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藜的读音是:rán lí。
燃藜的拼音是:rán lí。 繁体是:燃藜。 注音是:ㄖㄢˊㄌ一ˊ。 结构是:燃(左右结构)藜(上下结构)。 简体是:燃藜。
关于燃藜的诗词
《虞美人·为刘比部题天禄阁燃藜图》 《寄温州老友朱燃藜》
关于燃藜的词语
断臂燃身 青藜学士 燃眉之急 羹藜含糗 燃萁煎豆 羹藜唅糗 寒灰更燃 犀燃烛照 余烬复燃 燃糠自照
关于燃藜的造句
1、妈妈看看,太乙燃藜照读书,十年窗下苦功舒,扬眉吐气袍穿锦,驷马高车拥道随。
燃藜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燃藜[ránlí]⒈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基础解释:意思是旧传用藜为燃料,本鯦明朗,可传火彻夜。后用以燃藜比喻勤学、夜读。
二、引证解释
⒈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説开闢已前。引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石渠。”
三、网络解释
燃藜燃藜,读ránlí,是汉语词汇,出自《拾遗记·后汉》。综合释义: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説开闢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石渠。”燃藜[ránlí]旧传用藜为燃料,本鯦明朗,可传火彻夜。后用以燃藜比喻勤学、夜读。「燃」文献异文作「然」。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汉语大词典: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后因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宋刘克庄《灯夕》:“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燃藜向石渠。”国语辞典:旧传用藜为燃料,本鯦明朗,可传火彻夜。后用以燃藜比喻勤学、夜读。「燃」文献异文作「然」。燃藜[ránlí]⒈旧传用藜为燃料,本鯦明朗,可传火彻夜。后用以燃藜比喻勤学、夜读。「燃」文献异文作「然」。引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辞典修订版:旧传用藜为燃料,本鯦明朗,可传火彻夜。后用以燃藜比喻勤学、夜读。「燃」文献异文作「然」。宋.刘克庄〈灯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其他释义:《三辅黄图·阁》载:汉代刘向夜读时,有一持青藜杖的黄衣老者“叩阁而进见”。刘向暗中独坐诵书,老者便“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燃藜”指夜读。
关于燃藜的成语
燃眉之急 断臂燃身 豆萁燃豆 燃糠自照 牛渚燃犀 燃犀温峤 羹藜含糗 羹藜唅糗 燃萁煎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