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0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6,No.5 Sep.2014 2014年9月 五屯话文字方案探讨 仁青卓玛 ,意西微萨・阿错 (1.青海省同仁县文化馆,青海同仁811399;2.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在全球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日渐萎缩乃至被“主动遗弃”的今天,仍然考虑为无文字语言创设文字,并非 完全不合时宜。设计出简明易学的文字方案,用以培训母语者,使得母语者能够协助专家、甚至自行记录濒危语言 材料,仍深具意义,且在实践中也开始取得成效。为母语者更乐于接受起见,文字方案的设计特别需要尊重当地的 文化特点和文化认同。五屯话是一种拥有非常复杂接触背景的特殊语言,也是使用人口很少的濒危语言。前人已 经有五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记录五屯话,在此基础上讨论新的“藏文字符标写”方案,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够为 大众常规使用,而在于探索是否有利于濒危语言的抢救性记录。 关键词:五屯话;文字方案;藏文字符;濒危语言记录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一(2014)05一Ol1O一1O 一、引 言 语言材料。 母语者如果能够自主进行濒危语言语料的记录,对濒危 语言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倒话、五屯话的濒危语言 1.1 对于无文字语言设计文字方案,古今中外有很多 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新中国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更有很多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尽管如此,在当今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时 代,少数“中心”语言或者“超级中心”全面扩张(De Swaan, 记录工作中,曾设计了一种“汉字+拉丁字母”的混合文字系 统,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够求得母语者协助调查人员初步记录 语料,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自然语料。 2001),绝大多数语言日渐萎缩、濒危乃至为使用者被迫“主 动遗弃”的情况下,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的处境尚且艰 难,对于没有文字的语言再创文字,似乎显得很“不合时宜”、 没有多少意义。 然而,作为母语的言说者,不管自己的语言多么的式微, 如何能够让母语者更乐于接受?为其语言创制文字,不 仅要考虑其文字系统的科学性、简明性、便利性,同时特别需 要尊重语言使用当地的文化特点与文化认同因素。本文介 绍此前人们用来记录五屯话的五种不同方式,进而尝试讨论 新的“藏文字符标写”方案。 总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深挚情感;置身于现代文明社会,没有 文字的困惑和拥有文字的渴望,难免成为心底深处难以言喻 I.2 五屯话又可称为桑格雄语,使用于青海省黄南藏 族自治州的同仁县——藏语称为式q’ (热贡)的地方。的伤痛和情结。另一方面,即使很难奢望有条件成为常规使 用的“文字”,但是新的文字方案的设计,可望有新的意义与 价值:有助于濒危语言的抢救性记录。尽管目前语言学界拥 五 屯话的言说者包括五屯上庄、五屯下庄和加查麻这三个传统 上又统称为翊 日1’ ’司1(桑格雄)的部落,三个村庄有3 653 人(2005年隆务镇政府提供统计资料)。同仁是中国历史文 有完备的国际音标符号记录系统,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专业 工具。针对某种语言设计出简明易学的文字方案,则可以培 训母语者,以使母语者可以自行记录或协助专家记录自己的 收稿日期:2014一Ol一06 化名城,近现代和当代,热贡地区出现了诸多影响巨大的藏 传佛学大师、藏语文学者和藏传佛教工艺大师,也是当今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YY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TD1401);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 培养计划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一1O一0514) 作者简介:l_仁青卓玛(1977一),女,藏族,青海同仁人。同仁县文化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及藏族历史。 2.意西微萨・阿错(1969一),男,藏族,四川雅江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藏语历史语言学及濒危语言研究。 1O6 ・ ・ 内藏区藏语文普及与发展最好的地区。而桑格雄一带,更是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热贡艺术”的传承核心地带,自古而今有着高度发达繁荣 的藏传佛教艺术活动与产业 1982年,陈乃雄先生首次报道了这种语言,称其为“五屯 话”,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自此以来,由于拥有非常 复杂的语言接触与融合背景,五屯话——桑格雄语的特殊面 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对于文字方案的设计来说,准确详尽的语音系统描写是 基本前提。陈乃雄(1982等),席元麟(1983),Li(1983等), Lee—Smith等(1996),阿错(2003),Janhunen等(2008),各有 系统的描述。各家对五屯话音系的分析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包括有无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有无声调等方面都有很大出 入。