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刑事审判的社会矛论文题目: 盾化解功能 研究生姓名: 肖祥云 研究生学号: 2012410100022 校内导师: 田莉姝 校外导师: 舒筱德 学位类别: 专业硕士 专业名称: 法律硕士 年 级: 2012级 所在学院: 法学院 论 文 工作 2013年7月— 起止时间: 2014年11月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制 2013年11月11日 填写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填 表 需 知
一、 填写本表前,研究生应根据本表各部分要求写出初稿,由指导教师小组
组织,在培养单位内公开作学位论文工作的开题报告。
二、 参照指导教师小组意见修改初稿后正式填写本表,所填内容一经确定,
一般不随意变动。
三、 本表各部分如不够填写,可自行加页。
四、 本表一式三份,研究生本人一份,指导教师一份,所在学院一份。
五、 请于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本表的填写并交所在培养单位存档。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一、课题来源(如属导师或本人主持、参加的课题,注明课题名称、来源、起止时间等,如属自选课题,则注明“自选课题”即可) 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题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研究目标及意义(包括应用前景、科学意义、理论价值)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论文选题背景 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社会都是在矛盾中产生、在矛盾中发展、在矛盾中消亡的。矛盾是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当社会矛盾积累、发展和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成为影响现行社会稳定的乱源。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因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呈现集中凸显的态势,如果不进行有效化解,任其发展、激化,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势必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能否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刑事审判作为社会管理中最具强制力的手段,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责无旁贷。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依法公正审判刑事案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刑事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对刑事审判工作的新期待。人民法院依法惩罚犯罪,本身就是在平息和化解社会矛盾,但犯罪受到惩罚并不等于案件中的所有矛盾必然得到了有效化解,案件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冲突,演化为信访案件,影响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虽然司法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各面都已经意识到调解、和解的作用,并在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新增的第五编“特别程序”中专门设置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但仅靠调解、和解和司法救助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化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要更好的发挥刑事审判对社会矛盾的化解,需要分析现有主要化解方式的不足,从国内实际情况和国外先进经验中寻找其他完善的化解方式。本案主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具有迫切性?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目前的化解方式实施难?如何完善矛盾的化解方式?真正搞清楚这一连串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展好完善刑事审判中矛盾化解方式的问题研究,对于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保驾护航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每起刑事案件背后都是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不仅被害人仇视犯罪人,而且犯罪人也仇视社会,激化社会矛盾,且曾经犯罪、累犯或劳教过的人再次犯罪的比例逐年增加,过去刑事审判工作仅注重对犯罪的惩罚,忽略更多化解社会的功能,在新形势下,应树立正确的刑事审判理念,自觉的把刑事审判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目前,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为调解、和解和司法救助等,但仅依靠以上主要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目前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的化解。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将社区矫正制度明确的进行了规定,至此实施了八年试点工作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式成为了刑法的法条,为我国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这对我国的社区矫正的发展、完善、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试行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量刑活动,规范法官裁量权。但目前社区矫正、量刑规范化处于探索阶段,其重要性及正确贯彻落实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西兰在196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损害赔偿法》,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障,由国家给予刑事被害人救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共识。社区矫正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首先在欧美国家产生,目前,英、美、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社区矫正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针对法官在量刑上存在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美国国会颁布的“联邦量刑指南”具有典型意义。我国目前实行社区矫正、量刑规范化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怎样使其融入中国国情,充分发挥其在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的作用,是需要充分思考的,因此研究这些国家实行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社区矫正、量刑指南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如何完善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予以启发。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本选题试图运用法理学、刑法学及诉讼法学等理论,首先阐述了刑事审判在社会矛盾化解作用的当前背景,再对当前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加以分析,然后指出这些主要化解方式的不足,最后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完善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的其他方式,争取更加充分发挥刑事审判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英]格里•约翰斯通.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与争议 [M].郝方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黄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另一种解决机制 [J].北京:人民司法.2003. [7]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9]饶爱民、徐晓波.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J].江苏: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10]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 [11]翁礼成.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以珠三角为例[M].北京: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12]刘路阳.