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2]。
何谓意境?历来众说纷纭。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3]这是说凭着人的智能,可以悟出佛家最高的境界。这里所谓境界,即后来所说意境。《辞海》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由此可见,意境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向,是由审美意向升华而成的,它提供了一个富有暗示的心理环境,用以指导人们对美的形象展开联想。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四)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意境之品悟
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图7)。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触景生情,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10]。 三 结语
彭一刚先生在谈及中西园林的不同美学思想时指出,由于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的追求上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然也注重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造园意在悦目,而中国造园意在赏心[11]。
“中国的造园家不是花匠,而是画家和哲学家”。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着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并随时在景观情趣的变化中陶冶人的心灵。它绝不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自然物的堆砌”(黑格尔在《美学》中阐述自然美的缺陷,提出“自然美何以必然不完满”的问题,并极力贬低中国造园的成就,认为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自然物的堆砌[11]),而是将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命个性的展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