2005年,作为英国ELDP濒危语言记录项目工作的一部 分,我们对五屯话再次进行了系统调查,进而对阿错(2003) 归纳的音系做了调整,系统反映在阿错、向洵(2006),以及向 洵(2006)之中。本文所拟文字方案以我们自己对五屯话音 系的归纳为依据。 二、记录五屯话的五种文字符号 五屯话素无文字,但是在国内外语言学者的著述中,以 及当地高僧、文人的藏汉文著作中,也有零星的或相当系统 地的语料记录。归纳起来,目前为止,至少有5种不同的文 字符号记录过五屯话。 2.1汉字代音式 汉字代音式还可以分为“汉字还原式”和“汉字直音式” 两种。如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芈一之、席元麟(1885)在 《同仁四寨子(五屯)土族历史考察》一文中,有若干五屯话 (该文作“吴屯话”)语料的记载(178—179页,格式一如原 文): 1.“你塔拉里吗木塔拉哩?” “你(汉语)塔(藏语,同意)拉里吗(汉语)木(藏语,不) 塔拉哩?” 汉语“你同意不同意?” 2.“当错一个应一百”(一千一百)。 “当错(藏语,千)一个应一百(汉语)” 汉语“一千一百”。 另外,该文还有部分词汇的记录(179页,其中“化钱”应 为“花钱”): 吴屯话 汉语 吴屯话 汉语 口 咀 舍里 家里 非 水 秀 酥油 用银子 化钱 苗儿 猫儿 多罗 头,脑袋 爹爹 爸爸,爹 爷爷 爷爷,祖父 奶奶 奶奶 在上述语料中,“你”“一个”“一百”“口”“舍里 ‘用银子” “爹爹”“爷爷”“奶奶”等是将与汉语来源有关的词汇,“还原” 为汉字记录,实际读音与汉字并不~定一致。而“塔”“木” “当错”“非”“秀”“苗儿”“多罗”等则属于是用汉字直接记音。 直接记音的词汇中,既有来源于藏语的词汇(“塔”“木”“当 错”),也有来源于汉语的词汇(如“非 ‘苗儿”等)。 2.2藏文代音式 也可以分为“藏文还原式”与“藏文直音式”两种,主要见 于五屯话母语学者的藏文著述中。如当地高僧 若1 q 目 萄 日1q 。 目萄(1988),有一部著作 目 < 目1 < j 吓 < 1 q 习1 q酋 ’曷1 虱’ 昌<q ’8 q’ Q玎1 。 1(《金色热贡地域的支 系桑格雄历史右旋白螺之妙音》),为五屯下寺藏历火虎年 (1988)木刻版,这部著作在简明论述五屯的历史的同时,也 讨论到五屯语言的历史和性质,认为五屯人与语言的来源与 吐蕃时代来自卫藏的驻军有关,并例举五屯话中一系列藏语 词汇( 日 q’萄 q’誊‘ ̄g]1988:14a--b)。例如: 目 1(心脏) 司 ’嗣1(肾) q1(冰雹) 目1 1(雾) 习1(虎) 玎1昌目1(豹) 1(熊) 寸1 1(金) 1(银) 专7(木碗) 1’ 1(柱子) ‘1(灶房) (书) 习1 珂1(生者) (死者) 1(父亲) 哥 (草坡) 茑<‘1(村庄) 亘 日1(汉地) 雹 叩i1(印度) 如此等等,由于这些词汇源自藏语,作者按照相应藏语词汇 的正字,直接用书面藏文记录,可谓“藏文还原式”。而部分 与当地藏语语音差距较大的,则根据五屯话的读音,采用藏 文(按当地藏语方言)记音方式记录,并解释了其意义和来 源,如:可 1(-种银、铜质饰品,来自古藏语 ), (-种油饼,来自藏语 ’q1),冈 ’自1(山名,来自藏语 ), ’1 (山名,来自藏语 ’ 可 ),等等,可以称之 为“藏文直音式”。 类似的记载还见五屯本地籍学者 ’霜’ ’ 1(2004) ’秘 ’目 ’ i邕 1(《论安多热贡地区 桑格雄语的系属》)一文中。 汉字代音和藏文代音,是用作者自己掌握的其他文字来 记录的质朴方式,当然缺点也是明显的,对藏、汉语言并不具 备的五屯话的一些语音特征,自然无法准确记录下来,实践 中也没有采用这样的办法来大规模记录五屯话语料的。 2.3国际音标式 陈乃雄先生自1982年首先报道五屯话以来有系列五屯 话研究文献。作为专业的语言学研究,当然是用国际音标记 录的,这些语料又被国内外学界广泛引用。不过有意思的 是,陈乃雄先生的大部分著作中采用的国际音标是一种变通 的方法,也就是蒙古语学界习用的,在辅音记录中用清浊音 代替送气非送气音的一种方法,如陈乃雄(1989:31—2): pe d an tso 一dina doda xdciguoli0dz1li. 往白毡子上一坐,就掉下去了。 tsude jitianna mojY xn—lio.昨天下了一天毛毛雨。 tieje xama bikali kama ci—li0. 下雨了,便进入了帐篷。 tsu dasi mi 1e—liodzlli.昨天没有来这里。 其中,凡是P、t、k、ts、cc等塞音塞擦音符号,实际音质是 ・ 】07 ・ P 、t 、k 、ts 、ce ,而b、d、g、dz等符号的实际音质则反而是 清不送气的P、t、k、ts。 另外,陈乃雄先生还认为五屯话拥有重音系统,语料中 多采用重音符号标注,例如(陈乃雄1988:2): don'do ̄事情 noffba财物 a'gu姑娘xue'tca书  ̄lbtsa阴面 dzokuo灶 pojue火药j dz1一辈子 席元麟执笔(1983)是一个语料丰富的研究报告,也采用 国际音标记录,但是与陈乃雄不同,清浊音用国际音标的标 准试样记录,同时这个记录系统既不采用轻重音符号,也没 有声调符号,例如(席元麟执笔,1983:33): rlogasa t口‘i—to x u“我到拉萨去” kat口a~ 『lQm Tl t 一ki“他骑骆驼!”(本文按:这句话 直译是:让他自己骑骆驼!) Li(1983、1986)、Lee—Smith&Wurm(1996) 等学者 的记录当然也是国际音标记录。 阿错(2003,2004),向洵(2OO6)也采用国际音标记音,其 音系与上述各家的方案有较大的不同,包括认为五屯话塞 音、塞擦音分为清不送气、清送气和浊三套对立;以及认为五 电话是一种有声调语言,单音节词汇就有两种不同的声调区 分意义等等。 2.4汉字+拉丁字母式 阿错主持的英国濒危语言记录项目(2004~)中,采用了 一种汉字与拉丁字母结合的标记方案,用来记录五屯话语 料。以下是提交给伦敦大学ELDP项目中心的语料样本: corpusWT0101(00001340)五屯长篇语料0101:春节 十五天(桑杰措) 三十的,da一搭子年HA到过了TSEE—u。 今儿腊月三十的早晨早保哩,早晨早保哩, 腊月三十的早晨早保哩A da一搭子早些起来。 起来da da爹爹奶奶头磕去的要TE—REE。 头磕过MA WU—LI去MA MA—HAI—RA一 搭子别忘过,头磕去的MA—HAI—RA一搭子 抓SREE、抓SREE MA da wu—LI去MA头三个 JIE磕过。磕过MA da呀da我几个来MA da 三十的早晨早馒头蒸来…… 第一行为语料索引信息,包括预料性质(corpus,长篇语 料),语言代号(wT,即五屯话),语料编号(01—01:一号磁带 的第一条语料),原始录音起讫时问(00 00”~13 40”),题目 (春节十五天),以及谈话人(桑杰措)等信息。余下是话语材 料记录,其内容汉语直译为: 三十的、呀,现在全都到了过年的时候。今天是腊月三 十的早上,是早上,是腊月三十的早上啊。现在大家都早点 起来。起来之后自然就要去给爷爷奶奶磕头。 磕过头之后、到那里去……所有的东西都不要忘记,去 磕头(要带)的东西全都带上,带上就去那里磕头磕三个左 右。