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创作主旨的改变看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式微

从创作主旨的改变看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式微

来源:易榕旅网
2010年11月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0CIAL SCIENCES NOV.,2010 Vo1.18 No.6 第l8卷第6期 从创作主旨的改变看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式微 吉玉萍 (盐城师范学院摘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要:拟话本,J、说兴盛于明清之间,到清代康熙年间已经衰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创作主旨的改变 而致。明末清初,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能结合话本小说的特征和时代精神,表现出“劝善”与“娱心”二 者皆重之倾向;清初至康熙年问,则由于偏重“娱心”而开始呈现衰微之状;清中叶以后的拟话本作家则由于 完全走向“劝善”之途,使作品失去了独创性与生命力而没落。 关键词:拟话本;创作主旨;式微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6—0165—03 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小说 “欲观者有所进益”,“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 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 益”。并云,“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 学,展卷问,鲜不便思困睡”,而小说“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统 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是 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他认为小 “拟话本”是指文人模拟话本而写成的白话短篇小说 。。 明末天启、崇祯至清初顺治大约40年的时间是它创作的兴盛 期,这时期产生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近40种,平均1年有10种 之多,但到康熙后期开始显露衰微趋势,到雍正、乾隆时期, 作品锐减,完全进入衰落期。乾隆60年间仅出现《娱目醒心 编》一种,其后又是近百年漫长的冷寂,直到光绪年间,又有 《阴阳显报鬼神传》、《跻春台》等几部作品,但这只是拟话本 小说的回光返照。纵观话本发展史,拟话本的兴盛期极其短 暂,在中国文学史上昙花一现。对于清代中后期拟话本小说 式微这一问题,诸多小说史家和研究者从时代风气、题材内 容、体制特点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最为重要之 说的教化作用甚至比史书更广泛,因为小说采用“寓教于乐” 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人。话本小说是在民间“说话”基础 上产生的,明清拟话本由话本发展而来,因此它的教化功能 是与生俱来的。“三言二拍”紧奉“寓教于乐”原则,将“娱人” 作为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冯梦龙将自己编纂的三部 话本小说集分别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其创作动机显而易见。凌潆初的思想观念、文学主张与 冯梦龙接近。他同样认为小说当有补于世,有裨风化,他之 原因是作家创作主旨的改变,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的一段话正好解释了拟话本短暂兴盛之后迅速消亡的疑 云:“俗文之兴,当有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如果说明 末拟话本的兴盛,是因为“娱心”、“劝善”二者兼而有之,清初 则由于偏重“娱心”而开始呈现衰微之状,清中叶以后的拟话 本则由于完全走向“劝善”之道而没落。 所以编撰“二拍”,目的是为了救时匡弊,挽救世风,“意存劝 戒,不为风雅罪人,闻之者足以为戒”。 冯、凌二人都强调话本的教化功能,但他们的作品并没 兴于宋代的说话分为四家:1.银字儿(小说);2.说公案, 说铁骑儿;3.说经;4.讲史。小说在当时影响最大,宋灌圃耐 得翁在《都城纪胜》中云,其他说话人都“最畏小说人,盖小说 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并且常与讲史结合“谈 论古今,如水之流”(宋吴自牧《梦粱录》),且他们说起书来 有陷入枯燥说教的泥潭,而是紧扣时代特点,具有强烈的现 实性和深刻性。所以他们的作品既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生活 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又不失趣味性和生动性。 