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健康课件总结

心理健康课件总结

来源:易榕旅网
专题一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因此,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1)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健康.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完整. (五)自我评价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正常.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身心健康自我评估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好 3、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4.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1)焦虑障碍(2)性心理障碍(3)人格障碍(4)心境障碍(自杀、抑郁、情绪失衡) 5、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个体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 6、身心健康自我评估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好

快食、快语、快眠、快行、快便、个性良好、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专题二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他人和环境关系状况的认识和体验。包括生理自我(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心理自我(性格、气质、能力、兴趣、意志品质等)及社会自我三个方面。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

自我认知、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

自卑自怜、内疚自责

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自立自制、自律自强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 理自我发展时期。

1、对自我的确认(生理自我):8个月—3岁

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体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认为外部世界是为他而存在,以他为中心,故这一时期又称为“自我中心期”。

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作出反应,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自我意识的萌芽)

2、对自我的评价(社会自我):4岁—青春期

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受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客观化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较强的“他律性”的特点。

3、对自我的了解(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

是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此时,由于青年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大以及认识能力的日益发展,使得青年将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去,转投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研究自我,努力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行为等的意识。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 “理想我”和“现实我” 2、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

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

的冲突(4)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统一

(1)自我同一性

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 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 和谐统一。 (2) 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 :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2、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3、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4、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5、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级差异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及调适方法

1、过度自卑2、过度自我认同3、自我中心4、苛求完美 六、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1、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 2、正确认识自我 3、积极悦纳自我4、有效控制自我 七、不断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即我从做事的经验、选择与判断中认识自我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认识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从我与己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困难。 六、把握气质类型 解析性格特征

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

类型 :1 胆汁质 夏天里的一团火;这类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这类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一旦认准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遇到困难也不折不挠,但往往比较精心,学习和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一旦精力消耗殆尽时,便会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心灰意冷。

2、多血质 喜形于色,喜怒都在展现中,可塑性强。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这类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主意多,不安于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常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但容易失于浮躁,见异思迁。

3、粘液质 冰冷耐寒;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这类大学生反应较为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情,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外柔内刚,沉静多思,不愿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学习、工作有板有眼,踏实肯干,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制度。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表现。

3

4、抑郁质 秋风落叶;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这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忸怩,善于领会别人的意图,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很可能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遇事三思而行,求稳不求快,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感疲倦;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专题三、

一、情绪含义及状态划分

1、情绪是 指人们在心理活动 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1)情绪有其生理基础(2)情绪是一种内心 感受和体验 (3)情绪的表现形式: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姿态表情 2.情绪的类型

(1)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欲等7种。

(2) 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可为三种状态: A.心境B.激情C.应激

3、情绪的功能 自我保护的功能 人际沟通的功能 信息传递的功能 4、情绪发生的机制及其功能

(1)情绪与情境(2)情绪与生理变化(3)情绪与认知:人们只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做出判断与评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认知改变了,情绪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同样是半瓶子水,一个乐观主义者会因为还有半瓶水可以饮用而感到欣慰和满足;而一个悲观主义者则会因为只有半瓶水而感到焦虑和不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可以决定人的情绪。 5、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焦虑 适应焦虑 考试焦虑 身体过分关注焦虑(自我形象) 选择焦虑 (2)抑郁 负面自我评价,无价值、无意义,悲观失望 缺乏兴趣、依赖性强

反应退钝、活动水平下降 回避交往 (3)冷漠 感觉贫乏、缺少热情、情感和激情 (4) 愤怒常见不良表现

表现出来,但指向自己,如骂自己,打自己耳光;表现出来,指向他人

6、ABC理论是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基础,它不但说明了人类情绪困扰产生的原因,也阐释了消除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心理治疗之道。 A 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 );

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Beliefs ),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 )。 ABCDE技术 举例

4

问题情境 当众发言 A 不合理观我一定要表现得很好,否则会被人笑话的 念 B 情绪/行为紧张、焦虑、浑身发抖,无法集中注意力 反应C 如果我没表现好,结果真的有那么糟糕吗?别人会整天无事可干,天反驳不合天评论我吗? 理观念 我想表现好, 就一定能表现得好吗?有些结果怎样并不完全由我控制。 D 我为什么非要表现那么好呢?难道敢于尝试不是一种勇气吗? 别人上来难道就一定比我强吗? 处理问题如果我继续坚持这个信念,我会更焦虑,而且会更糟。 的态度 你想紧张就紧张吧,你想脸红就使劲红吧,爱怎样怎样吧 E

7、情绪调控的方法(宣泄法、注意转移法、认知调控法、放松、建立支持系统等)

专题四: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一、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即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 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要 三、 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要 四、 人际交往也是信息交流的需要

五、 人际交往是自我决策的需要(人际交往可以促使自我了解、人际交往可以获取建

议和帮助)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1).讨好型 总爱道歉、宽慰别人、忽视自己、压抑自己、围着别人转、易受伤害指责 2).指责型 总爱挑毛病、攻击性、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管理能力、领袖才能、控制、高压

3).超理智型 冷漠、与人疏远、刻板、重分析、解决问题、人情味淡、冷静、头脑清楚、 有观点、研究型

4).打岔型 思维跳跃、心胸开阔、创造性、富有弹性、不确定、情绪波动、说不准、另类型、独特

5).一致型 与自己和情境和谐、个人协调、平衡、稳定性、成熟、有血有肉、有理性、比较全面

2、人际交往的原则 1).彼此尊重2)、平等3).真诚相待4.)宽容待人5)互惠互利 6)讲求信用 7)主动共情 3、人际交往的态度

5

1)求同存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见 交往对象兴趣的多样性 2)外圆内方1、雅量容人2、责勿太严3、进退有度4、品格端正 3)转换视角,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 4、人际吸引规律 1).邻近律2)相似律相似律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或几方在年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尤其是认识态度上具有某种一致性和相似性时,容易相互吸引。

3)互补律4)对等律是指人们在社交中常具有这样的心理倾向,即喜欢同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交往。5)个性吸引律

5、人际交往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自我暴露效应等)

专题五:认识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的划分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

一般心理问题即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

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够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

心理障碍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 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和恐怖性神经症 ……

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 性心理障碍:恋物癖、裸露癖、异装癖……

精神疾病是由于个体或外界因素引起的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失调,个

体的主观体验痛苦,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意识混乱,行为失常;一般需要通过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才能得以恢复。

表现有:妄想:被害妄想 钟情妄想 幻觉: 缺乏自知力

一、积极维护心理健康

1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阅读相应的书籍 学习相关课程 参加集体培训 2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2)、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1)学会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2)与人比较的标准要恰当:比较的是可变标准 还是不可变标准,是单一标准还是多元标准(家庭、长相、特长) 3)有适当的抱负水平 (3)、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 不要处处盲目与人竞争) (4)、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1)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2) 合理规划目标:是必须跟上的差距还是有权不如别人的差距 3)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4) 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5)、培养个人的自立能力

6

(6)、适应角色的要求 3、寻求心理帮助 4、做自己的心理咨询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