磕过头之后呀,我们就开始来蒸大年三十早上的馒头 来自汉语字词用其“本字”记录(有下划线的表“合音”); ・ ]08 ・ 不是来自汉语的、或无法判断“本字”的成分则可以用拉丁字 母表音代替。因为五屯话、倒话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主要 来自汉语,大多数相应词汇能够用汉字书写出来,所以这种 模式有相当的便利性。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获得了五屯话、倒话的大量自然语 料。而且这类语料主要记录者是母语者,上述材料就是五屯 下庄的才让吉姑娘经过培训,根据录音逐字逐句记录出来 的。 尽管汉字不能准确表音,但是对于语言学者来说,我们 通过事先归纳的目标语言音系,及来自汉语词在五屯话中的 对音关系,能够准确还原汉字在五屯中的音值。上述语料记 录的格式还是一个特意分词记录的语料,这样很容易通过计 算机程序,利用词库中的相应词条来给长篇语料自动标注国 际音标。 2.5拉丁字母式 纯粹用拉丁字母而非国际音标的来记录五屯话的例子 也是有的。Janhunen等(2008)的Wutun一书概括地描写了 五屯话的面貌,也将五屯话的语音系统归纳的相当简明,并 用拉丁字母系统表示出来(Janhunen等,2008:32页表3,37 页表4): Fig.3 Wutun Vowel Fig.4 Wutun initial Consonants 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元音拥有长短音对立,例如u 是短音,uu是长音;i是短音,ii是长音。以此大致相应于陈 乃雄的轻重音系统和阿错的声调方案。 书后附录了有标注的话语材料,节录部分看(Janhunen 等2008:107): 【ll赔 nganqai-ge nganqai-ge虹 irga*de.tithe also before-CL before—CL also IP-ASS—GEN place-SUPER hai・de Ye sho一 f2】dangma zang 一la—qhi-la 甄 一NMLZ FACT QUOT-OBJ long:ago Tibet visit NCOMPI g ̄COND xhen-ma qhi-dio—li 【3J jhang menzai qhichai -da gu-・dera-she go-SER go-mu.'ct-OBJ today 】ike:that car-and thabPL SUPER qhi—la kuai-cli lamenna E4l yi{ dangma—rtllg goagOND fast-PROGR instead:of anyway long:ago-lNTERR 作者给出了上述内容的英文翻译,这里不妨直接从五屯 话语料译出: E1]据说这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的事情。Eel 过去,如果去西藏朝拜必须步行前往,1-33不像今天这样乘坐 汽车或其他东西那么快。I-4]无论如何,在过去…… 三、藏文字符方案讨论 一个理想的文字方案,首先应该简明、准确,其次应该易 于学习和使用;再次还要乐于学习和使用。为此,在充分、准 确、简明、科学分析其音系的基础上,最好是采用母语者已经 掌握的语言文字符号;如果有多种文字符号可选的情况下, 还可特别注意文化认同的因素。尤其从乐于学习与使用方 面来说,注重当地文化特点,重视文化认同非常重要。在这 方面,建国后若干文字创新与改革的得失带来了深刻的经验 教训 维文拉丁化改革的失败和阿拉伯文字系统的成功恢 复是相当典型的例子;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采用 阿拉伯文字系统自然更符合其文化认同与文化特点。同样, 五屯地区的藏传佛教和艺术活动高度发达,长期兼用藏语藏 文,以藏文字符基础制定文字方案,相对来说应该更易于和 乐于接受。 如今五屯的年轻人,一般都有基本的汉字、藏文基础以 及汉语拼音意义上的拉丁字母基础,但是三种文字系统的掌 握程度不同。最为熟练的则是藏文,绝大多数五屯人,尤其 是男子,藏语字母及其拼读基本没有问题。至于中老年人 中,能识汉字、汉语拼音或拉丁字母的就很少了。 3.1藏文字符方案的优势、特点与基本原则 采用藏文字符作为文字方案的基础,除了五屯地区本身 的历史文化特点与文化认同上的优势之外,藏文本身作为一 种完备的文字系统也有其重要优势。1)丰富完备的字符资 源。吸收了古代印度高度发达的语言文字学理论的藏文系 统,拥有精确、系统描写古代藏语的音系、以及完整转写梵文 的丰富的字符资源;2)开放的扩展空间和手段。在系统记录 藏语以及转写梵文的实践中,藏文有着包括字母反写,字母 组合,添加 ’ 等丰富的扩展手段;3)成功标记其他语言的 历史。藏文字符系统不但能够准确记录藏语、梵语,而且曾 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译写天下一切文字”的元帝国国字八 思巴文。 当然,使用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去记录另一种语言,不 可能毫无障碍,总可能有方便与不方便的地方,总需要做出 一些调整和特殊的处理。 因此,这里需要强调、尤其需要在实践中向母语者认真 解释清楚的是:文字方案采用藏文字符,但绝非藏文,而是 “五屯文”;不可以完全以藏文拼读习惯去释读新的文字方 案。前文已经分析到,藏文直音或者代音记录是很难准确记 录五屯话的。这也就像汉语拼音并非用英文或某一些西方 文字记录汉语,尽管采用的是罗马字母,但不可能直接以西 方文字的拼读法去释读一样。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以藏文本身 拼读规则去要求和释读新的文字方案,并在看到不同于藏文 文字结构的时候感到奇怪,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采用藏文字符构建“五屯文”时,预备坚持几个原则: 1)全部采用藏文字符,遵循藏文通过组结字符表现音节 结构的基本逻辑。 2)如果单独的字符、字母不敷使用,可采用组合字符或 添加辅助符号的方式加以扩展。字符的组合、添加等方式也 要符合藏文扩展字符组合的基本逻辑。 3)以藏文字母所代表的古代藏语语音价值为准,同时尽 力结合当地藏语方言实际音值。 之所以不以当地通行藏语方言中藏文字母读音而以古 代藏语语音为准,原因在于: 首先,藏文字母系统本身代表古代藏语的一个完整音 系,丰富精炼,且系统性很强,没有冗余,非常利于表现类似 的语言。其次,由于历史演化,藏文字母系统在方言中的读 音则已不能完整反映方言音系。如安多藏语中i、U元音合 流、浊辅音清化,使得这些对立的辅音和元音字母变为同音 如完全依据方言读音,这些原本对立的字母只有一套可以 用,是很大的浪费。相反,方言中的一些单一音素、音位,往 往又是古代复杂的语音结构演化而来,如果以方言语音为标 准,将简单的音素、音位用十分复杂的形式标记也就很不经 济了。 