冯、凌二人都生活在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 潮不断强化的晚明时期。冯梦龙对王阳明很推崇,又“酷嗜 “铁石肠也须下泪”(宋罗烨《醉翁谈录》)。这说明小说的社 会教育作用极强大。明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里也 曾将史书与小说作了对比:史书“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 收稿日期:2010—08—20 李氏之学”,其思想受到明中后期人文思潮的影响很深。他 提出很多进步的文学主张,强调并坚持以“情”为指导的创作 原则,认为通俗文学对市民产生的强大的社会作用,主要来 作者简介:吉玉萍(197o__),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165・ 自“情教”,而不是“礼教”。他强调以情感人,并强调文学的 他们在创新之时没有能充分注意到拟话本“娱心”和“劝善” 真实性、通俗性,曾说:“子犹诸曲,绝无文彩,然有一字过人, 日‘真’。”把“真”作为衡量作品思想、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 他又极为重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古今小说序》云:“唐人选 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他把小说通俗化与作品 的对象和内容联系起来论述,认为写给市民群众看的反映 两者的结合,而是侧重前者,过分追求作品的娱乐性、趣味 性,“以文为戏”,嬉笑怒骂,随意发挥,和明末“存雅道”、著 “良规”而“归于厚俗”风格相比,他们却更多“游戏神通”之特 色 。李渔的创作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李渔是清初拟话 本小说作家中在创作上表现出逃避现实、以文自娱的典型代 表,他身上存在一种既是享乐的也是审美的东西。他的人生 哲学是:“不要奢望,以免失望;不必深谋远虑,要想到还有不 如自己的人,以此自慰。”l4 这种观点在他的小说、戏剧里也表 “村夫稚子,里妇估儿”的生活题材内容,必须要有与之相适 应的文学语言才行,也就是要“谐于里耳”、“话必通俗方传 远”。总之,他要以“情”、“真”、“俗”之作“教诲诸众生”,这是 冯梦龙思想观念的核心,也是其文学主张的核心。 凌潆初也强调文学创作要注意教与娱、雅与俗、常与奇、 现了出来。而且这种观点还被他用在“五常”的范围内,将儒 家思想改造为顺应潮流的思想。因此,在满族入关后他能顺 真与假等之间的关系。他高度评价“语多俚近”的宋元小说 话本:“虽非博雅之派,要亦小道可观。”尚“奇”是凌漾初小说 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在《拍案惊奇・序》中对“奇”作了具体阐 释:“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 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 以常理测者固多也。”他还重视作品的真实性,在《拍案惊奇 凡例》中云:“事类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虚诞。正以画 犬马难,画鬼神易,不欲为其易而不足征耳。亦有一二涉于 神鬼幽冥。要是切近可信。与一味驾空说谎,必无是事者不 同。”他能够充分考虑市民读者的审美需求,讲述发生在他们 身边的故事,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所以“二拍”中现实题材 大大增加,历史题材也仅借用了历史的外壳,里面填充的仍 然是明代的现实内容。优秀的小说既可娱目又可醒心,冯梦 龙和凌漾初的“三言二拍”就是借助这种娱目的形式来劝善, 达到醒心的目的的。冯梦龙和凌潆初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文学 观念使他们成为明末文坛上两颗耀眼的巨星,他们的作品在 当时翼飞胫走,令“争先快睹者”“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 可舞”,轰动一时。在他们的带动下,当时形成了一个达300 人之多的拟话本创作群体。现在已知的拟话本集有20种之 多,作品400余篇,拟话本小说的繁荣局面由此形成 。 在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史上,虽然有很多小说史家将“三 言”、“二拍”与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归为一个时期的作 品,将冯梦龙、凌漾初和李渔看做拟话本小说的三大代表作 家,但是从明末到清初虽只有短短30多年时间,实际上作家 的心态、文学观念和创作主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末 拟话本作家都身处乱世,一般都抱着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待现实的黑暗和苦难,以虔诚之心来劝诫说教,企图挽回 世道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即使是寻奇猎艳,也大多来自前任 或基于现实,没有刻意在作品中用传统观念覆盖市民意识。 清初拟话本作家大都经历了易代之痛,在明末清初的时代风 云变幻之中,他们饱经忧患而变得世故、逃避现实。