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常成人眼球前后径的平均值是 : A. 14mm
B. 24mm
C. 20mm D. 12mm E. 28mm
4. 角膜位于眼球壁外层的前方 , 占整个外层的比例应 是:
A. 1/3 B. 1/4
• 1 •
C. 1/5 D. 1/6 E. 1/7
5. 巩膜在眼外肌的附着处最薄 , 其厚度为 :
A. 3mm B. C. 1mm D.
E. 2mm
6. 正常瞳孔大小范围为 : A. 1 〜 B. 2
〜3mm
C. 4 〜5mm D. 〜4mm
E. 5 〜6mm
7. 睫状体扁平部 ( 平坦部 ) 是多种眼内手术的理想部位 是
由于:
A. 扁平部含丰富血管 , 伤口易于愈合 B. 扁平部感觉神经少 ,手术时不痛
C. 扁平部以外的睫状冠上有悬韧带 , 手术时易被伤及 D. 扁平部血管少 ,无重要组织
E. 扁平部无睫状肌 ,不会伤及肌肉影响调节 A. 睫状体内色素细胞多 B. 睫状肌收缩疼痛
C. 含有丰富神经 D. 睫状体悬韧带牵拉所致
8. 睫状体在炎症时疼痛明显 , 其原因是 : E. 睫状突十分敏感
9. 视网膜脱离发生在哪个部位 : A. 在玻璃体与内界膜间
B. 色素上皮层与神经
上皮层间
C.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 D. 视网膜与玻璃膜间
E. 色素上皮层与视网膜细胞层之间
11. 眼的附属器包括 :
A. 眼睑、角膜和眼眶 B. 视路、眼睑、泪器 C. 眼眶、玻璃体、结膜 D. 眼外肌、晶状体 E.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12. 关于眼外肌的起止部 , 正确的说法是 :
A. 四条直肌和上斜肌起于眶尖部 , 下斜肌起自眼眶壁 B. 四条直肌起自眶尖部 , 两条斜肌起自眼眶壁 C. 两条斜肌均起始眶尖部 , 四条直肌起自眼眶壁 D. 四条直肌及两条斜肌均起自眶尖部 E. 六条眼外肌均起自眼睑四侧壁 14.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营养范围是 :
A. 整个眼球 B. 眼球前半部
C. 眼球后半部 D. 视网膜外层组织 E. 视网膜内层组织
15. 黄斑中心凹的细胞组成是 : A. 只有锥细胞 B. 只有杆细胞
C. 大部分为锥细胞 ,但有少量杆细胞 D. 大部分为杆细胞 , 但有少量锥细胞 E. 锥细胞杆细胞数量各半 A. 面神经 B.
动眼神经
C. 含有丰富神经 D. 睫状体悬韧带牵拉所致
16. 支配眼睑闭合的神经是 :
C. 交感神经 D. 三叉神经 E. 滑车神经
17. 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是 : A. 视神经 B. 三叉神经 C. 交感神经 D. 动眼神经 E. 面神经
19. 脉络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什么动脉 : A. 睫状后长动脉 B. 睫状后短动脉 C. 前睫状动脉 D. 视网膜中央动脉 E. 后结膜动脉
20. 黄斑中心凹视力最敏锐是由于 :
A. 黄斑中心凹神经纤维较密集 B.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 杆细胞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C.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锥细胞 D. 黄斑中心凹离视盘近 E. 黄斑中心凹是神经纤维汇总之处 21. 正常人眼底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约为 : A. 2 : 1 B. 2 :3
C. 3 : 2 D. 1
: 2
E. 1 :3
22. 中医眼科解剖名词“眼带”是指现代眼科中的 : A. 悬韧带 B. 晶状体 C. 视神经
D.
眼外肌
E. 睫状体
23.
“目系” 一词 , 出自中医古籍
A. 《黄帝内经》 B. 《诸病源候论》 C. 《秘传眼科龙木论》 D. 《审视瑶函》 E. 《医宗金鉴》
24. 中医眼科名词“黄仁”指现代眼科哪一解剖部位 A. 虹膜 B. 瞳孔
E. 黄斑 25.
, 是指现代眼科中的
目系又称“目本”
A. 视神经 B. 视网膜
C. 视神经及球后血管
D.
球后血管
E.
眼外肌 26. 司明视觉和色觉的细胞是 : A. 色素上皮细胞 B. 神经节细胞 C. 双极细胞 D. 锥细胞 E. 杆细胞
27. 感受弱光的细胞是 : A. 杆细胞 B. 水平细胞 C. Muller 细胞 D. 锥细胞
E. 无长突细胞
28. 光照患者左眼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 而光照右眼时双
瞳孔不缩小 , 其病灶多存于 :
A. 左侧视神经 B. 右侧视神经
C. 左侧视束 D.
右侧视束
E. 右侧动眼神经
30. 正常眼球向前平视时 , 眼球与眶缘的位置关系是 : A. 与外侧眶缘平行 B.
在外侧眶缘之后
2~ 5mm
C. 突出外侧眶缘 12〜14mm
D.
在外侧眶缘之后
12~ 14mmE.突出外侧眶缘 2~5mm 31. 中医将黄仁中间之圆孔称为 : A. 瞳孔 B. 晶珠 C. 神孔 D.
视孔
E. 瞳神
32. 泪小点在中医眼科相当于 : A. 泪泉 B. 泪湖 E. 泪窍
C. 泪腺 D. 泪道
33. “神膏”相当于西医眼科解剖名 A. 晶状体 B. 玻璃体 C. 房水 D. 视网膜 E. 视神经
35. 属眼球内容物的是 : A. 脉络膜 B. 视网膜 C. 晶状体
D.
视神经
E. 巩膜
36. 构成眼球壁外层纤维膜的是
A. 球结膜
B.
脉络膜
C. 巩膜 D. 视网膜
E. 睑结膜
1.
B 2. B 3. D 4. D 5. B 6. D 7. D 8. C 9. B 10. C
11. E 12. A 13. A 14. E 15. A 16. A 17.
E 19. B 20. C 21. B
22. D 23.
A
24.
A
25.
C 26.
A 28. B
29. E 30. C 31. A 32. E 33. B 34.
E 35. C
4. 《眼科阐微》的作者是 : A. 邓苑 B. 黄庭镜 C. 顾锡 D.
