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医学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的中医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热爱中医药事业,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1.2关爱病人,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3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正确处理的医疗问题,能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1.4尊重病人及其家属,尊重他们的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1.5在职业实践中重视伦理问题,使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工作成本低、效果好,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6认识到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
1.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具备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1.8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具备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1.9树立辩证批判的创新观念,具有科学态度和一定的科研基础能力,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参与现代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2.专业知识、能力要求
2.1掌握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知识,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与能力;
2.2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3具有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2.4熟悉国家卫生和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2.5掌握医古文的基本知识,具备熟练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2.6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7掌握一门外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2.8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9了解中医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三、修业年限:五年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中医学
2、主要课程(23门)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现代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
五、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164学分,选修课程20学分。必修课的理论总学时为1783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和实践总学时为1376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0.77。
1、必修课程
参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与《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结合专业实际,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普通基础、中医基础与现代医学基础课程、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预防医学与科学方法、中医临床与现代医学临床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普通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3)中医基础与现代医学基础课程:
中医基础:医古文、书法教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
现代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
(4)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
(5)预防医学与科学方法课程: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
(6)中医临床与现代医学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
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伤科学、内科学、外科学。
2、选修课
共20学分(课程名称和学分详见附表)
选修课程的分类和比重:特殊选修课5学分,限定选修课9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
六、培养方式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本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
英语与军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医基础与现代医学基础、预防医学等课程。
第二阶段:2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践教学医院进行专业课教学1年,实习1年。
贯彻《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与《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主动适应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全学程中落实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三个统一”的育人理念,即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使学生既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使学生既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科学态度,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
责任感。
1、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书法教程,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加大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资源库,进一步充实人文知识内容;通过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科学精神培养:开设一定的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3、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开设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等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用,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意识培养:通过名师讲坛、开设循证医学及文献检索等课程、进行撰写文献综述的训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研意识,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临床思维与临床能力培养:在基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了解临床,建立现代医学理念;在临床阶段充分利用我校临床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在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临床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足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毕业实习阶段可直接参与病人的医护工作,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并逐渐提高临床能力。
6、群体保健知识与技能培养:统筹安排社区卫生实践,巩固健康教育、疾病筛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及PBL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终身学习和继续深造的能力。
七、考核
1、课程考核
所有课程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协调,承担教学工作的院系具体负责,考查在课程结束时即进行考核。考试课为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内容的考核以笔试为主,实验、实践内容的考核采取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为笔试、论文、调查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具体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教研室制定。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逐渐减少终结性评价,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考核。
2、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是指基础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结束时分别进行的课程综合考试。基础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生物医学基础课程考试;临床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临床技能和毕业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
八、毕业资格认定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全部应修课程和培养内容,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修满规定学分,经审核无影响其毕业的违纪现象和学籍处理情况,则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