当然,在以字母反映的古藏文语音价值为主的前车下, 可以尽力结合当地藏语方言实际音值。五屯话中藏语借词 所反映的藏文字母音值,和五屯人所讲藏语方言反映的藏文 字母音值,基本一致,也有差别,可以酌情分析参考。 4)个别特殊的音位,提供其他备选的符号,供实践中选 择使用。 3.2具体讨论 3.2.1单辅音声母 1)五屯话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分送气、不送气两套。藏 文三十个辅音字母中本来就有这两套符号,并且从古代到当 今藏语各方言中一致保留其对立,自然可以沿用(尚有超出 藏文字母表的塞音塞擦音后文陆续讨论);另外,五屯话的清 喉塞音?也可以看做是零声母符号,与藏文字母中放在辅音 字母表中又类似元音的“ ”异曲同工,自然也可沿用 综上, 藏文字母中也已有的这些清塞音、塞擦音可标记为: P ph t t k k tee t ts ts ? ’ r4’ 可’ 目’ 1 rn’ 5’85’ 爵 羽 2)同样,藏文字母中也有一套浊音字母可以沿用: b d g d_‘dz q’ ’ ’ 《 尽管五屯地区通行的安多藏语中藏文的q(b)字母擦音 化读为[w],但五屯话的来自藏语的词汇中,往往保留塞音读 为Ep],如“pa t mY ma。 奶牛”“po pa5 卫藏人”“rurj ’ atbu 隆务镇”等,这些藏文分别有“ba-”“bod—pa ‘-bo”等音 节,五屯都保留塞音读为p一音。 不过,包括五屯当地使用的现代藏语口语中,古复辅音 声母中的浊辅音得以保留,古单辅音浊声母则已清化,与古 清音合流。所以,标记浊辅音声母可同时备选这样的方案: b d g d dz ’ I专’ 币’ ’ ・ 1 O9 ・ 3)五屯话中尚有t 、t 、dE三个卷舌的塞擦音为藏文字 这里用“一”表示横线前是辅音声母,实际标写中,与藏 文一样,在有前置辅音符号且元音为a(即没有元音符号)的 情况下,需要添加零韵尾的“ ”以避免混淆,如q写q(za)、q R ( a)具体见后文韵尾部分的讨论。 母表所无。但是古代藏文在基本字母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一 套转写梵文的“扩展”字母系统,其中正好有一套卷舌辅音 。口 ’弓 (t、th、d、dh、n)。梵语中的这套辅音原本是塞音, 但是在今天,藏族人诵读这些梵语转写材料时,却读为塞擦 音。正好可以用来标记五屯话的卷舌塞擦音: ts t dz ’ 日’ 当然,同上一条款一样,浊音的 也可以记做“声”。 4)五屯话还有一个与当地藏语类似的重要特点,即有一 套舌面中 ̄c9.cgDj,形成了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 面中四套塞擦音对立的格局,而藏文和藏文的梵文转写字母 中都没有对应的符号。不过,当地的藏语方言的这组塞擦音 都来源于古代藏语中拥有j介音的的舌根音 (ky)、国(khy)、 (gy)腭化而来,读作c9、c j|。五屯话中,来自藏语的词汇, 其舌面中塞擦音也正好对应这些有y介音舌根音;同时,五 屯话来自汉语的词中的舌面中塞擦音也正好对应古代汉语 的“见系”字,亦即舌根音声母字。因此,这套舌面中塞擦音 完全可以采用带Y介音的舌根音字母kj、khj、gJ来表示: c9 c9“ 同样,依前例,浊音的 也可以记做“吾”。 5)五屯话的四个鼻辅音,藏文字母中都有,且与藏语方 言的读音一致,直接可以沿用: m n 日 5l’ ’ 9 ’ 6)五屯话的流音类的j、r、l、w四个辅音,藏文字母中也 有相应的字母ta.,ra4 。不过在当地藏语中,字母 读为小舌 擦音的H(卫藏和康方言中多读为w),相反古浊塞音q(b)读 为w。不过,因为浊音符号b已经使用,这里我们想还是依 据藏文字母原本的语音价值即采用 来表示w,这样一来四 个流音仍沿用藏文的方式标记: j r l w ’ ’ 圈 7)余下则是各种丰富的擦音,其数量远远超过藏文字母 中的擦音。 五屯话是总共l3种擦音中,s、z、 、 、h五种藏文字母中 原本就有,不过其中的浊擦音z、≯和前述塞音和塞擦音的情 况一样,除了古复辅音声母中之外,已经清化并与同部位清 擦音合流。和塞音塞擦音的处理原则一样,我们也可以有沿 用字母和提供备选方案两种: s Z G h 司’ 量’l l ’ 葺}, 关于浊辅音的备选方案,与浊塞音塞擦音类似可选用前 置辅音表示;不过与塞音塞擦音不同的是,前置辅音可采用 “前加字”b一(日)的形式,这样更符合藏文组字结构规律: Z Z 司司一’ qf刁L. ・110・ 8)藏语和藏文向无轻唇音,但为了描写借词,历史上又 创制了一个合体字母磊来表示f辅音,我们可以继续沿用;另 外,五屯话的4是清化边音且有相当强的送气特征,严式描 写的音值相当于[。I ]我们采用4符号来表示,当地藏语中 也有,且对应于藏文的“叠字” ,因此也可以沿用。 藏文转写梵文的卷舌擦音的P(s),当今藏区流行的梵语 读音中P往往读若 ,合国际音标的[k ],不过梵文的这个 字母的读音应该是一个卷舌清擦音§,所以用 来标记五屯 话的是不错的。同时,比照根据当地藏语方音也可以采用 “叠字”委作为标记¥的备用方案。 是五屯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辅音音位,在来自藏语的 词中, 多与藏文的sr一声母对应(如水獭读 sn“,藏文为 sr&m忍受 £n la2 ,藏文为sran pa等),而在来自汉语的 词中, 专对应于古汉语的“生”母字(如“生”、“沙”、“傻”、 “筛”、“杀”),与对应于古“书”母字的 相对立。在音位归纳 中我们将其归结为与/§/相对的送气声母/ /,实际发音上 接近同部位清化的闪音,并有相当强的送气特征,严式描写 音值相当于[ch],因此描写为与/r/相对的清化卷舌音/r/当 然也可以。根据边音与清擦音h叠加表示清化边音 的原 理,拟新设计一个卷舌流音符号与清擦音h叠加符号“ ”来 表示 。上述四个擦音可以总结为: f s h]8h[[ 吾P ) 蚕 另外,Unicode 5.1版中增加了一个表示巴尔蒂藏语中 外来语借词的舌尖后闪音r的符号,也就是 (r)的反写形 式的“ ”(编码为0F6C)。所以,采用这个字母叠加送气擦 音的 也是可以的,不过在没有对立的情况下,使用 更容 易理解识别。 9)X、Y归为舌根擦音,但是由于没有对立的舌面中擦 音,其发音部位在舌根和舌面中之间,我们拟采用舌面中塞 音的标写原理,在传统藏文的喉擦音字母 (h)、且(if)上加上 可以起腭化作用的介音,形成5和 这样的标记。 Y e 10)最为不易处理的是五屯话的小舌擦音 和H。关于 小舌音,历史上萨迦派高僧赉 ’ ’ ’q1(八思巴)为忽 必烈创制文字,有一组从舌根字母中变化来的小舌音符号 巳、巴、 、 ;另外,拉达克地区的藏语巴尔蒂方言为了书写 当地藏语借用中小舌音,将藏文舌根塞音1(k)反写的 来表 示小舌塞音q,这个符号已收入Unieode 5.1版的藏文编码 表中(编码为0F6B,同一提案人还提出用 表示舌根清擦音 -, X,用 1表来舌根浊擦音Y,但未获认可)。尽管藏文文本完全 可以转写为八思巴字(藏区传统上流行用八思巴字体书写藏 文内容,尤其使用于宗教建筑装饰等场合),但是八思巴字, 尤其是新创的字符,并没有对应的藏文字体形式,因此这里 并不便采用;拉达克小舌音字母也只有塞音,没有擦音。