马化龙
E. 黄岩
5. 白内障针拨八法记载于 : A. 《外台秘要》 B. 《审视瑶函》
E. 《秘传眼科纂要》
6. 《审视瑶函》将眼病归纳为 : A. 72 症 B. 108 症
C. 《目经大成》 D. 《秘传眼科龙木论》
C. 81 症 D. 82 症
E. 160 症
10. 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出版于 : A. 1956 年 B. 1958 年
C. 1960 年
D. 1962
年 E. 1964 年
13. 现存古医籍中从医学观点提出眼病症名者 , 首见于 :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D.《陶氏疗目方》E.《疗耳眼方》
14. 首次把眼科有关内容列入正式教学科目是在 :
A. 南北朝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E. 明代
15. 顾锡著《银海指南》 , 又名 :
A. 《目经大成》
B. 《银海精微》 D 18.
C. 《眼科大成》 D.
《眼科百问》
E. 《证治准绳》
D 27.
16. 据史书记载 , 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是 :
A. 陶弘景 B. 张仲景
C 36.
C. 扁鹊 D. 王叔和 E. 皇甫谧
17. 下列史籍中 , 有关我国割治“目瘤”的最早文献见 于: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山海经》 D. 《淮南子》 E. 《晋书》
18. 有关对“胬肉攀睛”进行“割烙法”治疗的记载首 见于:A. 《外台秘要》 B. 《千金要方》 C. 《龙树菩萨眼论》
D. 《太平圣惠方》
E. 《圣济总录》
19. 首次将中医眼病分类为内、外障的现存中医古籍是
A. 《黄帝内经》 B. 《龙树菩萨眼论》
C.《外台秘要》D.《千金要方》 E. 《秘传眼科龙木论》
21. 我国最早记载用药物治疗眼病见于 : A. 《诸病源候论》 B. 《本草纲目》 C. 《神农本草经》 D.
《山海经》
E. 《千金要方》
22. 我国最早记载有关眼病的病因病机、 解剖生理的古医 籍是:A. 《说文解字》 B. 《诸病源候论》 C. 《外台秘要》 D.
《秘传眼科龙木论》
E. 《黄帝内经》
23. 首先提到金针拨障术的医籍是 : A. 隋唐《千金要方》 B. 宋代《太平圣惠方》 C. 唐代《外台秘要》 D. 宋代《圣济总录》
E. 清代《目经大成》
25. 中医眼科成为独立学科始于 : A. 明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E. 新中国成立后
26. 《原机启微》言“热积必溃之病”是指 : A. 风赤疮痍 B. 睑弦赤烂 C. 胞肿如桃 D.
漏睛
E. 针眼
27. 《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狐惑病”是指 : A. 口腔溃疡 B. 阴部溃疡
1. C 2. B 3. B 4. D 5. C 6. B 7. D 8. A 9.
C. 红眼病 D.
白塞综合征
E. 角膜溃疡
B 10. C 11. C 12. D 13. A 14. B 15. C 16. C 17. E 18. C 19. E 20. D 21. D 22. E 23. C 24. E 25. C 26. D 27.
D 28. C
第三章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眼与脏腑和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保持密切联系依靠 的是: A. 气血 B. 经络 C. 神经 D. 先天之精 E. 后天之精
2.
眼之能够明视万物
, 辨别颜色 , 有赖于
A. 肾精充养 B. 脾气温养 C.
肝气条达 D.
肝血升运
E. 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
3.《审视瑶函》 认为 : 心神在目 , 发为神光 , 神光位居于 A. 神水之中 B. 黄仁之中 C. 神膏之中 D.
瞳神之中
E. 黑睛之中
6.《审视瑶函》 在论述目内神膏的形成时 , 认为神膏是由 : A. 心血
上输于目而成
B. 肝血升运于目而成 C
胆中渗润精汁升发而成 D.
脾输精气上凝而成
E. 肾精所化生
7.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述眼与脾的密切关系时说 :
脾
者 , 诸阴之首也 , 目者 :
A. 胃气之所也 B. 气血之海也
C. 精气之府也 D.
血脉之宗也
E. 肝血之源也
8.因眼与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灵枢•决气》中说
气脱者 :
A. 目不明 B. 络不畅 C. 血不行 D. 肠不通 E. 水不利
9.《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 :
A. 心血所生 B. 肝血所生 C. 津液所生 D.
后天之精所生
E. 三焦而发源
10. 在现存古代医籍中 , 最早记载五轮学说的是 : A.《灵枢•大惑论》 B. 《诸病源候论》 C. 《太平圣惠方》 D.
《证治准绳》
E. 《审视瑶函》
12. 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 , 两者之间充满 : A. 透明之神膏 B. 透明之神水 C. 透明之津液 D.
透明之精气
E. 透明之营气
13. “五脏六腑之精气 ,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
眼,
骨之精为瞳子 , 筋之精为黑眼 , 血之精为络 ,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 肌肉之精为约束 ,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 并为系 , 上属于脑 , 后出
于项中。”上述论述引自:E.《灵枢•大惑论》
14. 白睛为眼珠之外壁 , 质地 :C. 致密而坚韧 19. 在五轮辨证中 , 睑弦红赤湿烂当属 : C. 脾胃湿热
20. 五轮辨证中 , 胞睑肿硬 , 并见白睛红赤 , 应属 : A. 肝胆火盛
B.
肝胆湿热
E. 肺脾实热
21. 五轮辨证结合脏腑生克关系对先发白睛红赤
出现黑睛星翳 , 应属 :
A. 土壅木郁 B. 肾水克脾土
C. 肺金乘肝木
D.