创作中 他们继承了话本小说自诞生起就有的“劝世戒世”的创作意 图,认识到话本“娱心”和“教化”二者兼而有之的特征,但他 们欲求突破前人窠臼,欲从“三言二拍”的创作模式中解脱出 来并超越他们,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不同,延长拟话本的生命 力。而且宋元旧籍到凌潆初“二拍”前就已“搜括殆尽”,清初 拟话本作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题材、艺术上求“奇” 创“新”。而清初大多拟话本作家也确实选择了这条道路,但 ・166・ 应当时的政治现实,而不像冯、凌二人都死忠于明王朝。李 渔认为文学的作用,只是娱乐或供人享受,他曾以诗表白: “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他把“传奇原为消愁设”、“一夫 不笑是吾忧”的戏曲创作原则,贯彻到拟话本创作中,其拟话 本集也标名为“无声戏”,小说就是无声的戏曲。创作中他特 别注意求奇创新。为了达到奇的效果,他注重故事情节的编 织,以新奇曲折的故事去吸引人。李渔作俑于前,《五色石》、 《八洞天》、《人中画》、《豆棚闲话》、《珍珠舶》等作品效颦于 后。这些作品基本因袭李渔的创作风格和特色,都较注重故 事情节的曲折跌宕、新奇动人。如《五色石》之《二桥春》写窃 诗骗婚,一波三折,曲折变幻;《八洞天》之《劝匪躬》写义仆王 保男扮女装携小主人外逃、颜太监收留一位被罪谏官之女在 外避祸,情节紧张曲折、扣人心弦。但这些篇篇竞异、字字出 奇的作品并没有能够延续明末拟话本的繁荣面貌,反而使它 逐渐呈现衰微之状。原因何在?仔细分析,有这样几点:第 一,清初李渔等拟话本作家为了追求小说的“新”、“奇”,追求 娱乐性、趣味性,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人生修养,没有接触到社 会现实或社会历史的本质性问题,不够深刻隽永,缺乏现实 性。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小说可以存在的唯一理 由,就是它确实在企图再现人生。”他认为:“现实(具体记叙 的坚实性)的气息,在我看来,似乎是小说的最高德性——小 说的其他的一切优点都不能不俯首帖耳地依存于这一个优 点。如果这个优点不存在,其他优点都等于零。”Is]李渔的小 说和戏曲都存在这一不足,他自己后期也认识到了这一问 题,在《慎鸾交・副末开场》中他自己曾说:“少年填词填到老, 好看词多耐看词少。”第二,小说题材狭窄。明末拟话本“三 言二拍一型”中,讲史、公案、侠义、人情等各种题材皆有,而 清初至康熙前期小说多描写世态人情,李渔《十二楼》、《无声 戏》两部拟话本集共收3O篇小说,一半为婚恋题材。第三,小 说情节大于人物。李渔把戏剧创作的一些技巧和手法,运用 到话本创作中,虽使作品具有一定特色,但有时情节过于逐 奇弄巧,误会、巧合层出不穷,令人有失真、失信之感,有悖于 文学创作和社会审美的圭臬。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些作品情 节大于人物,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比较单薄。文学是人学, 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为叙事性文学 的小说尤其如此。能不能刻画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 艺术形象去反映社会生活,往往是衡量一篇作品是否成功的 标志。这也是拟话本小说在清初以后不被市民所接受呈现 衰微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的文字狱就达七十四起之多。涉及的社会面广,有朝中大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到雍 臣、政府官员,也有知名文人、下层知识分子,甚至连识字不 正、乾隆年间,清朝的统治达到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 为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就在这一时期拟话本小说 无论是在创作数量还是思想艺术水平上都呈直线下滑之势, 多的普通百姓也不能幸免。更令人心 tg胆战的是其处罚之 ,严厉和残酷:动辄处死,甚至对死人都不放过,稍有瓜葛,便 难以侥幸逃脱。三是与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禁毁“淫词小 直至最终寿终正寝。正如郑振铎先生在《西谛书话》中所言: “到了乾隆间,娱目醒心编的刊布,话本的制作遂正式告了结 束,话本的作者也遂绝了踪影。”其原因正如笔者在前面所 说”相关。当然清朝统治者禁毁小说,主要禁毁所谓“诲淫诲 盗”之作,那些宣传封建道德忠孝节义的小说不在其禁毁之 列,因为它有利于维护其统治地位。清代是我国封建专制达 到顶峰的时代,李渔之后的时间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愈发牢固。中叶以后统治者开始加紧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康 熙四十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曾三次查禁“小说淫词”,尤 说,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主旨完全走向“劝善” 之道。