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例

来源:易榕旅网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1

【关键词】脾胃;;健脾益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5-01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未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几率。祖国医学认为,骨折疏松属于“骨痹”、“骨萎”等的范畴,并提出“肾主骨”的理论[1]。可见,该疾病于肾脏功能受损存在直接一定的关系。本综述主要探讨了脾胃功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骨质疏松概述

基于骨质疏松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骨蚀”、“骨痹”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开始。《千金要方》提出,随着人们的身体机能受损的严重化,脾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症状,从而影响蛋白质等的症状吸收,一定程度上讲,会造成骨骼受损症状。由此可见,脾胃受损是诱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2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岳美中等学者认为,脾、胃、肾三者与人们机能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中精气充足,则人们则“神清气爽”,而精气衰竭会造成其周围肾脏组织也出现受损症状,进而使得其出现衰老症状[2]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患者的症状主要为:全身乏力。舌质呈白色、关节酸痛、夜不能寐、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存在肾气亏损的现象。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了,脾胃受损,则阳气缺损、营养失调,会造成疾病滋生,进而累积周围器官[3]。岳美中提出,元气充足则滋养脾胃,进而促使人们不断成长,当阳气不足,则提示肾气不足,进而外邪入侵。基于“肾主骨”的基础上,当人们出现肾气虚亏症状时,往往会造成骨骼的正常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状。《素问》中对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脾主身之肌肉”。由此可见。脾胃强健才能生血、活血,保证机体内精气充足,保证骨折、器官等能够得到营养物质的滋养。若肾气虚亏,脾胃受损,气血之运行必然受到阻碍,脾胃之气的对骨骼的滋养不足,容易造成肌肉萎缩,骨骼性质发生改变。可见,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着骨折疏松的发生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中老年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性人群。中医学者对其病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均存在肾气虚亏的现象,其骨骼性质也逐渐发生转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出现骨折现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脾胃功能受损,则营卫之气不生,筋骨肌肉呈无力状态,《灵枢.决气》中提出,当机体内的精气不足以滋养筋骨骨骼时,其往往会呈受损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肢体长期得不到滋养,很容易出现萎缩的现象。临床研究表明,脾、胃等器官与身体的其他机能的正常运作存在直接关系,当脾胃受到外邪入侵时,与脾、胃等器官相关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排毒系统等功能均会处于异常状态[4]。。有学者指出,当脾胃功能受损异常时,其对钙质、蛋白质等正常吸收,从而抑制了机体了正常生长。

随着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状的研究深入,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认为骨质疏松主要包括四种证型,即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有学者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脾胃亏虚是诱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脾胃论》中提出了随着脾胃受损,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病率也岁随之提高。李跃华等学者提出有脾胃虚弱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90%。

3 治疗原则

中医学家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的出现肾虚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取药物治疗期间,应以健脾益胃作为治疗原则[5]。然而,有学者单纯取健脾益胃药物治疗期间,发现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该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骨质疏松患者因筋骨等受损,患肢存在血液循环异常的现象。因此,治疗期间应取活血药物配伍治疗。有学者研究,健脾法在骨质疏松中应用效果时,发现取健脾药物治疗期间,大鼠的骨骼受损症状明显缓解。李涯松等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期间依照中医辩证法,取健脾中药物配伍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即行健脾益胃法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化解脾胃受损症状。李冬冬等学者在健脾的基础上家用益胃、活血等药物配伍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取黄芪、羊藿等益气等药物治疗,发现患者的病情呈明显好转趋势,且临床不适症状也逐渐消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属于临床常见的补气中药,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黄芪在治疗骨质疏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有学者提出,治疗骨质疏松的方药非常多,但是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作为基础疗法,否则很难控制疾病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脾胃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虚弱是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取药物配伍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为基础,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均,徐蕾,吴宇峰等.浅谈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3(12):2464-2465.

[2]何青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盛彤,谢培凤,王新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论治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07):1922-1926.

[4]梁祖建.补肾调肝法治疗高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2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人们称其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的发生、发展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多数人早期无明显症状,而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就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跟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表现。另外,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患者可因剧烈咳嗽或汽车的颠簸而发生骨折,并可能因骨折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所以,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尽早排查。

;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是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特别是女性);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患有肾病或肝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钙、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过盛、风湿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止痛药和抗抑郁药会导致骨骼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骨质疏松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以上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测骨密度。目前,排查骨质疏松的临床检测方法有3种,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骨密度仪检测,其中骨密度仪检测最受体检者青睐。

