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语言层的审美作用可以从语义和语音两方面来分析:
(一)语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音节美上,具体体现为文学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语言的音节之美使文学语言读起来上口、悦耳,更好的还体现了古代文论常说的\"气势\"或\"气\使读者从文学语言中感受了一种生命的韵律,造成了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感受。
(二)语义方面:体现在语义中的审美性,主要是指从语言的蕴意上使人感受到文学语言之美。其主要表现为语义的多义或含蓄,使文学的语言耐人寻味,让读者产生了生动具体的想象和联想。语义的多义、含蓄之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谐音等语言的形式特征所造成的丰富、多义和含蓄,给人带来了语言的美感。其二是利用语义的多义创造审美效果,即利用语言修辞来创造多义性和含蓄性。如反讽、隐喻等等所造成的语义含蓄和多义。
2.下列人物形象哪些属于圆形人物、哪些属于扁平人物、哪些属于心态型人物?请做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尔丢夫《伪君子》、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格里高利《变形记》
答: 圆形人物: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扁平人物:答尔丢夫
心态型人物:格里高利
理由: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这种人物有一个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有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就是如此。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他的狂,但有时又体现出文雅、博学、理智的一面。哈姆雷特性格更是复杂,即有善于思考、英勇果决的一面,同时又有多愁善感、懦弱无为的一面。
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答尔丢夫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中,也无论面对何人何事,体现出的都是虚伪这一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心态型人物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比较模糊,但心理过程却得到非常细致、深刻的体现,格里高利这一形象主要体现出的是在他变成甲壳虫后复杂细致的心理感受,所以属于此类人物类型。
3.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什么区别?
答: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称之为形象的,一般都是指可以让人直接目睹的事物的外貌与形体,而作为审美活动的产物,文学形象是审美创造的结果,其中融入了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文学形象是语言形象。
4.什么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有间接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文学
形象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因为语言造成的。
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感物说”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答: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
6.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说明了什么?
答:“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能够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
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丰富的内容,往往是几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说清楚的,这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含义。
7.文学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答:文学文本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所组成的多层面的结构体,具体地讲,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组成的结构系统。文学文本语言层的作用则在于塑造形象,由此构成了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面即现象层或形象层,这个层面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构成了一个艺术世界。第三个层面是意蕴层。对于文学文本来说,意蕴层其实并不独立存在,读者不可能像阅读理论文章或新闻报道那样,直接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文本的意义。文学文本的意蕴是蕴涵在现象层或形象层之中的,读者只有通过对形象的感知,才可能获得对文学文本意蕴的感悟和理解。
8.简述情节和故事的区别。
1
答:二者的区别在于,故事只有事实、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没有也不重视表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因此无法知道事件所以如此的前因后果。情节就不同了,它不仅说出了两个事件(结果),而且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事件之间的关系上(原因)。对于叙事来说,这就有了情节,有了刻画人物的可能。这说明,故事的特征是只叙述事件的结果,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其蕴含全在事件本身;而情节的特点则在呈现事件所以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这就为塑造形象和挖掘事件的蕴含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有可能呈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从而也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
9.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答:在中国古代文论里,意境又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形象。
第一个层面,是由意即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意象的感受达到一种境界。因此,第二个层面上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具有物象形式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
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所获得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了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是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10.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答: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作家的人生经验、人生理想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一方面说明文学源于生活,能相当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又不能把文学仅仅视为生活的反映,因为文学还能通过价值关系鲜明地显示反映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11.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
答:两者都强调了文学必须依赖社会生活,这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两者差异在于分析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心象性是指,借助语言符号,文学可以把那些本身不具有形体、而且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即一种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概括性是指文学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13.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请举例论述“形象大于思想”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答:“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能够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
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丰富的内容,往往是几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说清楚的,这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含义。
14.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想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答:说典型\"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
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15.试举例分析情节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作家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把握现实、反映生活时,特别关注并全力再现和表现的必然是社会关系中,行动着的人。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心灵和情感、意识等发展变化的框架,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创造。
人物与环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都必须通过对方而得以确立。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环境进行能动地改造。所以作家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写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和制约,揭示出人物性格、命运和心态形成的原因和根据,另一方面,还要写出人物改造环境的能动性,写出人物对环境的种种反应和抗争,从而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需另行举例)
16.根据你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请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化。
答:首先,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其次,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再次,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材料分析题:
1、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歌德说: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答:歌德通过分析艺术家与自然即社会生活的双重关系,阐明了文学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表达,而且,从根本上说,艺术世界的创造也是为理想的表现服务的。实际上,没有主体精神的灌注,不能使艺术创造成为主体精神追求的载体,文学也难以成为文学。
2、解释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并说明其阐述了什么样的文学观点。
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答:这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辨析题:
1.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
因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都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
为出发点,用文学作品与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中外文学理论都认为,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生活的相符程度为标准;文学的真实其实是艺术创造的产物,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和综合。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