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浅论孔子的“知不可为而为 —、-” 张瑞鑫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401331) 摘要:本文认为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的。孔子的晚年的确存在一些消极的“出世”的思想,孔子的“知不 当然孔子做官的目的并非为利益或者体现一种自身的价值。在他 可为而为之”并不是指孔子政治上的追求.而是无论在任何困难的 年轻的时候,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才华也已经受到很多人的认 境地也不忘对其弟子言传身教。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教导众弟 可。包括他的政治才能。他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天 子学周礼,维护道,以期最终达到他所理想的大同社会。 下有道”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官位时,自然而然的可以实行自 己的主张。他也有很多次机会做官,但很多时候他自己主动放弃 关键词: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I政治:教育家 了。这一点也不能视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或者我们也可以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说,司马迁有意无意地在塑造孔子这种悲剧英雄的形象,而且这一 文章编号:1673-21 1 1(201 1)06-0221-02 观点影响了后世很多不得志的文人。 另外,由于儒学一直作为封建官方的意识形态,后儒往往将孔子 孔子说过:“其道一以贯之”,因而后儒注解《论语》的对其中所 一生的思想视为统一的思想体系,加上上文说道的孔子及其门人 记孔子言行的前后不一致之处也不敢妄赞一辞,而总是百般为之 两次提到其道一以贯之,而忽视了孔子一生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 曲解回护,以免离经叛道。但事实情况真是这样吗? 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早年和晚年无论在世界观及处世态度上 我们可以从两处矛盾的地方人手:1、孔子为了使别人接纳采 都有明显不同。 用自己的主张,一生奔波劳累,但似乎从未放弃。而论语里却常常 李泽厚认为孔子内在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 见到类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这是孔子偶尔的牢骚之语还 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q),但是这种积极进取的 是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是后者。那么又如何称得上孔子 人生观和用世之志在孔子生命的晚年逐渐发生了动摇,尤其在他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然而从《论语》来看: 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用世之心已淡。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 我们再来看孔子居夷浮海的真正目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之。(公冶长) “若必谓孔子抱化夷为夏之志,则反失之”②。这与后世苏轼“江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寄余生”的出世退隐里想很相似。而且就是在孔子积极进取,周游 子之燕居,申中如也,夭天如也。 列国时期,他也放弃了很过做官的机会。孔子并非一味地没头没脑 子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地人世。特别是当孔子一旦到一个国家。当他发现这里没有他认为 宪问耻。子日:“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的可以实行道的环境时,他就主动离开了。孔子并不是后世那种 子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 “忠臣”回竭尽全力的报知遇之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孔子并不是 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但是当我们读《论语》时仍深深为孔子的不 2孑L子到底愿不愿意做官,孔子一生有很多做官的机会,但是 放弃的精神所感动,那么他的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垂_ ‰ . 很多时候他主动放弃了,盛l静:酾 棼》妊 也许这种说法并不恰当,舔 & . : 但是他的确放弃 我想。我们应该回到孔子本身。后人曾经赋予孔子很多身份, 了做官,我认为如果他真的很想做点事情,他不应该放弃任何机 在这些纷繁的身份中,最重要的,我以为还是他的教育者的身份。 会,作总比不做好。可是,.孔子很少强谏,也很少勉强去做一些事 孔子首先是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 情,但是他又对自己的主张很坚持?这是否矛盾呢? 们可以通过他与其学生的有限记载去揣摩和想像。但有一点应该 我们今天来看,如果孔子真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为什么 是可以确信的,即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育者和受 他会有这种想法呢?而且不止一次的表达过。很多人认为孔子的 教育者如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勇气的人;而他的教育实践, “知其不可而为之”主要是表现在孔子热衷于做官这一点上。毫无 就是通过不断的磨砺,培养出愿意为“道”献身的志士和君子。《论 疑问,孔子是很热衷于做官的,他四处奔波,几经灾难,被人讥为 语》、《苟子》、《孟子》、《庄子》、《史记》等讲了不少孔子遭遇困境和 “丧家之犬”孔子也引为自嘲。这固然可以说是他坚持不懈的一个 危险的事件,无论在多么危机的时刻孔子都没有忘记教导弟子,而 力证。