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及职业防护认知状况分析

来源:易榕旅网
・ 1O56・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April 2009 Vo1.23 No.4C 谢及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这种环境为医用润滑稀释液在 性,建议浸泡器械后的医用润滑剂稀释液宜每天更换,或购买瓶 重复使用保存过程中所聚集清洗器械本身未冲洗掉的细菌及空 气中掉落到容器中的细菌创造了繁殖的条件。表2显示,润滑 剂稀释液浸泡器械后保存48 h染菌率达100 ,说明医用润滑 剂稀释液重复使用保存过程中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3.2污染细菌中检测出致病菌不可忽视按照医用除锈剂、润 装喷洒式医用润滑液保养手术器械,需要时喷洒在器械关节处, 或手工或超声机清洗器械完毕后,将器械放入专用整理架上串 好,先将90。C的热水喷洒整理架上的器械,再用医用润滑剂配 制液喷洒器械(也可将器械串好后放人烘干箱用高温烤数分钟 取出,再用医用润滑剂配制液喷洒器械)通过热传导原理,使润 滑上油后的器械迅速干燥,在喷雾瓶上可直接划上水位线,方便 滑剂产品使用说明,除锈剂稀释液浸泡后的器械,取出后须用清 水冲洗。润滑剂稀释液浸泡后的器械,取出后则无须用清水冲 洗或擦拭,待干后即可包装、灭菌。水溶液中的污物很容易形成 晶体形式,而水溶性晶体内的芽孢对蒸汽灭菌的抗力很强,导致 很难灭菌成功,但这种晶体很容易被水冲洗掉,由于润滑剂稀释 液浸泡后的器械无须用清水冲洗,如果重复使用中的润滑剂稀 释液里有这种水溶性晶体物,将意味着清洗后、灭菌前的器械上 存在有害微生物。未达到安全水平。污染物对灭菌有效性的影 响,依赖于物品上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灭菌前的清洁物品生 其浓度配制,操作简单易行,既避免重复使用配制液造成的清洗 器械二次污染,又可减少用量节省其成本,能达到优质、高效、低 耗目的。鉴于医用除锈剂稀释液重复使用存放<14 d无细菌 生长,因此可在定期监测及在保证其酸性浓度的情况下,选择7 d~14 d更换,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5. [2] 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0—11. 物负荷过重,则难于保证其灭菌能达到安全保障水平 。表2 显示,医用润滑剂稀释液重复使用存放48 h染菌率达100 的, [3]钟秀玲.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社,2002:16—17. 表明染菌率与其稀释液重复使用后的存放时间呈显著相关性, 每次污染细菌中均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增加了手术器械成为 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为避免手术器械成为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危险 作者简介宋敏(1957一),女,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大专,工作单位: 518081,广东省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8—05—20;修回日期:2009一O4—10) (本文编辑寇丽红) 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及 职业防护认知状况分析。 Analysis on cogni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University on AIDS knowledge and occupation of protect 何进椅,姜小鹰,陈毅敏,曾佳凤,袁春平,喻海燕 He Jinyi,Jiang Xiaoying,Chen Yimin,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jian 350004 China)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issn.1009—6493.2009.012.01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文章编号:1009—6493(2009)4C一1056—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群流动性日益增大,艾滋病 的传播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国正处在快速播散期。 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 滋病例264 302例,其中病人77 753例。目前,全球每天约有 16 000名新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O 是1O岁~24岁青 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O岁以下人群占9.7 l1]。在 预防艾滋病及职业防护健康教育规划提供依据。 采取多级抽样法,抽取我校部分在校学生,其中包 括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VI腔医学院、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7个学院23个专业的不同年 级的6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艾滋病流行的今天,青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易感群体,青年正处 1.2方法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及职业 于思想不成熟、爱冒险、性活跃阶段,高危行为使他们更容易感 染艾滋病病毒。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处于青年群体范围,而且 防护认知情况问卷,经相关专家审修评定和预调查后确定。问 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 由于职业因素,在临床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比一般青年群体增加 了职业暴露等危险因素。为了解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及职 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本研究对66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了艾 滋病相关问题的调查,以期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制订进一步开展 行为、了解情况、需求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等,由经过统一培训 的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对目标人群逐个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对象匿名、自愿回答,当场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 效问卷643份。 