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ANGJSIHGYAUYUZ例谈小学中段写作指导
□河池市凤山县实验小学
何彩梅
【摘要】本文以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论述指导中段学生写作的方法:读写结合,以写促用;课前展示,以说促用;作后评改,以评促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写作
指导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64-02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也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可见,丰厚的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知道积累的重要性,课内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课外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的摘抄。而家长为了孩子能写好作文,对孩子购买课外书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可是每到写作文时,学生对描写的对象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写出来的文章总是词不达意,语句平淡无奇。
积累的语言不知道如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是很多学生都存在的困惑。究其原因不乏有两种:一是所积累的语言不能内化吸收,习作的时候无法做到信手拈来;二是“学不致用”,积累的内容与习作内容没有关联,记忆、摘抄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要让学生在习作中把平时的积累做到“凭吞吐”“任翕张”,教师就要从作文起步的小学中段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
一、读写结合,以写促用
学生的语言积累途径主要来自教材和课外阅读,无论是课内积累还是课外积累,读写结合都是促使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最佳策略。
(一)课内阅读,即学即用
课内阅读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主阵地,因此对于课文中文质兼美的句段,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并进行词语运用、句段仿写等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迁移训练,做到即学即用。
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五花山》一文综合运用先总后分、时间推移的构段法描写了五花山的四季变化,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山上树木在不同季节的美,构段方法和描写方法都是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范例。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只是从段落安排和表达方法上稍作点拨,随即让学生全文背诵,课后模仿课文写一写家乡或校园的风
景。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学会用按照季节变化的方法分段描写:“树叶像被蜡笔涂过似的”“风一吹,树叶在风中跳起舞来”“只有榕树不怕寒风,叶子还是那么翠绿”……这些模仿课文的优美句子很自然地涌现出来。
课内的读写结合,教师应秉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以“我能用它来进行哪些方面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为备课的问题导向,充分解读教材,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习得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课外阅读,厚积薄发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和获得表达技巧的主渠道,要使课外阅读积累更直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需要教师在中段的课外阅读中有推荐、有指导。在学生有了相应的积累后,教师还要搭建运用积累语言的平台,创造读写结合的机会,最大化地化“积”为“作”。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习作技巧。杨红樱的系列小说《淘气包马小跳》深受孩子们喜爱,其中的细节描写方法易于学生模仿运用,因此,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笔者向学生推荐的第一套课外读物就是这一套小说,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其中的精彩句子,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轮流执笔记录“我们的班级故事”,学习用作家的语言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得最精彩的一个小组,他们模仿马小跳系列的《同桌冤家》,每天都记录小组内几名同学的“战争”,读了令人捧腹不已:
黄莉雅咬牙切齿地说:“罗新俊,见鬼了!”“见啥?见鬼?我有驱鬼符!不怕你!”罗新俊压根没把她放在眼里。黄莉雅终于爆发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要来,今天我让你走投无路!”“我就要闯,你能拿我咋滴!”罗新俊依然嬉皮笑脸,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赖皮样儿。黄莉雅使出“杀手锏”:“我把你那件事告诉老师!”罗新俊顿时脸色惨白,赶紧求饶:“啊,黄大姐,不要告诉老师啊,算我求你了!拜托了拜托了!”“这个嘛,得看我的心情!”黄莉雅故弄玄虚。“不要告,给你一支笔芯!”罗新俊麻利地献上新买的笔芯。“好吧,少年爽快,成交!”……
从这个片段来看,这个学生对语言描写的娴熟程度已经不亚于高年级学生。像这样,如果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
64广西教育2019.5专题研究一GVANGJSIHGYAUYUZ若能有计划地根据具体的读物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自由练笔,那么学生运用积累素材的能力将会超乎教师所料。
二、课前展示,以说促用
语言的积累,需要反复地运用方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储备。语文课内学习,学生有识字、阅读等诸多任务,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只能尽量“挤”,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而课外时间,除了语文,学生还有其他学科的家庭作业,语文教师也不能布置太多的练笔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前三分钟积累展示不失为促进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一个好途径。