怎 么办呢?这里拟启用古代藏文一开始就采用的,拥有极大扩 展空间的“{)”符号 文字符资源进行标写。 13)首先,传统藏文以“零形式”表a元音,并有表示i、u、 e、o四个元音符号“龠、 、、o、 ”,自然可以沿用(以 表零 声母,下同): a ’ j ’ tl ’ e ’ o “c: ”有 (tsa lag)、 弓 (tsa lhag)、豸’亏 (t a 需要注意的是,当地通行的安多藏语中,这几个元音的 读音有了较大的变化 U合并读若Ⅵ元音,所以仍然需要强 rtags)或 ’ (tsa vphru)等多种称呼,添加“( ”是藏文创 新字母的重要方式。吐蕃时期参照梵文整理藏文时,Q)新设 计的字母都添加£: 标记,形成如 爵毒 哥 这样的新字 调的是这里首先采用的是接近藏语字母原本代表的语音而 非藏语口语中的音变的原则。 14)传统藏文在转写梵文中有两个元音符号 ▲ - . 符。包括在已有字母如 。歪.乓等基础上添加“c'”形成舌尖前 塞擦音 着 ,②以及经过变形并添加E: 的‘ 司(后简化为 茸), 还有新创的 (后简化为q),以及进一步由 和q合体造(后 “0”和“c≥”分别是转写梵文的 (ai)和3f价(au)的元音符 号。对于没有ai、au这样复元音的语言来说,听感很接近e、 。。如单元音发达二缺乏复元音的藏语方言如程章话(阿错 演化为舀)等。③我们想启用古代藏文曾有而后来简化为 的 来表示小舌浊擦音,同时用喉擦音加上“c,”符号的方 式表示小舌清擦音: X IJ 2008),用£、。表现汉语借词中的ai、au;五屯话中的元音£、。, 也正好对应于来自汉语中的ai、all韵母,所以采用藏文转写 梵文的这两个符号也相当恰切: £ 0 翁 五屯话元音带擦是很重要的特点,其中,a、。元音带小舌 浊擦音H,严式描写我们用上标擦音的方式,如t (潮 15)五屯话的m、a、Y元音,用藏文字符显得略有难度,这 里一一加以讨论。 湿)、ta (大)。尤其在强调的时候更明显,甚至听感上元音 未出先听到擦音,可以描写为t a (大),特别强调的则擦音 部分成了塞音的q,如“大”读若tqa ,这样尽管不是一个独 五屯话的山实际音质偏央接近[毒],可以用古藏文中的 元音符号“嚣”加以表示。“口”作为元音i的一种变体广泛使 用在十世纪前古藏文碑刻、文献中,尤其在古藏文虚词中出 现频繁,似乎是i元音的一种弱化的变体,音质应该接近[毒] (参考Laufer 1914:84,Miller 1966、1967,以及Hill 2010 立的音位,但实际语音中偶尔会出现小舌清塞音[q]这一音 素。咱们也可以将表小舌的“ ”作为备用符号。④ 3.2.2鼻冠音和复辅音声母 11)五屯话(桑格雄语)塞音和塞擦音的同部位鼻冠音 mb、nd、ndz、 电、 、q g。这些鼻冠音主要来源于藏语的前 置鼻音(包括v一);例如: mb 司一’ 等)。另外,五屯话的/m/音位还包括舌尖元音[1][I]变体, ①对于藏文的起源与创制,近来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古代已经 nd ’ 一ndz QE ’ rtdK ’ 一d ’ qg Q 一 有文字,松赞干布时代在原有文字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如 ’ ,TI 雷 日目 ‘ 鹭气 q 1(1980),才让太(1988), 目’目 ’ (1996)等。有关藏文 创制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较近的还可以参考G.Uray(1955),山口 一r q ’ q ’ E姐’ q’ 仅’ ) 瑞凤(1976)等。藏族历史上也流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教学者认 为松赞干布之前藏区已经有古老的象雄文字,后来通行的藏文据此 整理而来;本教之外的学者则往往认为松赞干布之前没有文字,藏文 12)关于复辅音,前文已经讨论到,五屯话与安多藏语 (同仁方言)类似,古有前置辅音的浊辅音“基字”保留浊音, 同时前面尚有轻微的喉擦音的成分,可以描写为一种复辅音 如rd, 五,也完全可以看作是浊音的伴随特征,因此可以直 接采用前文处理浊辅音的方法;同时五屯话来自藏语的词汇 中,一些清辅音之前也出现带轻微的清擦音,形成如 t, tS 这样的复辅音,来自历史上清辅音“基字”有前置辅音的复辅 音,不过不是很稳定,可有可无。我们仍然可以比照浊辅音 是由吐蕃文臣黾翕q目’芎‘ 或 萄 曲莺 借鉴梵文新创。 ②参看J ̄schke(1929,张次遥编译1947)、罗常培(1931)、气 q! 嵩硐‘ 自删1(1989/19387)等。 ③ 黾 R 萄 自 (1989/19387)对此有详尽精彩的论述;惟q 的创制可能还在 ’豸’ ’嘲’呵昌’ 等之后而非同时,因为新疆出土的早 期吐蓍文献中只有29字母,不见 字母。 ④ 不过就小舌音而言,用舌根辅音音,II反写这样的形式,扩展 余地相当有限,因为藏文的舌根辅音字母本身就采取了正反字母的 的处理办法,清辅音加上前置r辅音“ ”。例如: ?d 一 办法(『日/kh、Wg)无法进一步正反了。如果将来需要进一步扩展小舌 , ht , hts 音符号,倒不如采用舌根音加“c)”的办法,可以成规律地系统地形 ’ 豆’ 亏’ 3.2.3单元音韵母 ’ 成小舌音的符号: q、 ,q 、 G、 ’/N,加上本文采用的 /Y、 / x就有了完整的小舌音标记系统了。舌根擦音方面,也完全可以采 五屯话的单元音韵母我们归纳为1O个:a、i、u、e、o、£、。、 m、a、Y,远远超出藏文的五元音系统,我们要尽力发掘传统藏 用舌面擦音加“(:,’”的办法:q/x、 /x,或者本文的5/x、e/Y的办 法。 如sm[s1]。 (死)、§m[ 们。 (捡拾)、rwErl ̄ mu。 (线描)等;而 在i带起的复元音中,遇到舌面中辅音声母cc、cc 、 ,以 及舌根擦音x、Y时候,辅音中已经有“3”符号的时候,不用重 在藏文转写梵文的系统中,有“孟”、“互”两种符号表梵文的 “ /c ( )”、“ /毒(!)”元音,以“留,,和舌尖流音组合的的 复添加,仍以ie韵母为例: 这两个元音应颇似舌尖元音[1][们——“g”字符与舌尖元音 也有关联。 元音a与元音m也较为接近,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对立, 但是少量有对立的词项中有些很常用的字词,如“ a 蛇”与 “ uJ 屎”,“ro 惹”与“rm“做爱”等,所以仍需设计相应的符 号。a是不圆唇央元音,我们拟采用不圆唇的前元音“ ”与 不圆唇的后元音“一,相结合的“管”来表示——又前又后也 就是不前不后。藏文字符中,尽管没有可以独立使用的“ ” 符号,但是传统的 赉 (gte chos,伏藏)文献中有一种 表 - ・q(i thi b ,精要)的符号“翦”,其中正有“嚣,,这样 的符号,且其来源本身就是“ ‘裔”两字元音的叠合,因此用 ““嚣””来表示央元音尚算适宜。 