1. X线检查:这种方法是最先用于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在骨量减少达到30%以上时能通过X线检查出来,所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很难发现,容易遗漏。目前只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仍采用此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此方法的优点是费用低、辐射量小,尤其适用于团体普查,但它无法定量地判断出流失骨量,不利于早期诊断。

2.超声检查:测量穿越骨组织时的超声速率或超声衰减,能反映骨密度、骨弹性和骨的微结构,进而预测骨折的危险性。此法具有无放射性、价廉和能移动等优点。

3.骨密度仪检测:这是现在最简单、最有效的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通过测定椎骨相对密度(RVD)来评定骨质情况。RVD的正常值为1,表示椎体密度高于椎间盘。如果RVD值为0,表示椎体密度与椎间盘密度一样,就是患有骨质疏松,如果RVD为小于0,表明椎体密度比椎间盘要小,则是严重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3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表现为骨矿含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便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被医学界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它不象其他疾病有明显的特殊症状,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的身边。轻者表现为起坐、弯腰或早晨起床前疼痛等不适,严重者出现弯腰驼背、身高变矮,骨质如同糠萝卜、朽木一样,出现了蜂窝状,轻微的动作就会发生骨折,平时人们不重视,往往骨折后检查才发现是骨质疏松。此外,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体形畸变和行动不便还给患者的精神造成负面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欧洲国家,每30秒就有一人遭遇骨质疏松骨折,每5个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别是髋部骨折就有1人发生死亡,其死亡率为15%~20%。据我国的一项地区性调查研究表明,40岁以上的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6.1%,女性为19.9%,6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女性随年龄增加可达30%~70%。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亿3千万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我国已把骨质疏松的防治列为中老年人保健的重点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骨代谢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但治疗骨质疏松尚无理想药物。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如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促进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甲状旁腺素等;促进骨矿化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化制剂等。这些药物疗效肯定,但多为单一作用,长期应用毒副作用明显。

李恩教授与邯郸制药有限公司,在中医“肾藏精”、“主骨生髓”、“髓充养于骨”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中药技术,经过20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共同研制出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抗骨松”牌丹杞颗粒。

“抗骨松”牌丹杞颗粒是纯天然植物中药制剂,证明了该补肾中药复方具有多环节、多靶点自我调节脏腑功能的集合作用,达到阴阳平衡。;促进钙向骨内转移,并促进骨基质胶原的合成,提高骨矿化和增强骨的韧性;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排出,防止血钙丢失;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可延缓卵巢功能早衰,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谢,提高骨密度。

“抗骨松”牌丹杞颗粒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春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等通过600例临床,3~6个月的治疗观察说明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取得了很好疗效。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4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

施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并发骨折的危害性大,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意义。

更早预测风险,让“骨松”可预防

如果骨质疏松症能早发现,早预防,则意义更加重要。目前,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指标很多,诸如CT、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但是,这些指标属于预测骨质疏松的中晚期指标,而且检测费用高,检测设备要求高,不适合推广运用。如果这些指标发生了变化,也很难再恢复。因此,有必要发现更早的预防性指标体系进行预测。

我们项目组通过“证病结合”(病史采集和中医辨证,并结合西医检查)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华东、华北、东南、东北、西北城市人口地区完成了骨质疏松症人群的调查(共计6447例),发现患者多出现倦怠乏力、骨骼疼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肢抽筋、腿软困重、牙齿松动、头发脱落、夜尿频多等“肾精亏虚证”表现。证明了“肾精亏虚证”共占83%,其中“肾阳虚证”占34%,“肾阴虚证”占49%。

项目组又在上海市、北京市完成了高危人群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共计4250例),发现骨质疏松症早期即产生“肾虚”的中医证候。下肢抽筋是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骨骼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建立了“证病结合早期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个体“骨量状态转移”的风险概率。

骨量状态转移----从正常到“骨松”的改变

“骨量状态转移”是指骨量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指骨量从正常到减少、再到骨质疏松的过程。骨量即指骨密度,通过国际公认的DEXA检测,所检测出来的结果为T值。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若T值大于或等于-1.0SD,则为正常骨量;若T值在-1.0SD~2.5SD之间,则为骨量减少;若T值小于或等于-2.5SD,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绝经 绝经年限每增加1年,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9.7%,从骨量减少转变为骨质疏松的风险增高23.3%;

骨痛 出现“骨痛”症状,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3.0%;

抽筋 出现“下肢抽筋”症状,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1.8%;

消瘦 体重指数每减少1个单位,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加大约5%。

这个评估模型将中医证候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与疾病危险因素共同分析,能够更加准确、便捷地预测骨质疏松风险概率――绝经期女性、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者,是“三大”高风险人群。我们的研究还提示,越瘦的人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大。在此呼吁,爱美的人士不要盲目减肥。