课前三分钟的组织形式通常有经典诵读、演讲、讲故事、新闻播报、词句积累等,从运用积累的角度来看,展示词句积累是中段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策略。
(一)情境描述
对于学生新近积累的好词,教师可以有指向性地用媒介或者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描述,学习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比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百花园二要求学生积累两组成语,一组是形容人物心情高兴的:眉飞色舞、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眉开眼笑;一组是形容人物心情沮丧的:心事重重、心灰意冷、六神无主、垂头丧气。对此,笔者用语言分别创设两种情境让学生描述:单元检测试卷发下来,你考了100分,请用形容人物高兴的成语描述你的心情,至少用上三个成语;单元检测试卷发下来,你没考及格,请用形容人物沮丧的成语描述你的心情,至少用上三个成语。
(二)句子接龙
围绕习作中“把句子写生动”的习作要求,我们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做一些即兴的句子接龙。写游戏活动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习作任务,习作中需要学生生动地描写游戏的动作。在第一次习作之前的课前三分钟,笔者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动词,以句子接龙的方式,练习把一个动作细化成若干个连续动作,把一个短句扩写成一个相对生动的长句,从而领会把动作写具体的方法。比如,描写玩丢沙包的动作,第一个孩子用一个动词描述:我把沙包向韦海鹏扔过去。第二个孩子接着用两个动词描述:我把沙包攥紧,向韦海鹏扔过去。第三个孩子继续接:我把沙包攥紧,抡起右臂,向韦海鹏扔过去……接龙到最后一个学生,得出的句子是这样的:我把沙包攥紧,扎稳马步,抡起右臂,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使劲向韦海鹏扔过去。
积跬步才能至千里,汇小流方能成江海。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积累的语言,习作要求中的“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学生而言将不再是束手无策的事情。
三、作后评改,以评促用
平日的积累难以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学生缺乏运用积累的意识是原因之一,而作文后的导向性评价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对语言积累运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每次作文前的习作要求中,
语言的意识。
:语文S版教材的内容梳理与实践
笔者都把“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作为习作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习作后的评改,笔者通常采用以下策略引导学生树立运用积累
(一)教师批注,全班分享
在批阅学生习作时,笔者会特别关注那些读起来不仅有节奏感,而且很显文采的四字词、成语,运用修辞手法或者具有时代感、幽默感的精彩句段……并把这些词句圈划出来,画上一个“☆”以示对运用积累的肯定。到作文讲评环节,笔者再让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文中得到老师批注的好词佳句,让受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运用积累语言的原动力。同时,这也是一个间接的积累运用过程。作文讲评后的二次习作,很多学生会立即用上别人分享的好词佳句。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在作文讲评环节将运用优美词句的情况作为一项评价指标,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增强运用积累语言的意识。
(二)同学互改,发现精彩
在导向性地分享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同桌交换或者小组轮批的形式交叉评改他人的习作,要求学生从同学的习作中找出精彩词句。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别人习作中的好词佳句,也就说明他不但已经清楚好词佳句的评判标准,而且内心也有了“我也要像他(她)这样遣词造句”的意识。长此以往,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习作中涌现具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片段修改,活用积累
除了从欣赏的角度分享好词佳句,习作后的讲评课指导,我们还可以通过片段修改的方法,从“挑刺”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比如,描写小动物的习作中,一个孩子这样写猫的外形:小猫的眼睛很圆,耳朵尖尖的,全身的毛黑黑的。很显然,句子中缺乏好词佳句,读起来毫无新鲜感。在习作讲评中,笔者给学生出示这一片段,让学生合作修改,补上恰当的好词佳句,让笔下的猫变得鲜活起来。经历了修改他人的“病文”,学生再次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时,自然知道要避免同样的毛病发生。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积累的目标,从积累语言到会用语言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教师只有广辟蹊径、多管齐下,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时机,才能使学生把课内外的积累内化为语文能力,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注: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语文S版教材小学中段课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梳理与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5C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彩梅(1975—),女,汉族,广西凤山人,小学中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池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特级教师,1994年毕业于河池市宜州民族师范学校,2016年至今担任凤山县实验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作文教学。
(责编黎雪娟)
65广西教育201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