.以鲁迅对待“节烈”的态度为例,分析鲁迅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礼教观念的。
鲁迅很反对儒家礼教 对于从小被家人要求作为学习对象的“节烈”分子 鲁迅总是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所谓劝人向善的礼教很多都是反人性 荼毒生命的 表示应坚决予以踏倒 如讲小时候接触二十四孝图 什么埋儿孝母 他就很反感 认为自己年迈的祖母简直就是跟自己对立的 自己要想活得好 必须提防祖母这样的传统威胁 具体你可以看一下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