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身后都会有无数个优秀的老师做向导,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只有自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充实与完善,才能跟上学校、社会的教育步伐。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和孩子始终保持平等。从孩子懂事起我就教她做人要诚实守信,我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做到,如果有做不到的,我会主动向孩子道歉并向她解释原因。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撒过一次谎,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她犯了再大的错误,都会主动地告诉我并请求原谅。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从来不会说一句责备孩子的话,我会心平气和地与她谈错误的认识与改正,最后会告诉她:“能主动承认错误,你是一个好孩子!”这样孩子不仅非常信任我,而且有心里话她也是第一个告诉我。由此我也体会到做孩子的朋友更能抓住孩子的心。
我还经常教育孩子做人宽厚有爱心。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孩子一进门就委屈地问我,同学每次向她借东西她都会给,而今天她的橡皮丢了,为什么同学却不借给她。我并没有正面回答她,而是问:“如果那个同学下次找你借东西你还借给他吗?”孩子想了一下告诉我:“还会借给他,因为自己不能和那个同学犯—样的错误。”我听后欣慰地笑了,告诉她:“你是个好孩子,一定会和所有的同学做好朋友!”而且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总是在铅笔盒里多放一块橡皮。我觉得孩子在逐渐成熟起来,而我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断成熟。
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低年级的孩子最首要的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自觉性。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孩子上学以来,我的家里除了周末,晚上一般不邀请朋友来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尽量保持室内安静,作为家长这个时候我们也会看书、看报,在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增加家庭的学习氛围。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我就要求她放学后回家第一件事是写家庭作业,之后才可以看六点至六点半之间的儿童节目。吃过晚饭,我会和她一起坐到字台前复习一天的课程并检查作业,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整理课本和书包。这样半学期下来,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二年级以来,她都是独立安排在家里的学习和作息。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书、看报,我发现以后就给她买各种她喜欢的儿童刊物,现在只要在家没事的时候,她总是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翻阅,甚至于上卫生间她都不会忘记拿上一本书。当然这不算是好习惯,但每次看到孩子专注的表情,我都不忍心去阻止。
孩子的业余生活我们也安排得很丰富,晚上我们会利用一些时间同孩子一起到楼下跳绳、跑步,做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双休日我们会带孩子去书店买一些她喜欢的书,放长假的时候,我们会带着孩子去旅游,开阔孩子的视野。
看着孩子逐渐成长和进步,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更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教育孩子成长的故事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宋宏宇家长 桓亚娟
我一直都以为,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一个具有开始、经过、高潮、结局等部分的事件。我们都在看着别人的故事。当今天拿到老师给我的作业后。我突然糊涂了,不禁要问自己,我和孩子之间有故事吗?故事到底代表什么?说一个我们的“故事”又是为了什么目的?
在看到这个题目后,我突然对为人父母有了新的感觉。对于孩子,我们不应该仅仅负有生养的责任,同时还有教育的任务,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仔细想想这些年来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美丽的故事。但我们的言行已经对孩子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假期我绝对也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一些教育。就从懂礼貌开始吧。
孩子以前的情况是不爱和大人和长辈打招呼,不只是家里来客人时到一边,没有礼貌待客的起码规矩。和家里亲人也是这样。我希望在这个假期通过我的督促,能让孩子有一些长进。
过年正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这个假期每来一个客人我都会嘱咐孩子和他们打招呼,并礼貌的和他们交谈。我也在态度上注意自己的方法,不是粗暴的命令孩子,而是让孩子把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进行比较。希望通过这些教育,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在学校和家里都礼貌懂事的孩子。
通过这一段的督促,我发现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和家里来的客人打招呼了。我觉得这就是进步。不光是孩子的进步,也是我做家长的进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介意老师会批评我不会写作文,也不介意老师在看了我的字后感觉这个家长连什么是叙述文,什么是散文都不知道。我只是想告诉老师,当我看到这个题目,并为之进行思考后。我想在以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许我会有些改变。
所以在此感谢老师给我这样的一个思考机会。也希望在今后孩子教育中,老师可以时常将这样的教育方法与我们交流。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中关村二小五(8)班 董婉婷家长 贾晓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最好的选择是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如果你与孩子一起去旅行,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做目的地的了解,一起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你的心会变的年轻,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有时候你会发现,因为有了孩子,有了爱,才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