肝木克脾土
E. 心火乘肺金
1. B 2. E 3. D 4. C 5. A 6. C 7. D 8. A 9. E 10. C 11. D 12. B 13. E 14. C 15. E 16. A 18. B 19. C 20. E 21. C 22. D 23. A 24. A 26. B 27. D 28. E 29. E 30. C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 六淫致眼病中 , 最多见的是 :
A. 风、火、燥 B. 风、火、湿
C. 风、寒、火 D. 湿、燥、火
E. 风、寒、湿
2. 风邪犯目 , 如客于经络 , 则可致 :
A. 胞睑下垂 , 目偏视 , 口眼斜
B. 胞睑赤肿 , 视正为斜 , 肿痛麻木
C. 目涩作痒 , 风牵偏视、黑睛起翳
D. 口眼斜 , 肿痛麻木 , 视物昏蒙
E. 胞轮振跳 , 目劄 , 视正为斜
3. 湿邪致眼病 , 临床表现多为 :
A. 胞睑红赤 , 眵泪胶黏 , 目涩作痒
B. 眼睑糜烂 , 眵多黄稠 , 视物不爽
C. 湿痒并作 , 怕热畏光 , 涕泪交加
D. 白睛黄浊 , 眵泪胶黏 , 胞睑糜烂
E. 肿痛生疮 , 黄液上冲 , 眵多黄稠
4. 七情过度变化中对眼危害最大的是 :
, 继
而
E 17. C 25.
8.因眼与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灵枢•决气》中说
E. 肺脾实热
C. 脾胃湿热 D. 心火亢盛 A. 喜、恐、惊 B. 忧、怒、悲
C. 喜、思、忧 D. 思、怒、喜 E. 忧、思、恐
6. 饮食不节所致的常见眼病有 : A. 暴风客热 , 天行赤眼 , 青风内障
B.
胞生痰核 , 睑弦赤烂 , 瞳神紧小 C. 疳积上目
, 针眼 ,
睑弦赤烂 D.
青风内障 ,绿风内障 ,高风内障 E. 疳积上目
, 瞳神紧小 , 胞
生痰核
11. 气虚气陷在眼部的表现为 : A. 能近怯远 , 目睛隐胀 , 目痒时作
B.
云雾移睛 ,
能远怯近 , 绿风内障
C. 头目眩晕 , 眉棱骨痛 , 眼内水肿 D. 视力疲劳 , 目内出
血, 目睛干涩 E. 胞睑下垂 , 青
盲 ,
眼内水肿
12. 外感邪热或脏腑郁热侵入血分致眼病
可表现为 :A.
,
焮赤肿痛 , 赤脉粗大 , 白睛溢血
B. 焮赤肿痛 , 血脉紫赤 , 目睛干涩
C. 视力疲劳 , 视一为二 , 血灌瞳神
D. 眼内出血,血脉紫赤,目如无所见
E. 视盘充血水肿 ,眼内出血,晶珠混浊
13. 肝气郁结 , 疏泄失职或久郁化火 , 气火上逆则可发
生:A.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液上冲
B. 目珠胀痛 , 视盘充血水肿 , 视力骤降 , 聚星障 C. 黑睛生翳 , 瞳神紧小 , 疳积上目 D. 目珠胀硬 , 视力骤降 E. 青风内障 ,火疳, 瞳神紧小
14. 之所以说眼病与肝关系密切 , 是由于 :
A. 肝主藏血 , 肝开窍于目 , 且黑睛属肝 , 足厥阴肝经连目
系
B. 肝肾阴虚 , 肝火犯肺 , 肝病传脾等均可造成眼病 C. 绿风内障
,青风内障 ,凝脂翳等常见致盲眼病均因肝病
变所致
D. 眼病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E. 肝主疏泄 , 肝郁化火常致目病
27. 湿邪所致眼病的特征是 :
A. 胞睑红赤 , 眵干涩痒 B.
胞睑浮肿 ,
流泪作痒
C. 胞睑湿烂 , 痒臃肿涩并作 D.
眵泪热如汤
, 焮热肿痛
E. 胞睑肿硬 , 冷泪长流
28. 六淫所致外眼病多兼邪而见 ,
尤以
A. 风寒为患居多 B. 寒湿为患居多
C. 寒暑为患居多 D.
风热为患居多
E. 风湿为患居多
1. B 2. A 3. D 4. B 5. C 6. C 7. D 8. A 9.
10. C 11. E 12. A 13. B 14. A 15. E 16. D
D 17
C
18. D 19. A 20. B 21. E 22.
D
23. E 24. A 25
26. D 27. C 28. D B
29. A 30. D 31. C 32. A
第七章 眼睑疾病
1
胞生痰核与针眼的区别在于前者
A. 胞睑红肿 , 可扪及局限性硬结 , 与皮肤粘连 B. 睑皮肤正常 , 可扪及核状硬结 , 与皮肤不粘连 C. 重者可于睑内形成脓点 ,脓成破溃 ,排脓始愈 D. 患部皮肤红肿 , 触痛明显
E. 若病变发生于近眦部者 , 可引起眦部白睛赤肿
2. 针眼脓肿成熟 , 脓头位于眼睑皮肤面者 , 治疗应 :A. 切开
排脓 , 切口应与睑缘平行 , 以免损伤眼轮匝肌
3. 沙眼山期指的是: A. 睑结膜严重充血 , 血管模糊 B. 病变部位大量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C. 大量角膜血管翳 , 并有明显刺激症状D. 病变部位瘢痕化 , 结膜表面光滑
E. 出现睑内翻等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4. 对针眼未成脓者 , 局部治疗 ( 外治 )应:
A. 及早切开 ,使其早愈 B. 施以挤压 , 令其消退 C. 局部湿热敷以助
消散 D. 针挑患部 , 挤出黏液或血水 E. 挑开患部皮肤 , 用紫金锭磨汁频涂
5. 胞生痰核相当于西医学的 : A. 霰粒肿 B. 麦粒肿 C. 皮样囊肿 D. 眶脓肿 E. 睑脓肿
6. 胞生痰核的证治要领为 :
A. 本病多由风邪客于胞睑引起 , 故治宜祛风散结
B. 本病常因疫毒聚于眼睑所致 , 故治宜解毒散邪 C. 水湿停留胞睑是本病最主要成因 , 故应温化水湿 D. 本病源于气血郁聚 , 故行气活血是治疗常法 E. 本病根源于痰湿结聚 , 故治宜化痰散结
7. 一眼突发上胞下垂 并有眼球偏斜 , 复视等症状者 其病
因为 : A. 交感神经麻痹
B. 副交感神经麻痹 C.
滑车神经麻痹 D.
动眼神经麻痹
E. 面神经麻痹
8. 治疗沙眼可选用的眼药水为
A. 阿托品眼药水 B. 毛果芸香碱眼药水
C.
利福平眼药水 D.