在市井间兴起的话本小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 着“劝世戒世”的创作意图,但由于现实本身的作用及无数参 与加工的知名、不知名作者的思想观念的表达,它的客观意 义往往会超出它的主观意念。如“三言二拍”等优秀的话本 集中也不乏说教的成分,其中的善恶观念,也包含了儒家伦 理观念,但冯梦龙、凌漾初等晚明优秀的拟话本作家,并没有 刻意去宣扬忠孝节义观念,而更多的是从生活出发发掘素 材、创作小说,作品中常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背离的思想出 现,如对人性和人情的张扬、对下层女子尤其风尘女子情感 的肯定、对商人这个群体的颂扬等。但清中叶拟话本小说大 多 ̄lli)lt诫满纸,告诫连篇。如在石成金的《雨花香》和《通天 乐》中,有的劝诫篇幅达到全文总篇幅的1/3;署名笔炼阁主人 的《八洞天》在每卷的大标题的命名上,出现了教化意味极浓 的标题,如《明家训》、《劝匪躬》、《醒败类》等;杜纲编的《娱目 醒心编》开篇就是表彰孝子的故事,十六篇小说正如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所云“几乎没有一篇不是劝忠说孝的腐语”; 由芝香馆居士选编《拍案惊奇》、《今古奇观》而成的《二奇合 传》,回目下每条都另外特别加注“劝积德”、“劝孝悌”、“劝节 烈”、“戒争产”、“戒邪僻”、“戒贪淫”等。由此可见,清中叶以 后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家完全把小说当做了为道德说教的工 具和手段,忽视文学所应有的审美性、娱乐性和?肖遣性。拟 话本小说走向衰亡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失去了作为文学而 存在的理由。 但是,为什么在清中叶以后拟话本小说创作主旨完全走 向了劝诫教化的道路呢?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与官方极 力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相关。晚明涌起的人文解放浪 潮这时已趋于消失,理学思想重新泛滥,而统治者也大力提 倡,企图以此来统一思想。当时的社会舆论也倡导作家要以 通俗语言张扬道德传统,发挥它巨大的教化作用,乾隆时焦 循在《易余筲录》卷一二中就提出作家应“以忠孝节义之训,寓 于诙谐鬼怪之中”。静恬主人在《金石缘序》中明确提出写作 小说的目的就是进行劝善惩恶的教化:“小说何为而作也? 日以劝善也,以惩恶也。”二是与统治者接二连三地制造骇人 听闻的“文字狱”有关。雍乾两朝是清代文字狱最盛的时期, 文网严密,文人动辄得祸,恐怖的气氛令很多胆怯的文人噤 若寒蝉。据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卷五统计,仅乾隆时的较 其是第三次,措施非常具体,处罚也十分严厉,不仅“造作刻 印者”、“市卖者”要严惩,而且官员查处不力也要处罚。雍正 二年、乾隆三年,重申康熙禁令,而且一朝比一朝严厉。所以 清代拟话本小说创作从康熙朝开始,一朝不如一朝,直至最 终完全绝迹 。四是因为清初由汉族士大大所发动的反清武 装斗争已成为过去,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已将清王朝作为自己 的政治依托,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中很多人自觉地成为封 建伦理道德的信奉者、彰扬者。清中叶的拟话本小说作者正 是生活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之中,他q]1b说的创作主旨之所以 完全走上“劝善”之途也就一目了然了。 综上,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经历了晚明短暂的高潮以后, 便一直走下坡路,终至一蹶不振,作家创作主旨的改变是其 衰亡的主要原因。晚明拟话本作家沿着宋元话本反映生活、 教化人生的传统向张扬人性、人情的方向发展,创作出很多 既娱目又醒心的优秀作品;清初拟话本作家想有所改变,另 辟新径,但追求“以文为戏”的目的却减弱了作品对现实生活 的开掘,只能在生活的表皮上浮掠。清中叶以后随着思想控 制的加强,嬉皮笑脸、涉笔讥刺已不合时宜,又易招灾惹祸, 拟话本作家已被迫完全走上说教劝诫之路,枯燥的说教、陈 腐的内容令读者厌烦,也令创作者失去了创作上的吸引力。 此种状况,拟话本实在是没有出路,只能通向灭亡。 参考文献: 【1]鲁迅冲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f2]陈大康朋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4][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M】.尹慧珉译.浙江:浙江古籍出 版社.1989.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6]傅承洲.文人话本的衰微过程与原因【J].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2):l18—121. 责任编辑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tom) ・l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