中外刑事和解之辩[M].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 [13]武小凤.冲突与对接:刑事和解刑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14]刘晓芬.论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J].北京:中国法院网.2007. [15]张宝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J].北京:人民法院报.2004. [16]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17]周光权.法定刑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 [18]邓修明.我国刑法裁量模式与刑事判例机制[J].北京:现代法学. 2006. [1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0]甘炳光,梁组彬. 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2]姜祖桢.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3]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5]张学超.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26]黄毅.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安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 [27]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周光权.法定刑研究——量刑均衡的构建与实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29]赵廷光.量刑公正实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0]周光权.论法定刑幅度的配置[J].北京:刑法论丛.2000. [31]卢希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2]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3]赵国玲.犯罪被害人补偿:国际最新动态与国内制度构建[J].北京:人民检察.2006. [34]汤啸天.犯罪被害人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5]虞浔,李鹏.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J].北京:犯罪研究.2004.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案及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选题已经基本确立按以下提纲内容撰写,论证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的相关问题。 前言 一、刑事审判与社会矛盾的关联 1、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现状分析 2、刑事审判中涉及的主要社会矛盾 二、刑事审判对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功能 1、惩罚犯罪 2、安抚被害人 3、矫正罪犯 4、预防犯罪 三、刑事审判对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 1、调解 2、和解 3、司法救助 四、现有审判化解方式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1、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利益对立制约调解、和解 2、民众对调解、和解的否定态度——私了或者花钱买刑 3、现行司法救助的不统一、不均衡性——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五、刑事审判对社会矛盾化解的完善方式 1、充分发挥量刑规范化的刑事审判公开作用 2、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3、完善社区矫正及帮扶措施 结语 (二)研究方案 本选题从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出发,介绍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的重要性,阐述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及不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完善方式。 (三)技术路线 本选题主要通过从学院图书馆查阅著作、期刊和报刊等文献资料,并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为论文写作打好理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其中的合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真实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问题,论证完善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矛盾纷繁复杂。虽然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新增的第五编“特别程序”中专门设置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规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定,说明对和解的规范和完善。但仅依靠目前的调解、和解和司法救助等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目前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的化解,本选题对我国当前刑事审判的社会矛盾化解功能及现有主要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笔者关于完善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社会矛盾化解功能。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四、 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完成的科学实验及调查研究、具备的主要仪器设备及资料与数据等),以及可行性分析 (一)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 通过在贵州大学法学院的学习,使笔者的法学理论功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人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多年,对我国当前主要适用的调解、和解和司法救助有着一定的了解,通过在学院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在学院网络资源库检索有关刑事审判中化解社会矛盾的知识,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具备了写作条件。 (二)可行性分析 通过笔者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收集的文献资料,对收集相关资料中的各种观点进行疏理,对我国当代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的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现状,从中提出完善的方式,并系统全面论证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完善方式,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社会矛盾化解功能。 五、课题研究起止年限、任务安排、分阶段要求和预期结果 (一)起止年限 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 (二)任务安排 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化解方式》硕士毕业论文一篇 ,并参加论文答辩。 (三)分阶段要求和预期结果 第一阶段:2013年7月1日—2013年11月21日,进行选题,确定论文题目、参加论文开题答辩。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4年2月28日,撰写刑事审判与社会矛盾的关联、刑事审判与社会矛盾的关系和作用。 第三阶段:2014年3月1日—2014年4月30日,撰写目前刑事审判中社会矛盾的主要化解方式。 第四阶段:2014年5月1日—2014年5月30日,撰写这些主要化解方式的不足。 第五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31日,撰写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完善方式、结语、参考文献和致谢辞。 第六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提交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 本表供所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用
六、课程学习完成情况(课程学习没有完成的研究生一般不允许进行开题报告) 培养单位(院)成绩管理员签字: 年 月 日 七、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八、开题专家组审查意见 专家组签字(签章)(至少3人): 年 月 日 九、培养单位(院)审查意见 院长(签章): 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十、研究生院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