元音Y是与前高元音i相应的圆唇元音,因此我们拟采 用i元音加圆唇符号的办法来表示,不过圆唇符号与i元音 的结合还需要在后文将讨论到的ui这样的复元音中用到,所 以我们预备采用 元音上加圆唇符号——一下加字“.j”,亦即 用来目标记。 综上,可以将m、a、Y两个音位标记为: m a Y ’ 翁’囡 综上单元音韵母可以总结为: a e s, i,O 。,U Ⅲ a、Y ’ ’ ’ 翁’ ’ ’茵’圈 3.2.4复元音韵母与辅音韵尾 16)五屯话的复元音韵母可以归纳为ia、ie、i。、im、ua、ue、 u£、ui八种二合复元音,也就是i和U带起的复元音,可以利 用藏文的0(y)、 (w)两个介音结合主元音加以表现: ia ie i0 im ua ue u£ui 琶’固’酉’固 咧’两’两’两 , , , , 日 4 4 4 由于m元音常发为带擦元音(带擦音 ),五屯话的im 韵母也读若im ̄或者 ,且与iY并不对立,所以需要时也可 以用 韵母标记(藏文字符标记见后文),或者两者也可以 归为一个韵母。 同时,五屯话的单元音中的国[y],经常混同为ui(司)韵 母,如“xy 水”,经常也读为“xui。 ”。正好,本方案中的ui (咧)、y(回)两韵的藏文字符标记形式相似,也恰好便于提示 这两个韵母的这种联系。因为不对立,两者也可以归为一个 韵母。 另外,在具体话语记录中,i带起的复元音,在遇到舌面 前辅音声母 t口h、出、口、 时可以不加“0”,以ie韵母为例: te1e ele 茹1e ’ ’ - ’ ・ 112 ・ cqie ce ie Jjie xie Yie ’ ’ 毫’ 色 由此可以看到,毛(y)、 (w)两个介音符号都兼用两种功 能。’ (y)既用于表示舌面中塞音、塞擦音,也用于表复韵母; 3(w)既用于前高圆唇的[y]元音,也用于表复元音。之所以 可行正因为这样的分布并不冲突,这也正是基于“介音”亦声 亦韵的特点。从文字体系上说也充分利用字符资源,达到协 调简明的效果。 17)五屯话有两个鼻音韵尾一n、 藏文有一 、一 两个鼻音 韵尾可以直接沿用;五屯话带鼻音尾的韵母有en、in、on、un、 i£n、u£n、a 0、ul】、ia 0、Ha日,共十个。为了简明计,£n、ien、u£n可 以记为an、ian、uan,an可以记为en,这样十个韵母可以标记 为: all in en un lan uan a0 uD 1a0 u ’ ’羽 ’囤 { ’ ’ ’ ’{ 司 18)五屯话中,还有一 、一Y、一r三种辅音韵尾,带这些韵尾 的韵母可归纳为ON、aIf、 、mY、ar、or、or、liar八种。其中,r 韵尾则自然可以用藏文既有的“一 ”后加字来表示。而韵尾一H 和一Y是互补分布的,高元音前是一x,非高元音前是一 ,因此可 以合并;这种分布于与当地藏语一g韵尾的情形是类似的,所 以我们用相应的藏文后加字“一习1”来表示。两个辅音韵尾构 成的八个韵母可标记如下: ON aIf iY my ar ar or uar ’翁 ’ ’胡 ’ ’目 ’ 19)与藏文一样,由于a元音是“零标记”,所以,在有声 母有“前加字”(本方案中前置符号有q和R)且元音为a的情 况下需要有零韵尾的q标记,例如: utba nda ndza d a d a 日ga za a q ’ ’ 仅’ 仅乓 q司q’ qR 3.2.5声调系统 20)五屯话单字词中有两个声调,而在双音节以上的语 料中则是三个调。分别记为24(1调)、51(2调)、31(3调)。 另外,从轻重长短的角度看,这三个调中,24长,51、31短;31 只出现在轻音中,24只出现在重音中。藏文在转写梵文的符 号中,正好有三个符号资源可资利用,一是表长元音的“j”可 用于24调、表轻音的“6”可用于31调,表重音的“6”则可表 51调: 24 5l 31 圈 凶 凶 为经济起见,三个调类中的一个可采用零形式,这样实 际只需两个符号。理论上说有三种方案选择,我们采用长元 音符标记24调、重音符标记51调,用零形式表31调: 24 5l 31 嘲 或者,也可以采用辅音字母代替的办法,用传统藏文重 后加字符号的 和 再加零形式来表示三种声调: 24 51 3l 矾 斟 目表1调<24>,气表2调<51>)。 4.3辅助符号,以及符号变化 “.;”为声调符号表1调(24);“8,,声调符号表2调(51) 标志; 3为下加字q的变化;c 为下加字嘲的变化; “-这种情况下,在组合上并不需遵守传统藏文重后加字的规 则,完全根据五屯话自身的特点。所以可能出现 (wa rj ,忘) 这样的结构,这时 是基字,气是重后加字时间表声调。 。w”为上加字 的变化。(相关符号的功能参见前文 §3部分讨论) 根据方便,两种声调方案也可以混合使用,就像藏文中 用一 可以代替韵尾一玎1目一样,两者可以互换选用,不会造成 歧解。 4.4文字结构及其例词 与藏文一样,以音节为单位书写,上下左右重叠组结成 音节,音节之间用字间符隔开。在与藏文拥有类似结构空间 的同时,具体字符的组合能力不受藏文的限制而根据五屯话 的音节结构。包括:横向四个字符位:前加字、基字、后加字、 重后加字,纵向重叠七个字符位,从上到下:声调符(藏文重 音符)、元音符、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元音位、声调符(藏文 3.2.6标点与数字等 标点与数字等皆从藏文惯例,见下文字母总表。 四、五屯话文字方案总表 参照传统藏文及藏文转写梵文字母表的排列原则,可以 将五屯话的元音、辅音字母、辅助符号及文字结构等整理如 下(酌情加注国际音标) 4.1 lO个元音字母,以及8个复元音韵母 ’ ’ ’叁 长音符)。实际纵向最多可以出现五重叠字,例如 (xui 睡,也可写为 ), ( i 水,也可写为 );可能出现的文 字结构举例如下(据两种声调标记表州为两种不同的方案): 萄 交’翁’圈’翁’囝 ’色’ 固’ ’两’自’自 a 1 u e O £ 0 LU a Y la le 10 lm ua ue uE Ul 4.2 44个辅音字母表 ma ulI mlkl“ k k’ k .k‘ l11a Ia'a m c IJku.i ma Bl lI1 靠j懈 }an man lI.iLu njI£ 士MA头一 个舵醅 勰 jM^出}曙‘h役几个'tl ̄vwda l的 r晨【fI磷火熬糸 (鸣谢:感谢为本文奠定语料基础的ELDP五屯话濒危 语言记录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包括天津大学王宇枫、西南大 学胡蓉、青海省同仁县教育局夏吾东周、同仁县五屯下庄的 李本才让、才让吉等各位同仁;感谢青海省黄南州语委的各 位同志、同仁县隆务镇的桑吉措女士,以及五屯上下庄众多 朋友对我们的调查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J].中国藏学,1988,(1):140—148. [2]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1):10—18. Ea]陈乃雄.五屯话音系[J].民族语文,1988,(3):1—1O. [4]陈乃雄.关于五屯话[J].柬京外国捂大学7,、 7,・7,7 IJ力言捂文化研究所,7,、 丁・7'7 lJ力言藉文化研究( o , 。