可的松眼药水
E. 地卡因眼药水
9. 风赤疮痍应注意与下列何种眼病相鉴别
A. 睑内结石 B. 睑弦赤烂
C. 胞生痰核 D. 胞轮振跳 E. 胞肿如桃
10. 睑内结石 , 渐长突起 , 自觉涩痛者 , 其外治方法为 A. 局部麻醉后切开刮除 B. 局部麻醉后压榨法挤除 C.
表面麻醉后针挑法剔除 D. 内服药渣薰洗拭除 E. 涂抗 生素眼药膏令其消除
11. 针眼屡发 , 面色少华 , 倦怠无力 , 舌淡苔白 , 脉细 数 , 内治
宜 :
A. 银翘散加黄连、黄芩 B. 泻黄散加天花粉
C. 内疏黄连汤加石膏、知母 D. 六君子汤加蒲公英、皂 角刺 E. 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
12. 针眼肿痛增剧 , 引发头痛 , 恶寒发热 , 便秘溲赤 ,
白睛红赤
肿胀嵌于睑裂 , 舌红苔黄 , 脉数, 内治宜 :
A.
祛风清热 , 泻火解毒 B. 清热生津 , 泻火解毒 C. 清热解毒 , 消肿止痛 D. 健脾益气 , 托里排脓 E. 滋补肝肾 , 养阴清热
13. 睑弦赤烂与风赤疮痍鉴别的关键是 A. 两者病因不同 B. 两者病机不同 C.
两者证型不同 D.
两者病位不同
E. 两者治疗方药不同
14. 沙眼 , 眼内刺痛灼热 , 沙涩羞明 , 胞睑厚硬 , 睑内 红赤显
著 , 颗粒累累成片 , 黑睛赤膜下垂 , 内治宜 :
A. 疏风清热 , 方用银翘散加减
B. 清脾胃散风邪 , 方用除风清脾饮加减
C. 凉血散瘀 , 方用归芍红花散加减 D. 健脾除湿 , 方用五皮饮加减
E. 清热利湿 ,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0. 眦部睑弦红赤 , 刺痛皲裂出血 , 可用 :
A. 1%阿托品眼药水点眼 B. 1% 毛果芸香碱眼药水
点眼 C. %硫酸锌眼药水点眼 D. E. % 地卡因眼药 水点眼
1. B 2. A 3. D 4. C 5. A 6. E 7. D 8. C 9.
B 10. C
• 7 5 1
11. D 12. C 13. D 14. C 15. D 16. B 17. A 18. C 19. A 20. C
第八章 两眦疾病
一、选择题
( 一 ) A 型题
1. 六淫所致两眦疾病中 , 尤以 : A. 风邪为患居多 B. 寒湿为患居多 C. 风湿为患居多
D. 火热为患居多 E. 风燥为患居多
2. 冷泪长流 , 拭之又生 , 泪水清冷稀薄 , 多因于 : A. 肝肾两亏 , 约束无权 B. 肝经实热 , 泪窍失利 C. 肝血不足 ,外感风邪 D. 脾肾阳虚 , 收摄失司 E. 肺经虚热 , 泪泉失约
3. 目无赤痛 , 无时泪下 , 清冷稀薄 , 面色无华 , 神疲乏 力 , 心悸
健忘 , 舌淡苔黄 , 脉细弱 , 以下列何方为宜 :
A. 八珍汤 B. 托里消毒散 C. 左归丸 D. 白薇丸 E. 右归丸
4. 内眦溢脓 , 不红不肿 , 压之不痛 , 指压脓出 , 多属 : A. 脾虚有湿 B. 心经郁热
C. 心肺风热 D. 脾经风热挟湿 E. 肝胆实热 7. 漏睛的严重危害是 :
C. 如角膜上皮轻微擦伤 , 相染成凝脂翳
A. 溢脓流泪 B. 下睑外翻
D. 晨起“眼眵”封住上下眼睑 E. 演变为漏睛疮
8. 治疗两眦疾病的原则为 :
A. 实者泻火清火 , 虚者补心养肺 B. 实者泻火清火 , 虚 者补益脾胃
C. 实者清热解毒 , 虚者滋养肾水 D. 实者清热解毒 , 虚 者养血补心 E. 实者泻心清火 , 虚者滋养肾水 9. 胬肉攀睛的病因是 :
A. 火疳缠绵不愈 , 渐侵及黑睛而成
B. 黑睛表面损伤 , 复感外邪所致
C. 恣嗜烟酒 , 过食炙煿而生
D. 屈光不正 , 白睛涩痛所致
E. 风沙阳光长期刺激而成
11. 在手术治疗胬肉攀睛方面综合了《千金要方》的割法 和
《外台秘要》的烙法 , 从而提出了割烙法的是 :
A. 《审视瑶函》 B. 《龙树菩萨眼论》 C. 《秘传眼科龙木论》 D. 《银海精微》
E. 《医宗金鉴》
13. 漏睛疮属于风热上攻型 , 症见大眦角处红肿疼痛 , 头痛泪多 ,
恶寒发热者 , 选何方为宜 :
A. 黄连解毒汤 B. 千金托里散 C. 驱风散热饮子 D. 驱风一字散 E. 竹叶泻经汤
14. 眦帷赤烂 , 症见眦角红赤发热 , 湿烂刺痒 , 脓汁胶 黏 , 痂壳
积聚, 兼见脘腹痞满 , 便溏溲赤 , 舌苔黄腻 , 脉濡数者 , 以下列何方
治疗为妙 :
A. 黄连解毒汤 B. 导赤散
肝肺热盛 E. 痰湿内蕴 C. 泻脾除热饮 D. 除湿汤
E. 驱风散热饮子
19. 在漏睛与漏睛疮的鉴别上 , 主要点为 :
A.
对视力的影响 B. 发病部位 C. 患者年龄 D. 患者性别
E. 局部红肿疼痛
20.
漏睛疮溃后漏口难敛 , 脓汁稀少 , 面色苍白 , 舌淡苔
薄白 , 脉细弱 , 宜用:
A.
黄连解毒汤加减 B. 托里消毒散加减 C. 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D. 白薇丸加减
E. 明目羊肝丸加减 1. D 2. A 3. A 4. A 5. B 6. D 7. C 8. E 9.
E 10. D11. B 12. C 13. C 14. D 15. C 16. C 17.