1)为福建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题、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编号:CO8Olo 护理研究2009年4月第23卷第4期下旬版(总第284期)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 计分析。 2 结果 表3职业暴露时采取职业防护的情况("一643) 措施 挤出损伤部位的血 冲洗损伤伤口 消毒 ・ 1O57・ 人( ) 采取措施 305(47.4) 322(50.1) 465(72.3)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中男生204人(31.7 ) 女生439人(68.3 ),大学1年级学生130人(20.2 ),2年级 275人(42.8 ),3年级204人(31.7 ),4年级34人(5.3 )。 2.2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总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总体情况(”一643)人( ) 2.3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学生中从广播、电视中获得相关 知识有53.0%,书报杂志65.2%,学校教育76.8 ,家庭教育 7.5 ,网络媒体3 9.5 ,相关宣传活动60.0 ,听他人说 28.1 ,其他途径2.8 。 2.4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性观念 得知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途 径传播,87.2%的学生表示仍会去正规医院或血液中心献血,回 答“如果有1位艾滋病病人在身边的态度”这个问题时62.4 会像对待普通人一样与其相处,但当被问及自己不慎感染艾滋 病病毒时,33.9 的人会“减少与外界接触、平静度过余生”。 33.7 的人对婚前性行为表示无所谓,同时有83.5 的人认为 婚前性行为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 2.5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需求 96.6 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 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 动。在希望了解艾滋病知识方面,希望了解传播途径的有 42.2 ,预防措施69.1 ,治疗方法72.9 ,最新报道46.9 , 感染者生存状况62.1 ,相关法律63.9 ,其他3.8 。 2.6艾滋病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认知情况 83.7 的人还没 接触过医院临床实践;49.6 表示担心在医院学习或工作时感 染艾滋病病毒,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体液或血液时,93.6 会采 取措施防护,其中采取戴手套的有89.7 ,规范洗手67.0 ,尽 量逃避8.8Voo,不采取措施1.4 。不采取措施的主要原因中, 觉得没有防护用品的有38.5 ,嫌洗手麻烦的10.9%,不知道 怎么做的占40.0 ,认为没必要11.1 ,其他原因的有23.6 。 如果手不慎被使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扎伤,72.3 会立刻采取消 毒,『见表3。 无论损伤程度,立即预防性用药 334(51.9) 向主管部门报告 252(39.2) 不能挤压损伤局部伤口 42(6.5) 没必要向主管部门报告 l1(1.7) 采取其他措施 14(2.2) 注:不同的学院、专业、年级在采取“冲洗”“向主管部门报告”措 施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O.O0I)。 3讨论 3.1艾滋病基本知识 表1、表2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对艾 滋病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3个主要传播途径中,了解此病 可经性传播的学生占97.4 ,血源性传播的占95.6 ,母婴传 播占95.0 ,比李泽荣等r2 的调查结果:75.3 ~8 9.9%、 76.0 ~88.5 、76.0%~88.s 相对较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明 近年来在艾滋病知识普及宣传方面的工作逐渐加大力度并普 及。同时,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蚊虫叮咬、游泳、接吻等行为是 否感染艾滋病病毒还较模糊,说明为适应日益严峻的艾滋病流 行趋势,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一般性了解和基本知识的部分 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医学院校中对艾滋病的防治教育有待提 高,特别是对1年级、2年级学生(P<0.O1)。 3.2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以 学校教育为主(7 6.8 ),与丁郭平 调查(学校教育为主 69.45 )基本一致。学生大部分的生活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因 此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充 分发挥其作用,根据学生特定、需求、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在校园 内传播科学、准确、全面的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与行 为干预 。 3.3 对待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态度 62.4 的学生表示会像普 通人一样与其相处,但由计数结果可发现,调查对象中有不少存 在矛盾心理,23.8 的学生表示会与艾滋病感染者保持一定的 距离或远离,主动表示关怀的只有13.8 。对于假设自己感染 艾滋病病毒,51.2 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寻找治疗方案,33.9 学 生回答会减少与外界接触,2.8%的人表示会诱发心理问题、对 社会报复,因此在健康教育时对学生正确态度的引导也是相当 重要的。此外,有接近半数(4 1.2 )的学生不反对(赞成 7.5 、无所谓33.7 )婚前性行为(P<O.01),有16.5 Ao的学生 不清楚婚前性行为是否可能感染艾滋病,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 性观念比较开放,同时也提示应该重视大学生性态度趋向可能 引发的问题。 3.4 医学生接受疾病知识的能力较强 调查对象中有96.6 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表示仅 仅了解艾滋病预防的医学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希望学校、社会提 供给他们的信息内容包括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艾滋病流行 态势、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 (下转第1071页) 护理研究2009年4月第23卷第4期下旬版(总第284期) 吸痰管的远端侧孑L产生旋转,达不到旋转吸痰的效果。而徒手 手挫捻吸痰管的方法才可以达到旋转吸痰管的概念。其次,规 搓捻组中仍有7例吸痰管末端未旋转,从临床实验中发现,拇指 范徒手搓捻法吸痰的操作流程,并对护士进行培训和逐一考核, 和食指搓捻的位置越接近吸痰管末端,吸痰管旋转角度越大,吸 达到手法的统一。