z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1986,(31);又见《陈乃雄论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5—48. [5]陈乃雄.五屯话的动词形态[J].民族语文,1989,(6):26—37. [615i ̄’q 暂口f 亘r羽黾 ’ ’ 歌目’ ‘骋 玎r 1彳< 日 目1 ,1988. ‘ 气q弓  ̄illEM]. 日 < 镧。q 1q一 若目1 訇 。 田 R q ‘I怠 ’ [715 ̄ 善对日自 1鼋 [c].自 ’ § 茂。q 茂’ 习1 目1 1[J].再 。fq田 习1。‘I目 日葡 。q最。习1 5I 菩 41 ’ 目 ‘萄1[M]. 司 ‘董目’ 习1 善5I’孽目1对q蓟目1 1 1,1988. 茵气’訇 1q 自 [8] ’ ,T f暂q目<‘q 1茸 。 ’囱吖 自 亘日。1 目1 {{{ 。 茸 。目 日目司‘i 1[J]. ’ 1 曾日目 ’日 。 1 髫5I 季目1 ’q蓟1 1[c].自 ’ 1 越 < 1,2004. 西 ‘胬 41 ‘ 自’跫 1,198o;5I q q ’ 1 ‘暂q目 ‘ ’q目。 目1 且 5I1 j;l ‘岛目1 蓠q’目1 1[c].自’舍 1胬’ 目1 2001;乔修峰译,宁一中审校.世界上的语言——全球语言系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9]De Swaan,Abram.Words of the World:ne Global Language System[M].Camhridge:Polity Press and Blackwell, [1O]Hill,Nathan W.An overview of Old Tibetan synchronic phonology[J].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Vo1.108,2010(2):l1O一125. [11]Janhunen,Juha.Typological Inyeraction in Qinghai Linguistic Complex[J].Papers on The 34th Conference on Sino —Tibetan Languges and Linguistics(ICSTLL),Kunming,Yunnan,PRC.Oct.2001. [12]Janhunen,Juha.On the Pho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Wutun Mandarin[J].2007年度第一回日本中国 学会嗣束 支部例畲,日本柬京:大柬文化大学,May.19,2007. [13]Janhunen,Juha&Maria Peltomaa ̄Erika Sandman ̄Xiawu Dongzhu.Wuntun[M].Languages of the World/Mate— rials 466,Published by LINCOM GmbH.2008. [14]Jasehke,Heinrich Augus.Tibetan grammar 3rd ed.[M].Addenda by A.H.Francke,Assisted by W.Simon.Pub— lished 1929 by Walter de Gruyter in Berlin.1929;汉译本为张次遥编译.藏文文法[M].南京: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 印行,1947. [15]江荻,龙从军.藏文字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Laufer,Berthold.Bird divination among the Tibetans:notes on document Pelliot no.3530,with a study of Tibetan phonology of the ninth century[J].T’oung pao.1914,(15):1—110.Hartmut Walravens ̄Lokesh Candra(eds.),Si— n0一Tibetan Studies[J].New Delhi:Rakesh Goel,1987,(2).354—463. [17]Lee—Smith,Mei W.&Stephen A.Wurm.The Wutun Languge[A].Edited by Stephen A.Wurm,Peter Mfihlhausler and Darrell T.Tryon,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Atlas of Langueg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acific,Asia and Americas[C].1996,(H.2):883—897. [18]Li,Charles N.Languages in contact in western China[J].Papers in East Asian Languages.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University of Hawaii.1983,(1):31—51. [19]Li,Charles N.From Verb—Medial Analytic Language to Verb—Final Synthetic Language:A Case of Typological Change[A].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1984.307—323. [20]Li,Charles N.The Rise and Fall of Tones Through Diffusion[A].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1 986.1 73—185. [21]罗常培.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1,(3.2):263—276. [22]Miller,Roy Andrew.Early evidence for vowel harmony in Tibetan,Language[J].1966,(42):252—77. [23]Miller。Roy Andrew.Some problems in Tibetan transcription of Chinese from Tun—huang[J].Monumenta Serica, 1967,(27):123—48. [24]芈一之,席元麟.同仁四寨子(五屯)土族历史考察[A].