父母不仅要当好孩子的监护人,还要做好她的好朋友,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准青春期的途中,我们更要与孩子成为知心伙伴,共同分享彼此成长的收获,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孩子进入四年级以后,有了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于她的学习、生活,我也渐渐地由之前的指导转变为引导。四年级以来,董婉婷的作业以及课后各种兴趣班的选择也都完全有她自己独立确定与完成,权利与职责相辅相承,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凡是她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不替她去做。在孩子自己能承担的事情中,孩子进一步,我们退一步,这便是成长。
引导孩子学会包容与爱,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一直是我和孩子爸爸努力地方向。例如“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同学遇到困难,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一定要帮助”诸如此类的想法都是孩子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们很欣喜的发现,孩子真的渐渐长大了,她已经能够将我们日常的很多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判断是非了。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各种事情的看法,让孩子了解家庭生活的各种状况,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更强的责任心,也会有更好的自我接纳,自尊感,容易养成敢问并勇于承担的精神与实践能力。
成长是需要付出的,在这一点上,上帝对谁都不会免费。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既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与成长,亲身体验过了,才是最真切的感受,也才能有收获。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也只能做的是在彼此成长的道路上,互相鼓励,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行而有备,读而有用
中关村二小四(8)班饶明达妈妈 刘英辉
中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外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我们在对明达的日常教育中,即本着这一原则,尽可能让他行而有备,读而有用,将书本与现实联系贯通,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美国学校的“立体学习”
明达四岁时随我们来到美国纽约。因是第一次在国外生活,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的新奇。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会开车四处走走,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我们觉得,不能让明达做一个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而要实施“立体学习”。
其实“立体学习”这个说法,还是受启于明达的美国学校。读书是静态的,而实践是动态的。我们发现,美国的学校很重视实践活动,几乎每两个星期都会走出校园去上课。尤其是象“科学”这样的课程,一般采取一周室内上课,一周室外实践的方式。例如这个月的学习主题是“植物的生长”,老师第一周在课堂讲解相关知识,第二周带孩子们去公园埋下种子,第三周课堂上讨论种子会如何发芽,第四周再去公园观察种子是否如孩子所讲的那样生长„„反复如此,最终看到一颗种子开花,结果,总之课本和实践永远紧密结合。
有感于此,我们决定在假日的出游中,也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让书本学习和现场体验齐头并进。
爱迪生的科学启蒙
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爱迪生发明工厂。19世纪下半期,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即在此工作生活,取得了留声机、电灯等重大发明成果。今天,一组红砖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计划参观之前,我们从图书馆的儿童部借了几本《爱迪生传记》、《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著名发明》、《从黑暗到光明》等书籍,让明达先行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六,我们驾车出发了。抵达爱迪生工厂后,明达见到了许多书上描写过的东西,尤其是看到爱迪生挑选第一只灯泡所用灯芯的各种材料时,还非常神秘地问我:“妈妈,你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准备干什么用
的吗?”然后按照书上所说一一向我解释。参观爱迪生的书房时,明达发现直达屋顶的数卷书籍充斥四壁,而中央竟还有一张睡床。我不禁问他是否记得《爱迪生传记》扉页上的一句话,“成功是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明达也似有所懂的频频点头。从爱迪生工厂回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明达自己找出事先看过的几本书,再次读了起来,并表示想再去参观爱迪生工厂。如他所愿,我们又去了一次,第二次的收获显然更多了一些。我想,如果说现在明达对科学有些兴趣的话,与他的两次爱迪生工厂之行是分不开的。
旅游不再仅仅是“旅游”
受爱迪生工厂学习效果的启发,我们带明达去其他地方时,也都尽量做到有备而行。去墨西哥旅游前,借来讲解玛雅文化的书(儿童版),当其他小孩在吉萨金字塔前懵懵懂懂之时,明达却看得饶有兴趣,;去小罗斯福总统故居前,看一些介绍二战的书籍,明白美国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去肯尼迪宇航中心前,因明达本身就有兴趣,更是提前一两个月借来大量图书,从哈勃望远镜看到月球车,从阿波罗号读到挑战者号,后来在发射场地见到那些庞然大物,明达看得更是带劲,转来转去不舍离去。
我们认为每次出游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到了现场,孩子们往往会特别兴奋,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可能是走马观花,过目即忘。这也是很多孩子只记得哪儿哪儿很好玩儿,但怎么好玩儿却说不上来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要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想结合,利用好出游机会,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做到“随书潜入地,润物细无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