B 18. B 19. E 20. B
第九章 白睛疾病
6. 暴风客热多因 : A. 风热之邪外袭 B. 外感疫疠之气
C. 风热湿邪 D. 疫毒之气 E. 痰湿内蕴
7. 暴风客热可见 : A. 白睛红赤
B. 白睛点状或片状出血 C. 抱轮红赤
D. 白睛表面灰白色小颗粒 , 周围绕以赤丝血脉 E. 黑睛表面凹陷 , 羞明流泪 8. 天行赤眼多因 :
A. 风热之邪外袭 B. 外感疫疠之气
C.
风热湿邪 D.
9. 火疳的常见症状是 :
A. 骤然发病 ,白睛红赤 , 眵少泪多
B. 发病较急 ,白睛红赤并突起结节 , 压痛明显。病变多在
睑裂部
C. 骤然发病 ,抱轮红赤 , 黑睛翳障如星 D. 起病急骤 ,抱轮红赤 ,瞳神缩小 , 羞明流泪 神疲 E. 以上都是
10. 金疳的临床表现为 :
A. 胞睑内有黄豆大小的结节 , 质硬不痛 B. 睛明穴下方结节状隆起 , 不时泪下 C. 白睛表层灰白色小泡 , 其周围充血 D. 白睛深层紫红色结节 , 明显压痛 E. 黑睛上颗粒状小泡 , 赤脉追随缠布 11. 脓漏眼 , 即西医学所称之 : A. 病毒性结膜炎 B. 衣原体性结膜炎 C. 真菌性结膜炎 D.
淋菌性结膜炎
E.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12. 金疳的中医病机是 A. 肺经燥热 , 宣发失职
B. 心火亢盛 , 上搏白睛 C.肝血虚少 , 白睛失养
D.
脾虚酿成疳积 E. 以上都
13. 金疳的中医治疗 , 总宜: A. 治肺为本 B. 清心火为先 C. 养肝明目 D.
健脾消疳
E. 以上都不是 14. 火疳的治疗大法 ,
应:
A. 以泻脾解毒 ,兼以祛风为主 B. 以清泄心火 , 兼以明
目为主 C. 以清热利气 , 兼以散结为主 D. 健脾消疳 , 消
积散结 E. 清热利湿 , 消疳散结 15. 患火疳 , 白睛上紫红色结节隆起不甚 , 眼痛较轻 ,
伴咽痛 , 咳嗽 , 苔黄 , 脉数。恰当的内服方剂是 :
清胃汤 A. 肥儿丸 B.
C.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D. 过敏性结膜炎 E. 病毒性角膜炎
32. 火疳后期 , 眼痛轻 , 白睛血丝紫暗 , 局部结节隆起
不甚 , 全身潮热颧红 , 鼻干咽燥 , 舌红少津 , 脉细数 ,
C. 泻白散 D. 化坚二陈汤 E. 养阴清肺汤
16. 火疳的外治 , 首选 :
A.
涩化丹 B. 鱼腥草眼药水 C. 紫金锭 D. 化铁丹眼药水 E. 鸡蛋黄油膏
17. 禁忌包眼的眼病是
A.
天行赤眼、金疳 B. 金疳、火疳
C. 暴风客热、白睛青蓝 D. 天行赤眼、暴风客热
E. 火疳、白睛溢血
18. 关于白睛溢血的病因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热客肺经 B. 阴虚内热
C. 撞击伤目
D. 妇女逆经 E. 以上都是
19.
金疳脾肺两虚证的症状 应除外哪一项 : A. 患眼碜涩剧痛 B. 白睛小泡反复难愈
C. 白睛小泡不甚高隆
D. 乏力便溏
E. 脉细无力 20. 火疳的病因病机 , 应除外哪一项 :
A. 肺热亢盛 , 气机不利 B. 撞击伤目 , 肺络瘀阻
C.
肺经郁热 , 阴虚火旺 D. 心肺热毒 , 火郁上逼 E. 素有痹证 ,风湿久郁经络 , 循经上犯白睛 21. 火疳失治 , 常可危及 :
A.
两眦 B. 胞睑
C. 黑睛 D. 晶珠
E. 目系
23. 天行赤眼与西医学哪一眼病相似
A. 沙眼 B. 春季结膜炎
应选用的方剂是 :
A. 龙胆泻肝汤 B. 清胃汤 C. 养阴清肺汤 D.
银翘散
E. 化坚二陈汤 33. 白睛病之治则 :
A. 清肝泻火 , 祛风散热为通则 B. 清热利尿为治疗常法C. 首当理肺 , 复其治节 D. 通腑泻热 , 上病下取 E. 滋阴降火 , 明目退翳 34. 白睛病 , 属于中医眼科的 : A. 内障眼病范畴 B. 外障眼病范畴
C. 既有内障 , 又有外障的眼病 D. 大多属外障 ,
属内障 E. 内外障眼病各占约 1/2
36. 天行赤眼与暴风客热鉴别的关键点是 A. 眵泪之多少 B. 白睛红肿程度 C. 对视力之影响 D.
涩痛之程度
E. 是否引起流行 37. 胬肉攀睛的病因是 :
A. 火疳缠绵不愈 , 渐侵及黑睛而成 B. 黑睛表面损伤 , 复感外邪所致 C. 恣嗜烟酒 , 过食炙煿而生 D
. 屈光不正 , 白睛涩痛所致
脏腑邪热上攻及长期刺激而成
E.
1. B 2. D 3. C 4. E 5. C 6. A 7. A 8. B 9.
B 10. C 11. D 12. A 13. A 14. C 15. C 16. D 18. E 19. A 20. B 21. C 22. C
23. C 24.
小部分
B 17. E 25.
C 26. D 27. B 28. A
29. A 30. C 31. B 32. C 33. C 34. B 35. B 36. E 37. E
38. B
第十章 黑睛疾病
6.