温肾阳、滋肾阴,达到肾主骨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除了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3营养支持外,临床上主要运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激素等,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心脏疾病等。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遵循前期的临床流行病学数据,骨质疏松症多为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

* 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出现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倦怠乏力等症状;

* 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出现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腰膝酸痛、腿软困重、齿摇发脱、潮热盗汗等症状。

我们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中医“肾主骨”、“生藏精”的理论,提出了创新性的“补肾益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理念。项目组对施杞2646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补肾益精类处方进行了配伍规律研究,研制出医院自制制剂温肾阳方(主药为羊藿、蛇床子)、滋肾阴方(主药为女贞子、旱莲草),并正在依此开发治疗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中药新药。

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病证结合”的治疗模式,首先明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然后辨证分型。随后,给予相应的温肾阳、肾阴虚中药治疗(目前主要是汤剂),再配合小剂量钙片(600毫克左右,大大小于常规的治疗推荐量)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已经观察到,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老人的骨骼疼痛、下肢抽筋等肾虚表现都有了很明显的缓解或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检查发现,中药也能够明显增加并维持骨密度,并可以降低钙制剂、激素的使用量,降低临床副作用。

社区推进,综合干预防骨折

在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骨健康促进社区服务联合体”,建立了一套基于社区发病研究、临床医疗服务、诊疗技术设备与一体的“健康直通车”服务体系。

这辆“健康直通车”会定期开到居民小区为居民进行健康服务。在车上,有专业医生为居民采集病史和收集血液,进行免费的体检。车上配有DEXA检测仪,可以免费为群众测骨密度。评估完毕,医生会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对每一个小区,我们都会长期跟踪随访,每半年随访一次,计划跟踪十年。

目前,我们已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徐汇区龙华街道的50个社区,完成4371例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发现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有1000例,占调查人口的22.87%。对受检测人员,我们提供了中药、针灸、平衡操以及“十二字”养生功等综合干预措施的指导。希望通过长期的医患合作,减少老年人跌倒,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奔走在街头的“健康直通车”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1病机辨析

1.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腰痛”、“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为该病形成之根本。肾乃先天之本,《医学精义》中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足则骨强”。而“女子七七,天癸竭”,即绝经后,肾气日衰,元气虚少,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失调,经气不利,水谷精微得不到充分吸允,恶性循坏,进一步加重肾精的流失,人体加速进入衰老阶段,直至骨痛齿脱,筋骨失养而枯。正如《内经・素问》中所提到的“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动不正,而无子”。。如魏氏等[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产次、绝经年龄年限等的相关性,比较非肾虚证组与肾虚证组PMOP发病率,证明了肾虚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虚与机体的衰老包括骨衰老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肾虚衰老的实质可能是机体以大脑-下丘脑-垂体-靶腺为轴心的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以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特异功能减退状态。

脾虚为该病形成之诱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骨之生长发育必然受到脾脏影响。脾胃虚弱则化源不振,四肢百骸无以充养。《灵枢・本神》有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饮食失调,久病卧床,四肢少动,经脉失和而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则会发为骨痿或其他并发症。绝经后妇女脾胃运化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脾主肌肉,脾气不足无以运化,则肢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不用,肉痿而髓空,骨失充养致骨痿。同时,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不断成熟和充盈。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而易致肾虚,肾气虚则脾气不升,肾阳虚衰而难以温煦脾阳,必致运化失常。两者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二者不能相济,则易脾肾两虚。

肝失疏泄为该病形成之关键。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贮藏血液,调节血流,肝失疏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从排卵、月经、妊娠到哺乳都与肝主疏泄紧密相关。肝失疏泄,不仅影响情志和脾胃,还会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或绝经期提前。而肝肾同源,肝肾阴阳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相互制约。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可致肾阴亏虚,而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造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此,肝失条达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质脆弱,易发骨折。很多研究也表明,肝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养血调肝对该病的治疗有帮助。

