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乘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2

乘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2

来源:易榕旅网


课题: 2.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师:喜欢猜谜语吗?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因为纽扣扣错了位置,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什么运算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系?谁愿意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2、师:那么加法还有什么运算规律呢?(适时板书)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规律?谁愿意来猜猜看? (学生猜想:乘法可能会有交换律,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师:你们怎么会想到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根据加法中的运算规律猜想的)

师:你们能根据加法中的运算规律,大胆猜想乘法中有什么运算定律,这个思想值得表扬!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呢?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对乘法相应运算定律的合理猜想,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下面抽象概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示范作用。 二、猜测验证,合作探究

师:你们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你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想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想?(验证)

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亲自体验一下呢? 好, 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出示合作要求)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验证方法,并把它写下来。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比一比,看谁的验证方法最好,最后请他作为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第______组 记录员________ 我的猜想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4、交流。 (1)认识乘法的交换律。 师:刚才我们的小组讨论的特别激烈,特别是xx小组,有的组员准么负责记录,有的专门组织讨论,老师要给这个会合作的小组加一面红旗。好,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5=5×2,0×9=9×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10个小组,每个组有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10×4=40,也可以用4×10=40。这就说明4乘10等于10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2)认识乘法的结合律。 生1: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我的猜想依据

生2: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3: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12×25)×4=12×(25×4)。

1、教学例题1

师: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实例验证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再一起验证一下好不好?课件出示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P34例题1

师:你从主题图中可以读出那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信息)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图的那些条件来求这个问题?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大家可不可以列式解答?把式子列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报自己的算法。 生1:5×25=100(人) 生2:25×5=100(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结果都相同,都是表示什么? 生:都表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既然这两个算式都是表示挖坑种树一共有多少人,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生:发现了5×25=25×5 板书:25×4=4×25

师:那么你能不能找出像这样类似的算式? 生:......

师:请同学再仔细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他们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的积相同,都是由两个相同因数组成算式,但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的位置怎样不同呢?他们刚好?(位置相反)

师:看来乘法的因数交换以后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也叫乘法的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加法的交换律有没有字母表示?那么同样的乘法的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生:a×b=b×a。板书:a×b=b×a。 师:这里的ab可以表示那些数字?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例题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大家再想一想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图的那些条件来求这个问题?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五棵树,每棵树要浇两桶水。 大家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会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后讲自己的做法: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组算式都是表示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算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等号) (25×5)×2=25×(5×2)(板书)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不同? 生:数字的位置相同,得数相同,但计算的顺序不同。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4: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5: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三、方法应用

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有了深刻的体验,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学习乘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又使感受到学习乘法结合律的必要性。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2=72×( ) 38×160=( )×( ) 50×a=( )×( ) 2、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说出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3、

课堂检测B

1、说出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0×30=30×20

(2)15×23×2=23×(15×2) (3)、25×(17×4)=25×4×17

(4)、25×50×4×2=(25×4)×(50×2) 2、

六、布置作业:P37第3、4题。

课堂检测答案:

A:1、54×72=72×(54) 38×160=(160)×(38) 50 2、4200 69000 3900 3、(50×2)×7=100×7=700(米)。 B:1、略。 2、700套。

×a=(a)×(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