聚星障类似于西医眼科的
A. 细菌性角膜炎 B. 老年性白内障 C. 先天性白内障
D. 病毒性角膜炎 E. 泡性角结膜炎
7. 凝脂翳类似于西医眼科的 :
A. 细菌性角膜溃疡 B. 细菌性结膜炎
C. 泡性角结膜炎 D.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E. 角膜基质炎
13. 《眼科纂要》之新制柴连汤主要有下列药物组成 A. 龙胆草、柴胡、黄连、生地黄、大黄
B. 车前子、木贼草、龙胆草、柴胡、黄连 C. 蔓荆子、龙胆草、黄芩、黄连、柴胡 D. 白芍药、栀子、柴胡、黄连、龙胆草 E. 金银花、车前子、黄连、龙胆草、柴胡
14. 以黑睛四周高起 , 中间低陷 , 形如花瓣 , 善变速长
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 称:
A. 聚星障 B. 混睛障
C. 凝脂翳
D.
蟹睛症 E. 花翳白陷
16. 凝脂翳的局部治疗可选用 A. 的确当眼药水 B. 典必舒眼药水 E. 诺氟沙星眼药水
17. 凝脂翳的局部治疗可选用 :
C. 色甘酸钠眼药水 D. 匹罗卡品眼药水 A. 抗真菌类眼药水 B. 抗生素类眼药水
E. 激素类眼药水
C. 抗病毒类眼药水 D. 利福平眼药水
18. 聚星障的局部治疗可选用 :
A. 激素类眼药水 B. 抗病毒类眼药水 C. 抗生素类眼药水 D. 抗真菌类眼药水
E. 依地酸二钠眼药水
22. 风热壅盛型凝脂翳的治疗可选用 :
A. 龙胆泻肝汤加羟苄唑眼药水加 1%匹罗卡品眼药水 B. 新制柴连汤
加典必舒眼药水加 1%匹罗卡品眼药水
C. 龙胆泻肝汤加可的松眼药水加 1%阿托品眼药水
D. 龙胆泻肝汤加诺氟沙星眼药水加
1%阿托品眼药水 E.
新制柴连汤加诺氟沙星眼药水加 1%阿托品眼药水
23. 湿热蕴蒸型聚星障的治疗可选用 :
A. 三仁汤加典必舒眼药水 B. 三仁汤加色甘酸 钠眼药水 C. 三仁汤加
无环鸟苷眼药水 D. 荆防 败毒散加匹罗卡品眼药水 E. 银翘散加诺氟
沙星眼药水
24. 热炽腑实型花翳白陷的治疗可选用 : A. 加味修肝散加黄芩眼药水加千里光眼药水 B. 加味修肝散加利福平眼药水加色甘酸钠眼药水 C. 加味修肝散加白内停眼药水 D. 泻肝散加白内停眼药水
E. 泻肝散加黄芩眼药水加千里光眼药水 29. 可遗留黑睛翳障的眼病是 :
A. 乌风内障 B. 混睛障 C. 高风内障 D. 圆翳内障 E. 黑风内障 32. 凝脂翳的最坏结局是 :
A. 遗留翳障 ,妨碍视力 B. 毁坏黑睛 , 眼珠塌陷 C. 毒攻黄仁 , 瞳神
紧小 D. 波及黄仁 , 瞳神紧小 E. 黑睛溃破 , 变生蟹睛
:
1. B 2. E 3. A 4. B 5. B 6. D 7. A 8. E 9. 10. A 11. D 12. D 13.
C 14. E 15. C 16. E 17.
18. B 19. D 20. D 21. B 22. E 23. C 24. E 25. 26. C 27. A 28. D 29. B 30. B 31. A 32. B 33.
34. B 35. B
第十一章 36. B 37. C 38. A 39. E 40. A 瞳神疾病
1. 下述关于瞳神的论述 , 不正确的是 : A.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金井
黄仁”、
“瞳仁” B.瞳神是指位于黑睛后方
,黄仁中央可以展缩
之圆孔 C. 瞳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D. 广义的瞳神是指眼
内的一切组织 E. 以上都不对
2. 下列与瞳神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
A. 心与肺 B. 心与肝 C. 肺与肾 D. 肝与肾 E. 肝与脾
3. “瞳神紧小”的病名最早见于
:
A. 《秘传眼科龙木论》 B. 《审视瑶函》
C.《证治准绳•七窍门》 D. 《一草亭目科全书》
E. 《原机启微》
4. 患者发病急 , 瞳神紧小 , 目赤痛 , 眉棱闷痛 , 视物昏
蒙 , 神水混浊 , 黄仁纹理不清 , 头重胸闷 , 肢节酸楚疼
痛, 舌苔黄腻 , 脉濡数 ,
应选用的方剂是 :
A.
龙胆泻肝汤加减 B. 新制柴连汤加减
C.
抑阳酒连散加减 D.
三仁汤加减
E. 甘露饮加减 5. 绿风内障总的病机主要是 :
A. 肝郁 B. 肝火 C. 肝风 D. 痰湿 E. 以上都是 7. 绿风内障风火攻目应选用的方剂是 : A. 绿风羚羊钦 B. 羚羊钩藤汤
C.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D. 龙胆泻肝汤 E. 将军定痛丸 射于晶珠表
9. 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的 A.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B.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C
开角型青光眼 D. 继发性青光眼 E. 先天性青光眼
10. 瞳神散大难收 , 不睹三光 , 眼珠变硬者为五风内障 之A. :
青风内障 B. 黄风内障
C. 绿风内障 D.
乌风内障 E. 黑风内障
11. 圆翳内障中医传统手术“针拨术”的最佳手术时期
是:
A. 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时
B. 晶珠灰白肿胀 , 电筒侧照 , 可见黄仁阴影呈新月形投
面时 C. 晶珠全混 , 电筒侧照 , 黄仁阴影消失时 D. 晶珠混浊早期 E. 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时
16. 绿风内障局部用药宜及早选用 :
A. 1% 左旋肾上腺素眼液
B. 氧氟沙星眼液 C. 1%
托品酰胺眼液 D. 的确当眼液 E. 1%的毛果芸香碱眼液
17. 患者入暮则视物不清 , 视野日渐缩窄 , 眼底检查可 见周边
视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 应诊断为 :
A. 视瞻昏渺 B. 云雾移睛
C. 青盲 D. 高风内障 E. 以上都不是
18. 瞳神疾病不包括下列哪个组织的病变 :
A. 虹膜、睫状体 B. 晶状体、玻璃体
C. 视网膜、脉络膜 D. 视神经 E. 角膜
19. 绿风内障常见的病因病机是 : A. 肝胃阴邪上逆 B. 七情过伤 , 气火上逆
C. 肝气郁结
D. 心阴暗耗 E. 肝阴不足
20. 青光眼主要诊断依据是 : A. 眼压升高 B. 瞳神散大
C. 混合充血
D.