《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绝经后妇女肾气日衰而元气虚少,无力鼓动血脉而致脉络瘀滞不通。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布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脾统血,《景岳全书》曰:“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脾不摄血,妄行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则形成瘀血。气虚而血瘀,瘀血则阻络,筋骨失养,四肢无力,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也是瘀血阻络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病理研究上,眭氏等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ll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1.2长期失重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长期失重导致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突出的阻碍力量。失重使骨骼处于无负荷、无应力刺激状态,失重性骨丢失是一种局部机理起主导作用并受多层次调节的复杂变化过程,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基本原因。航天飞行的骨质丢失并非在所有骨骼上表现均一,而是集中表现在承重骨,骨骼的反映表现出较明显的对太空环境的生理性适应。主要原因为无重力负荷状态使骨正常代谢失调,同时受到肌肉收缩力刺激减弱、流体静压消失、血液头向分布、血流变化导致骨供血不足等影响,而导致骨质进行性丢失、骨折和异位钙化。非承重骨虽不及承重骨明显,但也有所反应。提示除局部应激性外,内分泌也受到影响。或者说失重导致骨质疏松也是全身综合变化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长期失重状态可对前庭、骨、肌肉、心血管、血液、肾脏和肺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单纯用激素或药物不易防治的原因之一。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出现骨质流失速度极快,易骨折,肌肉萎缩性改变,水、电解质流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情志不畅,血液头向转移且粘度大,免疫力下降等。据此辨证,有学者提出了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筋骨失濡的可能病机。。水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佐证了肾水泛滥而肾气自虚,最终肾精亏虚的说法;脾属土,远离地面,乾坤扭转使脾气虚弱,难以上下交通,灌溉四旁,以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血液头向移动且粘度大符合血虚血瘀之说,而环境改变带来的情志不畅和肝郁气滞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弱了对血流的调节功能。有学者尝试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论及气血论展开思考,推测人乍入太空,外界阴阳变化使体内阴阳失序,肾脾二藏五行调控不利致脾之充养督摄失职及肾精流溢虚其本位,最终肉痿肢弱、骨消髓减。目前,中医学界没有对该病的病机辨证及论治达成一致意见,尚处于初探阶段。中医理论体系认为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且“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灵枢・寿腰刚柔》)。。因此对待任何疾病,无论了解与不解,调整阴阳,使其恢复相对平衡的原则不会变。基于此,本课题组也在尝试从阳主阴从的角度,考虑在太空环境下,由于远离地面,缺乏阴气收敛交融,阳气发散之性无所束缚而自由外溢,阳走卫失,阴营不固,最终阴阳俱虚。对此,大胆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由于病源少,取证难,中医学界主要通过国际公认的动物后肢卸载或人体-6°卧床进行失重造模。本课题组也正在尝试通过以方验证,以药测机的手段对该病进行认识上的深化,这是值得期待的,不过需要很多的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在该病的辨证上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声。

1.3两者比较

两种骨质疏松症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发病机制的比较可为对抗措施的提出和开发开拓思路。两者均以骨质丢失、易骨折、肌肉萎缩为主症。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肾虚。但从发病对象上来看,航天员多为青壮年男性,这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全然不同。从直接原因上看,女子绝经后出现肝郁气滞为影响骨质之突出因素,全身脏器衰老功能减退为诱导,同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失重性骨质疏松则由承重骨失去机械应力刺激,阴阳倒转脾肾失职直接引发。从发病部位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为全身骨量的明显减少,而失重造成的骨质疏松则主发于承重骨。从伴随症状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有绝经期前后的相关症状,多有疼痛,也可出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减退;失重性骨质疏松患者则伴有水、电解质大量流失,头晕,烦躁,消化不良等症。从病程上看,失重骨丢失最为迅速,少则几日,多则十几日便开始出现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自绝经后骨质以每年两三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丢失。

2中医药治疗研究

2.1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合理的钙和维生素D平衡膳食摄人,减少生活中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日晒较少等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适当进行负重锻炼可维持并增加骨密度,增进肌肉力量和平衡,可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在中药治疗方面,众多学者则注重补肾健脾、疏肝养血。

与老年型骨质疏松症相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如常选用羊藿、补骨脂、杜仲、续断、肉苁蓉等。现代研究发现,多数补肾中药含有的甾体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影响垂体促性腺功能及卵巢生殖激素代谢;这可缓解绝经所带来的快速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对抗骨质的快速丢失。季氏等用摘除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以羊藿总黄酮不同剂量连续给药3个月,骨钙、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等明显提高。表明羊藿总黄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防止作用。葛根异黄酮也被证明可明显提高摘除卵巢大鼠骨矿盐含量和结构强度。中医学界也基本认可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效果斐然。女子绝经所伴随的一系列症状并非单纯补肾可以解决,根据烦躁、疼痛等特点,还要辅以舒肝活血的药物。总之,对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把握标本兼治,既要以滋补肝肾为重点,又要兼顾活血止痛,健脾益气乃至补充营养。

