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掀起“宗教批判”的面纱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掀起“宗教批判”的面纱

作者:李海霞 冯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5期

【摘 要】以往哲学家批判宗教,揭示“理性”的世俗世界,而马克思站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上,在“理性”世俗世界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批判宗教入手来揭示现实世俗世界,其终极目的是掀起“颠倒了的世界意识”的面纱,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关键词】批判;宗教;异化

以往哲学家批判宗教,揭示“理性”的世俗世界,而马克思站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上,在“理性”世俗世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对批判宗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通过批判宗教入手来揭示现实世俗世界,进而改造世俗世界。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终极目的是将颠倒了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一、批判宗教: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哪里有宗教,哪里就有关于宗教的思考,而在这些思考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即对宗教本质的探寻,这是研究宗教所有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各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既是意识形态,同时又作为宗教的社会关系乃至制度而成立,具有不同于艺术、哲学、道德等其他各种意识形态构造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揭示出现实世界的本质,挖掘出宗教的历史根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为什么说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是站在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上,看到西方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宗教理论形态向世俗理论形态转变的。以往哲学家也正是在宗教问题上进行突破和革命,才使得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经过一个激烈的争论后向着世俗化倾斜,折射出整个西方社会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才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揭示其宗教的历史根源:“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抗议、叹息、心境、精神,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精神、希望都寄托给了上帝。人越是依赖上帝、人就越是失去自我,从而造成人的世界的贬值。所以人民不能依赖鸦片那样依赖宗教。如果想要从痛苦的尘世解脱,就要与现实社会作斗争,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在阶级社会,宗教对充满剥削和压迫的“苦难尘世”起着理论上的辩护作用。它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颠倒的世界意识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对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通过揭示宗教的历史根源,找到了反宗教的批判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并据此对宗教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揭露。

黑格尔以“辩证法”为纽带实现了主客统一,然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绝对观念”这个基础之上来谈论主客统一、谈论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谈论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等等。黑格尔的立论之基就决定了他认为哲学和宗教是同一的,哲学同宗教是完全相同的,宗教的对象是永恒真理、神和神的启示。当哲学揭示宗教时,只不过是揭示自身,而当它揭示自身时,它也就是在揭示宗教。而马克思认为在宗教中人们曾想象上帝是造物主,而人要依赖上帝,所以黑格尔错误地从国家的观念出发,并且使其他一切事物如家庭和社会群体都取决于这种观念,国家是代表着永恒理念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黑格尔以“绝对观念”来解读宇宙的本原和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来解读宇宙的本原一样,都是从“客观唯心”的视角来解读。好比在炎热的天气里,口渴时,人的大脑中总会幻想着“一杯水”或“水果”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黑格尔和康德就会认为“一杯水”或“水果” 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就客观存在着,是在人还没有幻想的时候就客观存在着,换句话说,你幻想与否,“它”就在那里。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来阐释只有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杯水”或“水果” 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首先你只有找到水(这个切实存在的物)你才可能解渴,或者你遇到卖水果亦或是一棵水果树,你可以或买或摘才可能解渴,所以,黑格尔、康德与马克思视角不同,前者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视角出发考虑问题,而后者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同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宗教观也是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来解读哲学与宗教、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即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马克思将颠倒了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费尔巴哈将上帝的立场转化为人的立场,从而克服和扬弃宗教。然而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就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是自己从自身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认为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是导致宗教产生的现实根源,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消灭宗教。换句话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了人。是人创造了世界,而非宗教创造了世界。 总之,马克思批判宗教,就是揭示宗教是“虚幻”世界,宗教是“抽象”世界。他通过批判宗教,批判了苦难的现实社会,他批判宗教成为为“苦难尘世”辩护的理论依据。 二、哲学批判; 宗教对人的异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造的,“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由于它总体上是对人的颠倒和异化,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此马克思说,“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来批判宗教的合理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以人本学的哲学为前提,他断言,承认上帝的存在就使人与自身相异化:“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马克思的这一断言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概念用于他的关于人的精神的学说,认为人的精神一方面是自身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世界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他以辩证法为纽带并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把人类精神有意识的主客观意识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过于抽象,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这种异化的精神恰恰是由纯粹的精神活动而产生的异化的思维,而这种异化的思维(抽象思维)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它自身的自我产物,而这种抽象思维产生的所有的东西,结果都是以抽象为终结。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的真实基础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他以“人的实现的历史”来揭示人的异化的真正根源,他认为,异化主要“并不是头脑的产物,而是手的产物”。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理论成果。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发现了“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式社会关系;他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肯定宗教和神学转变为废除它们,让人回归人的本身。 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批判宗教是以“抽象的人”为基石,“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宗教异化不能从抽象的人的角度来理解,而且要从具体的社会条件来理解,他从社会——政治这个维度来阐释宗教异化问题。“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批判宗教其实就是对现实的批判。他认为颠倒的现实产生颠倒了的宗教,颠倒了的宗教又为颠倒了的现实辩护。

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产生。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部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活动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已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 因此,“宗教异化”和“经济异化”揭示的是对“现实的人”的异化。前者是在精神王国里扭曲人的大脑,让信众追崇“上帝”或“神”,后者是在现实世界里压制人的身体,让他们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

总之,马克思以“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同时也揭示了宗教对人异化的根源,“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作者简介:李海霞(1983-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和价值论研究;冯艳(1981- ),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山西省永和县城镇幼儿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