前房浅 E. 视力障碍
21. 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暴盲的范畴 :
A. 视神经乳头炎 B.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 视
网膜静脉周围炎 D. 虹膜睫状体炎 E. 急性球后 视神经炎
22. 抢救络阻暴盲的药物是 :
A. 抗生素 B. 散瞳剂 C. 激素类药物 D.
缩瞳剂 E. 血管扩张剂
23. 以下哪种疾病不属于内障眼病 : A. 混睛障 B. 圆翳内障 C. 青风内障 D. 青
盲 E. 视瞻昏渺
24. 络损暴盲 , 眼底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 , 视网膜火焰
状出血、水肿 , 舌有瘀斑 , 脉涩。治疗宜选 : A. 凉血止血法 B. 活血化瘀法 C. 泻肝降逆法 D. 泻火止血法 E. 熄风活络法
26. 绿风内障总的病机是 : A. 七情过伤 ,肝气郁结 , 疏泄失职
B. 久患头风 ,痰湿内聚 , 气机郁滞 C. 劳神过度 ,真阴暗耗 , 阴虚火旺 D. 玄府闭塞 ,神水阻滞 , 瞳神散大 E. 肝胃虚寒 , 阴邪上逆
29. 确定青风内障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
A. 眼压升高 , 视灯有虹晕或雾视 , 典型视盘形态改变 B. 眼压升高 ,视盘特有形态改变 , 相应的视野缺损 C. 眼压升高 , 视盘特有形态改变 , 有青光眼家族史且有
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 D. 眼压升高 , 视灯有虹晕或雾视 ,有青光眼家族史且有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 E. 眼压升高 , 眼赤胀痛 , 视野缺损
31. 患者双眼视物昏渺 , 视力渐下降一年余 , 眼底视神
经乳头颜色苍白 , 边界清晰 , 视网膜血管变细 , 筛板明 显可见 , 此属 :
A. 视瞻昏渺 B. 云雾移睛 C. 青盲 D. 高风内障 E. 圆翳内障
32. 目系暴盲伴头晕耳鸣 , 唇红颧赤 , 舌质红 , 脉弦细
数 , 最宜选用 :
A. 人参养荣汤 B. 加减驻景丸
C. 金匮肾气丸 D. 知柏地黄汤 E. 阿胶鸡子黄汤 33. 瞳视紧小症急性发作时 , 眼珠坠痛 , 视物模糊 , 羞
明流泪 , 抱轮红赤 , 神水混浊 , 黄仁晦暗 , 纹理不清 , 伴 头痛发热 , 口干舌红 ,
舌苔薄黄 , 脉浮数 , 宜选用 :
A. 龙胆泻肝汤 B. 新制柴连汤
C. 祛风胜湿汤 D. 抑阳酒连散 E. 石决明散 34. 急性瞳神紧小症的常见病因病机多为 : A. 脾肾阳虚 , 水湿内停 B. 肝经风热 , 上攻于目 C. 心荣亏虚 ,目窍失养 D.
肝胃虚寒 , 寒邪上逆 E.肝气郁结 , 疏泄失职
35. 瞳神紧小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
A. 白睛混赤 ,瞳仁紧小 ,目珠触痛 ,黄液上冲 ,血灌瞳神 B.
抱轮红赤 , 瞳仁缩小 , 瞳仁边缘有白色渗出物黏附 C. 抱轮 红赤 ,黑睛里层下方有沉着物 , 黄仁肿胀 , 瞳仁缩小 , 阴 看不大 , 阳看不小
D. 抱轮红赤 ,神水混浊 , 瞳仁边缘似锯齿或梅花样 E. 白睛混赤肿胀 ,神水混浊 , 黄液上冲迅速增多 , 黄仁灰
黄 , 瞳仁缩小 , 瞳后隐约可见黄光反射
36. 导致绿风内障的中医病机简单归纳为 : A. 肝气郁结 B. 气郁化火
C. 七情过伤 D. 风痰郁遏 E. 以上都不是
37. 圆翳内障的病因病机主要是
A. 肝胆风火 , 升扰清窍 B. 风痰上扰 , 闭阻目窍
C. 肝肾亏损 , 目窍失养 D. 肝肾虚寒 , 痰浊上逆 E.
肝郁气滞 , 郁久化火 38. 青风内障伴头痛 , 眉棱骨痛 , 颧红唇红 , 口苦咽干 , 舌绛脉细数者
, 方 选 :
A. 绿风羚羊饮
龙胆泻肝汤 B
C. 泻肝散 阿胶鸡子黄汤 D.
E.
羚羊钩藤汤
1. E 2. D 3. C 4. C 5. E 6. D 7. A 8. E 9. C 10. B 11. 12. C 13. B 14. C 15. A 16. E 17.
D 18. E 19.
B 20. A 21. D 22. E 23. A 24. B 25.
C 26. D 27. C 28. C 29. B 30. A 31. C 32. D 33. B 34. B 35. C 36.
C 37. C
38. E 39. E 40
A
第十二章 眼外肌疾病与弱视
1. 通睛又名 : A. 斜睛 B. 通眼 C. 通珠 D. 小儿通睛外障 E. 小儿通睛内障
7. 风牵偏视是指 : A. 眼珠突然偏斜 , 转动受限 , 视一为二 B. 眼珠缓慢偏斜 , 转动受限 , 视一为二 C. 自幼发病 , 眼珠向内偏斜 , 眼珠运
动良好 D. 自幼发病 , 眼珠向外偏斜 , 眼珠运动良好 E. 以
上都不
8. 风牵偏视的治疗 , 应 :
A. 一经诊断 , 早期手术 , 以恢复双眼视力
B. 先矫正屈光不正 , 再手术矫正眼位 C. 先用针药治疗 ,经 6个月以上麻痹肌功能不恢复者手术
治疗 D. 缩瞳剂治疗 E. 扩瞳剂治疗
9. 患者一眼突然偏斜 , 眼珠转动失灵 , 倾头瞻视 , 视物
昏花 , 视一为二 , 兼见头晕目眩 , 胸闷, 呕吐痰涎 , 舌苔 白腻 , 脉弦滑。恰当的内服方剂是
A. 羌活胜风汤加减
B. 正容汤加减 C.
桃红四物汤加减 D.