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171— 195 ・ 1】4 ・ E253 ̄‘5i 茂 哥罨 ’ 茂  ̄IEM]. ’1 盒。茸 日1 q茂 自 < 1,1996. [26] 。 1 5j 。 ’ {{i< ‘ 彳<‘q 研 ’ ’ ̄IEJ]. 母目1 2004,(4):26—33. E27 ̄Slater,Keith W.Creolization,Borrowing,Bilingual Mixing,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hai-- Gansu sinitic Creole Varietiesl,J].Papers on The 34th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sges and Linguistics (ICSTLL),Kunming,Yunnan,PRC.Oct.2001. EzC ’目 。商 霄日‘写 匐 1 日弼习1’目q目 1[J]. 鞠’ q 1 14. 'I293Urav,G6za.On the Tibetan Letters ba and wa:Contribution to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Tibetan Alphabet EJ].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1955(5.1):101—122;汉译文为冯蒸译.藏文字母“ba”和 “wa”研究,兼论藏文字母的历史和起源[J].民族语文资料情报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编, 1983,(5):118—138. [3O]席元麟(执笔).同仁土族考察报告——四寨子(五屯)的民族历史、语言和艺术・第二部分——语言EM].西宁:青海民族 学院民族研究所同仁考察组油印本,1983. ,131]I ̄洵.五屯话词汇构成及汉源词的音韵特点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山口瑞.嚼1.r三十颂J r性入法j 成立畴期老幻 o ̄--Thonmi sambhota 生存年代--l'J].柬洋学辗(日本),1976(57卷 1・2):1~34. [33]意西微萨・阿错.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及语言深度接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E34]意西微萨・阿错.倒话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E3s]意西微萨・阿错,向洵.五屯话综合研究报告(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Report of Wutunhua)I-R].为伦敦大学 HRELP濒危语言记录基金ELDP项目Document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Tibet:Wutunhua,Daohua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报告,2006. ,136]意西微萨・阿错.程章藏语音系[A].四川I境内藏缅语国际研讨会“会前论文集”Ec].台北:中央研究院,Nov.21—24, 2008.389—4O5. Probe on a Writing System of Wutunhua Renqing Zhuoma ,Yeshes Vodgsal Atshogs (1.Tongren Cultural Center,Tongren 6811399,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Nowadays,although most Minority Languages are shrinking and even are abandoned, it is not totally outdated to design a writing system for a language.It is meaningful to design an easy writing system which is easy to learn and to train native speakers.And then these n— ative speakers can assist the experts,even record endangered languages by themselves.Moreover, that is also efficient in practice.Especially,it is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 tics and cultural identity when a writing system is designed,so that native speakers a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system.Wutunhua is a special language which has a very complex back— ground of language contact.It is also an endangered language spoken by a small popul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vious documentation of Wutunhua by five different symbol system,and try to discuss the new writing system originated from Tibetan character.The main purpose is not whether you can expect for the routine use of the general public,but rather to explore whether it is conducive the documentation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Key words:Wutunhua;writing system;Tibetan character;documentation of endangered lan— guages ・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