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1 No.5Mar.2018
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及
改善方法初探
张宏熙
(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是师生之间的关键纽带。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提高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分析高校学生干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高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5-0079-02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有助
[1]
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1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现状分析1.1 思想政治素质——主流思潮积极向上,个别取向
存在偏差当前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的主流思潮是积极的,他们普遍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努力争做“有理想、有
[2]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但在形势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和冲击着这些年轻的心灵,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开始出现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自我意识膨胀,缺乏团队意识。当代大学生主要是由90后组成的学生群体,没有经过社会革命的洗礼,团体意识淡薄。班级是高校自我管理的基础单位,班委干部是这个基础单位中领航的小集体,“火车快不快,关键车头带”,只有班委这个小集体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带领全班同学创造和谐的大家庭。但部分学生干部却没有正确树立责任意识,没有做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没有形成连锁反应,造成了学生干部职位形同虚设的局面。(2)理想追求淡化,趋向实惠化、功利化。部分学生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以突出“干部”身份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集体次之,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追逐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在价值观取向上急功近利,理想追求淡化,责任意识薄弱。三是
个人定位不准确,服务意识模糊。高校学生干部是师生
之间的桥梁纽带,但部分高校学生干部不能深入班级、宿舍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不成设身处地为他人找想,“上传”报喜不报忧,“下达”照本宣科机械传达,没有将服务奉献的观念深入内心,服务意识模糊。
1.2 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缺失,理解能力
存在偏差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出色的高校学生干部与各界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途径。但是,当前的高校学生干部大多存在沟通方式不当,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缺失。沟通过程中的“言简意赅”是听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个别学生干部往往铺垫过多,客套话冗长,不能直接切入主题;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夸夸其谈,缺乏说服力,导致办事效率低下,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思路不清晰导致前言不搭后语,对工作布置表达不明确,致使执行力低下,不能达到工作预期效果。(2)沟通方式方法欠妥。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在语言表达上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感召力,能凝聚人心。但个别高校学生干部由于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表达方式不同,自带优越感,说话过于直接,不注意他人能否接受,可能会伤害到听者的自尊心,理解方向不一致,产生误会和隔阂,导致沟通无果。这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更使学生干部与同学们关系疏远。1.3 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高校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开展学生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干部要
[3]
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在所难免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个别高校学生干部凡事亲力亲为,不能够合理完成相关任务的分配工作,在组织上不会放权,造成大事小事一把抓,直接导致集体凝聚力差,很难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局面。因此,要善于挖掘资源,善于挖掘潜力,根据每个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分配不同的工作任
收稿日期:2018-04-15
作者简介:张宏熙(1989-),女,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0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1 卷
务,从而实现组织工作的最优化配置。(2)部分高校学生干部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妄自尊大,为了效率而不注重质量,表现浮躁,不能有效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对进一步组织分配工作起到消极作用,导致高校学生干部群体不和谐的局面。
1.4 学习创新能力——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应该明确自己首先是“高校学生”,然后才是“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干部应当努力争做学习上的标兵,而事实上部分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跟不上,上课不专心,下课不努力,学习成绩不理想。更有甚者,把工作忙当成挂科、补考、重修的理由和借口,在同学中丧失威信,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90后的高校学生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在开展活动时本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和主流方向,开拓创新,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活动影响力、凝聚力、推动力。高校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会使学生工作失去活力,缺乏
朝气和开拓精神,集体凝聚力会受到严重影响[4]。
2 导致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心态开放,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善于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在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负能量信息不断充斥于他们的身边,对于社会认知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他们容易受到不同认知的深入影响,易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阻碍作用。2.1 家庭环境影响
现高校学生干部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加之现代社会生活中邻里间的隔绝使他们养成了过于关注自我感受,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行为方式,有效信息得不到共享,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模糊。另外,家庭环境影响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取向、行为方式等众多方面,这在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2.2 校园环境影响
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学生干部则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班级氛围、宿舍氛围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干部全方位、多角度积极进取,但在实际校园环境中也出现政治理论水平偏低、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榜样表率意识欠缺、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创新意识等现实问题,部分学生干部安于现状,不能树立榜样带头作用。
3 改善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方法初探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体力量,是学生群体的“领头羊”,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过程中进一步端正思想政
治态度,提高自觉服务意识,树立责任大局理念,不断提
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5]
。3.1 选贤举能,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高校学生干部要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标兵、行为道德上的模范,时刻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选拔过程中要形成有章可循的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制度,并通过自荐、竞聘、选举等形式选拔出思想要求进步,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工作态度端正,乐于为同学服务,“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进一步培养的对象。做到坚持标准、全面考察、公平公正,以此帮助高校学生干部在选拔过程中树立自信,增强高校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3.2 统筹培训,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
学生干部选好后,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学生工作开展的方向、目的,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设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拓展训练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干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工作中树立自信,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大局意识。
3.3 加强考核,健全高校学生干部奖惩制度
高校学生干部考核要坚持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日常考核、年终考核双重考核奖惩制度。此外,学生干部通过品德、能力、考勤、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奖惩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采取个人自评、民主评议、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如实反馈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工作实绩,如实建立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档案。4 结束语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的行动迫在眉睫,促进高校学生干部全方位、多角度地积极进取,培养高校学生干部成为旗帜和榜样。
参考文献:
1]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切实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6(3):4~5.2] 裴雨林.略论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J].上海青年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3~15.
3] 李小元,彭远威.论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及其培养[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33~34,46.
4] 武步成,邢力婵.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3):90~93.5] 耿昕.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125.
[责任编辑 韩翠丽]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