专方验方方面,丁氏运用补肾健骨胶囊(熟地黄、羊藿、煅牡蛎、泽泻、山茱萸等)对去卵巢大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股骨载荷、硬度、骨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显着好于模型组,说明该药可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学状态,提高骨骼抗外力冲击的能力,可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避免骨折的发生。林氏等[11]研究表明,健骨颗粒(煅狗骨、羊藿、山茱萸、党参等)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骨密度,提高血清雌二醇、降钙素水平。王氏等[12]实验研究表明,用补肾方剂密骨灵(人参、鹿角胶、熟地黄等)可提高切除卵巢大鼠生物力学性能。临床方面,战氏等[13]观察补肾养血汤(熟地黄、鸡血藤、牛膝、羊藿、当归等)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X片、血清磷酸酶、钙等有显着差异,总有效率90.0%,大于对照组(葡萄糖酸钙60.0%)。邹氏等[14]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减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同样显着,总有效率86.67%,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陈氏等[15]通过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肯定了补肾中药可显着增加患者下肢骨密度。张氏等根据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对100味中药进行了统计,发现补肾药使用频率及种类最多,其次为健脾、益气和补血药。这不仅说明了当前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手段,同时证明了肾虚对骨质疏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及补肾之外兼顾其他的治疗原则。还有学者[17]通过Meta分析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结果表明,中药疗效确切,且好于西药,虽有一定局限性,却表现了中药在该领域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2.2失重导致骨质疏松的中药防治研究

从根本上说,建立人工重力环境是对抗失重最好的方法,但就目前而言,这只是一种设想。当前对航天员废用性骨质疏松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可分为:体育锻炼、改变体液分布和药物防护。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整体论治的观点使其在治疗该病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我国在应用中草药进行航天药物防护的研究上,从单药到简单合剂再到复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沈氏等[18]比较丹黄钙和参川熟两组合剂,发现均可改善模拟失重鼠的骨骼肌肉及血循环。这为今后在该领域深入进行复方研究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李氏等[19-20]研究的强骨抗痿方具有补肾健脾活血益气的功效。通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生化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其对尾吊大鼠以及模拟失重状态下成骨细胞有抑制骨丢失的作用。马氏等[21]用续断、红花等组成活血补肾复方,干预失重骨丢失,发现大剂量组对改善骨矿含量有较好作用。本课题组针对此症总结出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的可能病机,并研制了科研处方五加补骨方(刺五加、黄芪、当归等)。经实验验证,对2周及3周模拟失重大鼠均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承重骨丢失,促进骨形成及矿化,提高BMD及力学性能,对抗肌肉萎缩,增强股骨Ⅰ型胶原合成,改善钙化环境[22-23]。本组又从阳主阴从的角度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尝试通过扶阳固阴、阴阳双补的方法进行科研处方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3结语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要点。在中医药治疗上,两者均以补肾为首要方法。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多从补肾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养肝调血,效果良好。治疗失重性骨质疏松目前没有统一方法,但无论辨治如何,都离不开"肾主骨"的理论,也可以借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继续寻找有效的中药。为航天事业提供医疗保障。总之,中医药就两种病症研究比较广泛,后一种则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航天医学的不断发展,它也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魏绍斌,杨家林.绝经后骨质疏症与肾虚的关系[J].中国

老年学杂志, 1996,16(6):337-338.[10] 丁桂芝,

曾天舒,周 勇,等.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

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1

[2]刘燕萍,马建华,冯尔宥,等.健骨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骨

质疏松症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2(5):369-371

[3]王 玲,吕晓东.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

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O):629-630

[4]战美玲,杨艺飞,张 静,等.补肾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

疏松症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2):37-38

[5]邹崇祺.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

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4):267-268

[6]陈 砺,朱春燕,王小平,等,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

松症患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4,8(30):6703-6705

[7]刘 宇,莫胜丹,李 瑛.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系

统评价[J].海南医学,2005,16(2):136-137

[8]张喜德,邢玉瑞.骨质疏松症常用中药及其选配规律探

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43-44

[9]沈羡云,董 颀,马永烈,等.两种中药合剂对悬吊大鼠生

理防护效应的初步观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2,15(4):250-254[19] 李勇枝,石宏志,范全

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范文6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症;老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纤维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和骨密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61~82岁,平均72.4岁。病程1~15年。并设立对照组100例患者,男42例,女58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鲑鱼降钙素(商品名为密钙息,北京诺华制药生产,50IUP支)50IU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后改为隔日1次,连续使用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钙剂(钙尔奇D),600mg1次/d;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钙尔奇D600mg,1次/d,连续使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骨密度(BMD)的测量;②临床症状观察:骨痛程度;③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治疗前后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观察组接受治疗第6天即有疼痛缓解,14d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能力有所恢复;对照组治疗14d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时有复发,有些患者需联合服用非甾类抗炎镇痛药。骨密度均值在治疗后3个月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无显著差异。生活能力疗效评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