补阳还五汤加减
八珍汤加减
E.
. 风牵偏视的发生 , 中医认为与六淫中关系最密切的
12
是
A. 风 B.
寒 C. 暑 D. 火 E. 燥
弱视是指 :
15
眼部无器质性病变 ,
A.
远视力W ,且不能矫正者
B. 不论有无器质性病变
,远视力W ,且不能矫正者
C. 凡少儿远视力W ,且不能矫正者 D. 少年儿童远视力W者 E. 少年儿童戴眼镜视力仍不足者 1. D 2. A 3. B 4. D 5. D 6. A 7. A 8. C 9. 10. C 11. D 12. A 13. A 14. C 15. A 16. B 17.
18. C
第十三章 眼 外 伤
1. 眼球穿孔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角膜穿破 , 遗留白斑
B. 眼内感染致视力突降 C. 发生交感性眼炎
D.
产生外伤性白内障
E. 引起伤眼视网膜脱离 4. 一患者被水泥溅入右眼
, 应选用以下何种药物进行处
理为宜 :
A. 3% 硼酸液冲洗 B. 双黄连液冲洗
C. 1/8000 升汞溶液冲洗 D. 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E. % 依地酸二钠液冲洗
5. 一患者烧电焊后双眼红肿热痛 , 畏光流泪应诊为 A. 急性结膜炎 B. 虹膜睫状体炎
C. 电光性眼炎 D. 急性充血性青光眼 E. 沙眼
6. 外伤性眼球突出的病因病机主要是 :
A. 阴虚火旺 ,灼伤血络
B. 气滞血瘀 , 血灌瞳神 C.
热毒灼伤血络 D. 气虚血瘀 , 脉络瘀阻 E. 络伤 出血, 气滞血瘀
E. 2% 黄降汞
11. 撞击伤目主要应分辨 : A. 有无伤口及伤口之大小、形状 B. 受伤部位、轻重及新旧、有无并发症 C. 有无异物存留及异物之性质、部位
D. 有无感染及可能之感染性质 ( 细菌、病毒等 ) E. 出血之部位、多少
12. 遇有酸碱化学烧伤时 , 应 :
A. 先问清致伤物性质 , 然后再详细检查 , 接着用大量生 理盐水冲洗 B. 先详细检查 , 再问清致伤物的性质 , 接着再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C. 先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 再详细 检查 , 而后问致伤物的性质 D. 在问清致伤物的同时 , 立 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 然后再详细检查 E. 先详细检查 受伤程度 , 接着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 再问致伤物的性
睛
13. 关于电光性眼炎 , 下列哪组说法是正确的 A. 因紫外光照射引起 , 用退翳明目眼药水滴眼 B. 因紫外光照射引起 , 用%丁卡因溶液滴眼 C. 因阳光照射引起 , 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D. 因 X 射线引起 , 用%丁卡因溶液滴眼 E. 因红外线照射引起 , 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14. 眼科用于诊断角膜损伤的常用染色药物是
A. 2%狄奥宁眼药水 B. 1% 硝酸银
C. 2% 荧光素钠 D.
碘伏 1. C 2. C 3. A 4. E 5. C 6. E 7. B 8. B 9.
B 10. A 11. B 12. D 13. B 14. C
第十五章 眼视光学与防盲治盲
1. 在中医眼科教材中 , 下列哪个眼病归属眼视光学范
畴 :A. 目偏视 B. 老视 C. 远视 D. 视瞻昏渺 E. 云雾移
2. 下列哪项符合远视的特点 :
A. 无论轻重 , 近视力均比远视力差 B. 复视 C. 代偿性
头位 D. 轻度远视 , 远近视力均可正常 E. 视野检查 生理盲点扩大
近视之病名最早见于
3.
《证治准绳》
《圣济总录》
A. B.
C. 《千金方》 D. 《目经大成》 E. 《审视瑶函》
4. 近视的主要特征是
A. 远近视力均正常 B.
远近视力均不正常
C. 视E.
近
近清楚 , 视远模糊 D.视远清楚 , 视近模糊
看不清 , 目标移远即感清楚
7. 散光是指眼的屈光间质 ( 主要指角膜 ) 各径线的曲率半径不一致 , 5m 以外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
A. 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而造成 B. 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而造成 C. 焦点落在视网膜之上而造成
D. 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焦点不止一个而造成 E. 在视网膜不能形成焦点而成 8. 视疲劳类似于中医的 :
A. 肺痨 B. 肝劳 C. 蟹睛 D. 眉棱骨痛 E. 白涩症10. 双眼注视近处目标时 , 为了保持双眼单视 , 双眼需
要内转 , 称为 :
A. 集中 B. 集合 C. 调节 D. 屈光 E. 内斜视
12. 与高度近视眼底退行性改变相类似的中医眼病是 : A. 瞳神紧小 C. 云雾移睛
B. D.
绿风内障 青盲 E. 突起睛高
13. 近视的病因病机是 :
A. 脾失健运 ,精气不足 , 以至神光衰弱 ,光华不能远及 B. 肝肾两
虚 , 精血不足 ,以至神光衰弱 , 光华不能远及 C. 相 火上亢 , 攻冲于目 ,以至耗损神光 , 光华不能远及 D. 撞击 伤目,气滞血瘀 ,以至目无所养 , 光华不能远及 E. 肺经燥 热, 上攻于目 ,以至耗伤阴精 , 光华不能远及
14. 高度近视可引起暴盲的并发症是 : A. 玻璃体混浊 B. 后巩膜葡萄肿
C. 视网膜脱离 D. 豹纹状眼底 E. 近视弧形斑 16. 近视与眼球何种状态有关 : A. 眼轴过长 B. 眼轴过短
C. 眼球突出 D. 眼球内陷 E. 晶体调节力下降 1. C 2. D 3. D 4. C 5. D 6. C 7. E 8. B 9. C 10. B 11. C 12. C 13. B 14. C 15. A 16.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