然而孔子一生的各个阶段他的心态总体上是比较平和的: 他本人的态度与做法就是一种最好的教导。“子畏于匡。日:文王 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 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 子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 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孔子这旬(下转第223页) 作者简介:张瑞鑫(1986一)女,河北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先秦 文学界・221 古典文学 义,而忽视了兰其他方面的重要意蕴,有失全面。介绍唐代诗歌中 的兰,仅仅把视角局限与兰与人之间的“天人合一”的对应关系。而 无对兰意象所展现的时代风神的展开。 射,但这篇文章只是关注了兰意象与创造主体的诗人之间的某种 对应关系,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是篇幅限制,似乎未能较全面地展 开对兰意象内蕴及其所反映的时代风神的研究。 2-2南通师专周建忠教授C兰意象”原型发微一兼释<楚辞>用 兰意象》从“致兰得子”、“秉兰拔邪”、“纫兰为饰”、“喻兰明德”四个 大方面。介绍了渗透于贵族生活各个侧面的“兰文化”氛围。分析了 兰花的图腾功能、宗教功能、审美功能、道德功能、教化功能等特 征。视角锁定在兰意象的文化内涵上,但没有具体的文学来源,似 乎不像是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研究。周建忠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兰的 论述《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从图腾、孔子、郑思肖、陈之藩四 结语 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结合作品来全面展开对兰意象文 化内涵的探索的文章几乎没有。虽然有些观点我们很难超越,但兰 意象文化内涵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的,比如兰意象具体 的文化内涵.兰意象文化内涵的纵向传承性,诗歌中兰的意象处理 方式等等。学生将在以后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 个角度探究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之间密切的关系。研究颇 具深度。但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与儒学文化 参考文献: 义理相契合的,而是多重的。 【1】(魏)王肃孑L子家语》【J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株洲 币范高等专科学校古典诗歌研究所的舒芳《咏兰诗: 【2](南)刘义庆.世说新语》【f .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7月版 诗人潜在审美需求的外化》,认为诗人之兰已非自然状态下的一叶 [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 一花,而是诗人经过提炼加工后艺术地再现。带有较强烈的主观成 [4](唐)房玄龄等.晋书・文苑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 分,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是自况、比德,还是把兰当成象征 版 ・ 物、代言人,多少都显示出:士人在逆境中的狡黯与幽默。这里。作者 [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f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重在论述兰与诗人之间的天人合一的关系,论点较为新颖,论述也 社,1995年版 ’ 颇具深度,但缺乏对兰意象其他内蕴的介绍与展开。 [6](宋)司马光著、陈磊译注《资治通鉴》[MJ.北京:中华书局, 2.4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吴厚炎教授《幽芳自赏 2007年3月版 亦槛人——三国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兰(蕙)》一文,认为以“兰”写 f7】(宋)黄庭坚、蒋方.黄庭坚集[f .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 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葱”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 出版社,2007年版 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 【8](清)刘熙载.艺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特色。吴教授慧眼体察到兰意象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自身形象的折 (上接第221页)话的确可以理解为知不可为而为之,但这知不可 生。最终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为而为之不一定非得指孔子去做官或者一定说服君王采用自己 的主张。正如上文所言,他一直在教育学生,因为孔子自认为自 参考文学: 己是受天之命、拯救斯文的托命者自居的。道从未离开心中片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0 刻。 [2]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232 钱穆认为:“孔子晚年反鲁、政治方面已非其主要意义所在。 [3]钱穆.孑L子传[MI.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 其最属意者应为其继续对于教育事业之进行。”③ 十六年七月.82 所以我认为孔子的身份主要是一个教育家,他的知不可为 而为之,主要不是体现在他自己做不做官,或者勉力推行自己的 主张,而是以恢复周礼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十分努力地教导学 文学界・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