而且,临床操作中组成护士长和操作小教员 痰效果越好。相反,由于气管插管内壁对有一定柔软性的吸痰 质控小组,检查和监督护士用统一的吸痰手法给病人吸痰,不定 管产生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可以部分乃至全部抵消体外形成的 期讲评检查结果和对吸痰效果进行评价。 左右扭力,所以在气道最深处软管末端旋转的效果无法保证_2 。 参考文献: 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随着吸痰管的上提,由于软管外壁湿 E13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E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滑,塑料无菌手套与软管外壁之间的摩擦力极小,致使手指对软 社,1988:260—261. 管无法起到搓捻作用,气道中吸痰管更难以产生旋转。另外,由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M].第6版.北 于塑料无菌手套在搓捻过程中宽松的手指部位自身容易发生缠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5;109一l11. 绕也是影响搓捻效果导致吸痰管不旋转的因素之一。 作者简介韩红芳(1973一),女,北京人,主管护师,本科,从事呼吸科专 随着一次性吸痰管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护士可以戴包装 科疾病及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工作单位:100048,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曹立然、李晓静、马玲玲工作单位:100048, 中提供的无菌塑料手套徒手操作吸痰,只有这种操作才可以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过拇指和食指对吸痰管的左右搓捻达到吸痰管末端在气道内来 (收稿日期:2008—04—23;修回日期:2009—04—10) 回旋转的目的,而使用持物钳则不能做到。因此建议采取以下 (本文编辑寇丽红) 方法进行临床推广:首先,更新观念。以讲课的形式把调查结果 介绍给每位护士,使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演示,使大家建立只有徒 (上接第1O57页) 和危害等,这提示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需因势利导,利用好学 学生,艾滋病预防、治疗、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是不全面的,学校 校、主流媒体及其他教育形式如同伴教育等开展健康教育,避免 应该把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作为长期活动而非只是每年1次的 对艾滋病危害过分恐惧的宣传。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性道德 例行任务,需要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情感 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以带动 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社会规范教育,督促医学生严格遵守各项 整个群体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从而减轻和避免艾滋病所带来 临床操作规程的行为,减少职业暴露,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以达 的不良后果。 到最终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效果。 3.5职业防护本研究发现,大部分(83.7 )的调查对象虽然 (感谢张旋老师、吴美丹及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学 尚未接触过医院临床工作,但对于临床工作的职业暴露有一定 生们的大力帮助。) 的防护意识,若有可能职业暴露的行为时,不采取防护措施的有 参考文献: 6.4 (P<O.05),而在职业暴露之后能正确遵循暴露后预防治 [1]高小惠,潘利,许群,等.医学生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的 疗处理原则的只有33.4 ,这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暴露防 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28. 护意识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在学生职业暴露时采取的 E23李泽荣,秦鹏哲,许雅.广州市583名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行、信 防护处理原则、方法的教育上还有不足,应该重视学生职业暴露 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25—227. 知识和职业防护知识、方法的教育,特别是对高年级即将进行临 E33丁郭平.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吸态度调查EJ].全科护理,2008,6 (1oc):2734—2736. 床实习或者工作的学生,要教育学生在医疗工作中采取各种有 E43李宏斌,张倩文,葛丽敏,等.630名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效的防护措施,力求把暴露率、医源性感染率降到最低。 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6):535. 3.6健康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应对行为因素疾病的有效措施 Es] 吕姿之,常春.打破沉默,共同行动——来自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 就艾滋病预防策略而言,专家认为,在有效疫苗问世之前,持续 会声音E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9):551. 进行健康教育遏制艾滋病传播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5 。本研究 作者简介 何进椅(1987一),男,本科在读,学习单位:350004,福建医 也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健康教育在艾滋病知识普及和 科大学护理学院;姜小鹰(通讯作者)工作单位:350004,福建医科大学护 防护中的作用,对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被调查者建议应利 理学院;陈毅敏、曾佳凤、袁春平、喻海燕学习单位:350004,福建医科大 用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园广播、同伴教育、网络教育、报刊专栏、 学护理学院。 知识竞赛、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这或 (收稿日期:2009—03—11;修回H期:2009—04—13) 许是一种如何改善的的提示。 (本文编辑寇丽红) 综上所述,作为未来与艾滋病感染人群接触可能较多的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