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式微课程
一、背景说明
“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虽然学生不是很肯定,但是这样的现象一直伴随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在通过平常的生活经验和这些年的科学学习,是有能力设计出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的。因此,我设计了本微课,希望让学生能确定心中的所想,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确定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策划设计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跟我们在一起的物质。通过生活中常常见到有关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展开,设计空气受冷受热的实验,通过看到空气受冷受热的现象来研究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再去寻找生活中其他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1、内容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猜测、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来展开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的知识。因此,本微课的重点是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是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本微课安排了“猜测灌了热水的热水瓶瓶塞为什么会蹦出来”、“选择材料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展示” 、“空气微粒运动展示”、“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内容。考虑到学生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选择了他们经常玩的泡泡来作为实验材料做实验展示。 2.适用对象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微课环节流程图(知识点思维导图)
空气的热胀冷缩 思考问题 灌了热水的热水瓶瓶塞为什么会蹦出来? 用泡泡封住锥形瓶瓶口 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用冷水热水使瓶中空气受冷受热 用泡泡封住锥形瓶瓶口 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泡泡变大是空气体积变大了 分析实验现象 泡泡变小是空气体积变小了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展示 寻找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5.技术环境
课件版本:Microsoft PowerPoint 2013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Camtasia Studio 、会声会影、格式工厂
录制时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均可,要求网络通畅,有麦克风,配音时学生猜测可能看到的现象的声音建议由学生录制,其他配音由老师本人录制。有条件的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也可在安静无噪音的室内录制。 三、过程实录
第一部分:片头(0分00秒~0分14秒,共长14秒)
动态呈现微课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并配上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热胀冷缩现象。(0分14秒~0分43秒,共长29秒)
场景1: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灌了热水的热水瓶,塞住的瓶塞蹦出来了。
(旁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灌了热水的热水瓶,塞住的瓶塞蹦出来了。塞住的瓶塞为什么会蹦出来呢?是不是因为热水瓶中的空气发生变化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吧。) 第三部分:设计空气受热受冷的实验。(0分43秒~2分39秒,共长116秒)
场景2:选择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锥形瓶中的空气,用冷水和热水让锥形瓶中的空气受冷受热。
(旁白:选择哪种材料密封瓶里的空气?密封瓶里空气的材料有很多很多,用玻璃塞封住瓶里的空气,用橡皮泥封住瓶里的空气,用气球皮封住瓶里的空气,用气球封住瓶里的空气,用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瓶里的空气,今天我们选择的是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来封住瓶口。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瓶内的空气受冷受热?今天我们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冷水和热水。用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锥形瓶里的
空气,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呢?然后将受热后的空气放入冷水中,我们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第四部分:空气受冷受热的实验。(2分39秒~3分30秒,共长51秒)
场景3: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锥形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的实验。
(旁白:用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锥形瓶里的空气,将锥形瓶放到热水里使空气受热,发现泡泡变大了,再将受热后的空气放到冷水里受冷,发现泡泡变小了。)
第五部分:通过空气受冷受热中看到的现象,判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分30秒~4分29秒,共长59秒)
场景4:通过洗衣粉水产生的泡泡封住锥形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的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判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旁白:我们知道了:放入热水中,泡泡变大了,放入冷水中,泡泡变小了。泡泡变大了是空气体积变大了,泡泡变小了是空气体积变小了。这个现象在告诉我们,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六部分:拓展活动(4分29秒~4分54秒,共长25秒)
场景5:分析热水瓶瓶塞蹦出来的原因,并引导去寻找生活中其他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旁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灌了热水的热水瓶塞住的瓶塞蹦出来了是因为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引起的。如果你有兴趣,你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其他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七部分:片尾(4分54秒~5分03秒,共长9秒)
动态呈现微课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并配上音乐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里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基本上都见到过的,但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学生基本上都不知道,本微课意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出问题“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去设计一个让空气受冷受热的实验,通过看到空气受冷受热后产生的现象来解释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再次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其他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建议在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前自学或课后巩固拓展时使用。
(设计者:象山县新桥学校 陈东君)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第四单元第27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的热胀冷缩 科学知识: 学习 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目标 科学探究: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学习态度。 重点 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小场景:明明的乒乓球已经瘪了,它还能复原吗? 追问:你做过这样的实验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 讲授新课 一.活动: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1.引领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 学生活动 想一想,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我见不过爸爸把球放到热水锻炼学生的思里,球就起来了 1.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瘪了的考、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准备乒乓球、烧杯 、100℃的热水 实验所需的材 2.做一做 并注意不要被热水烫到 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不断锻炼学 发现了瘪了的乒乓球鼓了起来 3.小组内交流答案,解决乒乓球受热鼓起来的原理 4.小组合作:利用关键词——形状、受热、膨胀、气体进行描述 5.探讨交流——并做一做 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把教学的问题设计成逐步深入的形式进行,利于小学生探讨学习 2.引领学生操作实验过程: (1)将烧杯里倒入热水 (2)将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追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思考交流: 乒乓球能恢复原样,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1)是乒乓球受热膨胀了吗? (2)是乒乓球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了吗?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你会描述乒乓球变化的实验过程吗? 5.探讨交流:把破损并瘪了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乒乓球还能鼓起来吗? 发现展示:破损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不能鼓起来 6.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 追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发现空气受热会膨胀,由此可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二.活动:会变化的肥皂泡 1.提问:气体也像液体那样遇冷会收缩吗? 2.引导学生做一做 (1)准备实验器材: 以推断气体也有热胀的性质。 1.想一想,说一说 2.做一做,想一想,交流展示 设置问题,让孩(1)准备好实验器材:烧杯 、子们说一说,发烧瓶、100℃的热水、冰水、 (2)实验过程操作: a.在烧瓶口抹一层肥皂膜 b.用手捂住烧瓶,观察烧瓶口挥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的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时,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习惯 肥皂膜的变化。 (2)实验过程: (3)发现肥皂沫向上鼓起来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4)引导学生:再把烧瓶侵入冰水中,观察烧瓶口肥皂膜的变化。 (5)这种现象说明了气体有什么特点? 3.总结:气体也和液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学生会发现:肥皂沫向下鼓起 (5)想一想,说一说 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说明了气体也 说一说,想一想:用所说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拓展提高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了? 2.冬天的时候用暖水瓶倒水来喝,塞子塞回去以后,为什么有时候塞子会跳起来 3.热气球、孔明灯的使用 当堂检测 1.空气受热 ,受冷会 。 认真完成,当堂达标 2.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能鼓起来,是应用了 的原理。 3.空气受热后,体积会 ,但是质量 。 4.气体和液体一样具有 的性质,同等受热, 比 的体积变化大。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 1.我们通过实验,让瘪了乒乓球受热能恢复原样,我们知道了气体受热膨胀。 2.我们给涂有肥皂膜的烧瓶加热和受冷,发现肥皂膜会变化,说明空气热胀冷缩。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